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合作学习新样态(合作学习新样态)

合作学习新样态(合作学习新样态)还有,对于中等、后进的孩子来讲,他们经常有一种不幸:自己好不容易想出来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别人讲走了。我现在会让他再讲一遍。还有,如果我的学生在回答时说话声音太小,我会做这样一件事——精简学生的话,更大声地对全班再重复一次。后来我变了,我再也不会对支支吾吾、断断续续、表达不清楚的孩子说“请你先坐下,等你想好了再说”,因为其实这是他在当下尽最大努力所能说的最好的了。我们的尖子生会快速举手,仿佛在说:“此刻由我来说,肯定比他说得又快又好。”但是,如果教师点了那个尖子生,尖子生做了一次完美的表达,这会对刚刚那个支支吾吾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思维是在言语中实践出来的,尖子生很快能说出来,但是许多孩子不是,他们需要练习。所以当孩子在说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等他讲完?课堂上等十秒钟是很长的,但是非常值得。为什么教师在备课时只会选某个问题,学生只能这样回答?因为平常教师没有学会倾听

合作学习新样态(合作学习新样态)(1)

李玉贵 台湾“师铎奖”获得者,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没有倾听就没有合作学习

课堂上,每个孩子的进度不会一样。我们要思考的是:课堂的切面是不是可以不要这么齐?我们的课堂,能不能做到我低头是自己、抬头有别人?我可以去张望别人在写些什么?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准孩子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其实,这种学习是非常及时、有效的。

在课堂上,我们要倾听每一个孩子。“浅平快”的课堂上,教师问问题,马上有学生就去回答,没有深度思考,其实就是孩子各自独白、空洞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发问,学生就一直在等着教师去问。如果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教师会一直问“还有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清楚这是因为“老师要的答案还没有出现”。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会再去倾听了,而只是在等心里预设的答案。

为什么教师在备课时只会选某个问题,学生只能这样回答?因为平常教师没有学会倾听,没有练习回应孩子的想法,所以最后对孩子各式各样的想法没有能力去回应。

教师都有一个心愿,想要触摸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想把自己的声音传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教师也一定要相信,课堂最及时、最常备用的教具就是教师的声音。所以,教师要去练习一件事,在说的同时,就去听到底传递什么样的声音给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师生关系就是从这些小地方生长出来的。

我以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孩子我点到他,他回答时支支吾吾、断断续续,我会对他说“你想好了再说”;为了监控其他孩子有没有仔细听别人说,我会对学生说“别人说过的不要再说”。

后来我变了,我再也不会对支支吾吾、断断续续、表达不清楚的孩子说“请你先坐下,等你想好了再说”,因为其实这是他在当下尽最大努力所能说的最好的了。我们的尖子生会快速举手,仿佛在说:“此刻由我来说,肯定比他说得又快又好。”但是,如果教师点了那个尖子生,尖子生做了一次完美的表达,这会对刚刚那个支支吾吾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思维是在言语中实践出来的,尖子生很快能说出来,但是许多孩子不是,他们需要练习。所以当孩子在说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等他讲完?课堂上等十秒钟是很长的,但是非常值得。

还有,对于中等、后进的孩子来讲,他们经常有一种不幸:自己好不容易想出来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别人讲走了。我现在会让他再讲一遍。还有,如果我的学生在回答时说话声音太小,我会做这样一件事——精简学生的话,更大声地对全班再重复一次。

我们要反思:为什么自己的课堂孩子声音都很小,他们在怕什么?那是因为课堂上学生感到不安全,甚至很恐惧。课上这些孩子声音的确很小,然而他们课下的声音却很大。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他们的声音放大,而是解除他们的恐惧。

我还发现,一些教师对倾听的理解非常片面,他们认为听就是接收或注意。实际上,只有经过接收、注意、解读、回应四个步骤才叫倾听,而我们都只是要学生好好听而已。倾听很重要,它是将思考内容形成内在语言的运作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学习关系的过程,是教师理解学生的理解和教师从学生的理解确认自己的理解的过程。所以说,倾听是世界上最积极的被动,看起来是被动的,事实上是最主动的,需要自己在听的时候去思考。

许多教师的课堂都忽视了倾听,多数在教阅读与写作,还有口语表达,但听的时间很少,并且他们也不是很好的倾听者。我们身为父母,经常只说不听,身为教师,经常只说不听,所以孩子会打包自己的问题,再也不会与你说,拒绝与你聊天,因为你不是他交心的人;我们不听,孩子会误以为只有自己有这样的问题,会想得很严重。而且我们不仅不听,经常还会反教育,装作没听见,或者别拿他当真……所以教师必须自己学会倾听,并教会学生学会真正倾听,要让学生全身心都在听,而专注意味着你对他说的有兴趣,身体的专注才会促成心理的专注。

从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没有倾听就没有合作学习;没有倾听,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表面。

合作学习新样态(合作学习新样态)(2)

杜金山 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中国教师报特聘专家:

教育的“有”与“无”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那么就无法给自己的出发做一个定位。我们都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记住,“教育”这两个字之中,“教”是手段,“育”是途径和目的。“教”应该服从于“育”, “育”字表明什么?教育与生命息息相关。

教育人是在与生命个体打交道,所以教育永远不可能是纯记忆式、纯技术、纯现代的。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符合育的规律的教育故事,其生命力必然是洞穿时空、历久弥新的。所以远看20年的山东杜郎口中学,近看10年的株洲景弘中学,我们看到了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什么?是人本立场。变的是什么?是迭代的技术。

“教”的千变万化离不开“育”的根本规律。杜郎口中学的价值就在两个字:求一。求什么一?就是在知本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这两点,看似对立的东西中找到那个“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无。所以大家走到杜郎口中学,走到景弘中学,你会看到学校的课堂,看到学生的行为,看到到处都是黑板,看到课堂流程——这都是“有”,如果你要真看门道的话,你一定要看到“无”。那么,杜郎口的“无”在什么地方呢?就在8个字: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所有外在的“有”,都来自这8个字。

不管是景弘中学还是杜郎口中学,学生的生命都是舒展的状态,如果到一些应试教育的名校去看,他们也会说自己是在做素质教育,但是你去观察学生的生命状态,他们是一种“被主动”的状态。什么是“真主动”和“被主动”状态?打个简单的比方,春节前回家过年是“真主动”,春节后打包行囊背井离乡是“被主动”。

那么,什么是人本呢?只有真正关注生命才能以人为本。怎么关注生命?第一,尊重生命的主动性,千万不要让孩子处于“被主动”状态。第二,满足生命的选择性。第三,敬畏生命的灵性。

现在我们都喜欢谈模式,其实所有模式在高效课堂里就两个字——前置。首先做到目标前置,然后做到内容前置,再到学习前置,最后做到内在的冲突前置。前置就意味着没有教师的陪伴,正如景弘中学校长李飞国定义的自主学习,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别人的陪伴,这是“独狼式”行动,是真正的自主。前置满足了主动性、满足了自选择性、满足了自己的探索,所以产生了灵活性。怎么保证有了前置就有动力呢?有些孩子不愿意前置怎么办?所以,高效课堂有二级模式——前、中、后。前置60%的问题要解决,在课中有展示和激励评价,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学生拼命地前置,所以前置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课堂内的情感因素会让孩子主动去前置。

前置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得一”,一方面得的是知本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得的是人本主义教育。当我们把知本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都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还会纠结吗?不,我们会从此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合作学习新样态(合作学习新样态)(3)

胡立根 特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学科带头人:

课堂在“场”

我觉得合作学习的迭代与升级可能需要从建“场”的角度来思考,比如教师平时点名的时候,学生一般是怎么回答的?一般说“到”,而作家张晓风说“在”,“到”与“在”的区别在哪里?“在”就是在场,这是一个进行时,但是课堂上我们的学生真的“在场”吗?人是在的,心在吗?兴趣在吗?思维在吗?只有注意力在场,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变得有价值。这里,至少有6个问题值得追问。

第一,学生的注意力在场吗?退休后,我去听了许多学校的课,但凡我去听课,学生照睡不误,所以低头族、无神族、睡神族到处都是,学生不在听。那么教师在不在呢?肯定在,但是在哪里?其实也不在场。

第二,在听吗?我去听课时,有时对教师说,你讲得太多了,学生听不进去。校长对我说,你不知道我们学生基础有多差,你不讲没其他办法——这是我们不停讲的最主要原因。他们不明白的是,恰恰是因为学生听不进去,才会变成差生。

第三,在记吗?我们给了学生动笔的时间了吗?根本没有。但是教师也有理由,说“我课都讲不完,我要赶进度,如果让学生动笔的话,我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什么叫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绝不是你讲的任务,而是学生学的任务,学生学习开始了,教学任务才会开始,学生学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否则教学任务根本就没有落实。

第四,在想吗?我们有没有给学生想的时间?我们了解学生困惑、把握学生兴趣点了吗?我们看到了每个学生的眼神了吗?我们的提问有思维价值吗?一节课有10分钟左右的思维紧张度没有?给了学生反馈思考结果的时间没有?许多时候都没有,甚至我们都没能挑起学生想的欲望。

第五,在问吗?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学生问的权利,没有挑起学生问的欲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就是学生对某个知识或问题产生了疑问渴求解答的状态。《论语》一书中,师生问答86次,弟子发起问题65次,占2/3。学习过程就是“生疑——探疑——释疑”的过程,教学从哪里开始?一定是从学生有疑的地方开始。

第六,在练吗?在体验吗?我们要给学生课堂上的存在感。教师一定不能只在教材里、在讲稿里。如果教师不在与学生交流的“场”里,就很难与学生的心灵、思想、智慧、情感产生真正的交流。

要知道,教学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引发了学生的学,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教。教师应该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应该琢磨的不是“我该怎么教”而是“学生该怎么学”。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教学,才是课改的关键。

如今这个时代,已经由“制造”到“智造”,我们的课堂已经由“知识课堂”转变为“智能课堂”,由教师传授走向自主学习,由讲与听走向多维活动。归根结底,学习就是对话——与现实对话、与自我对话(自我反思)、与他人对话(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新样态(合作学习新样态)(4)

李飞国 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校长,中国教师报特聘专家:

守正方能出新

课改十年,“坚守”与“创新”是景弘中学一路走来所倡导的关键词,景弘中学课改十年来,坚守这一立场从未动摇。创新是因为只要是课改,就会有许多问题出现,我们一直抱着一种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它的精神,来重新推动课改。

课改初期,我们构建了“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随着课改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深度学习不深,低阶思维的表层学习现象比较普遍。最重要的一点是探究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学习是否真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景弘中学从分析课堂的每个环节入手,逐步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始于独学止于独学,最初的独学是初级阶段的自主学习,后面的独学是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两次自主学习是和谐式的上升。这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三轮到位法”。同时,我们重新定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在高度私人化的状态下,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导学案背后的教师对话,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自主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无人干扰、安静独学。而合作学习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针对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果共同分享、产生的问题共同探讨求证,特别是要积极参与、大声说。

我们在重新分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间时,也规定自主学习不充分合作学习不进行。这种做法强烈地激发了学习小组的自主功能。

同时,我们改进导学案,加强学法指导,补充学科素养,渗透核心素养,体现大学科思想,并根据学科内容进行单元整合、跨学科融合。课堂上,教师对思维导图也特别重视,由此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学习效率。

随着合作学习不断深入,我们也对合作形式进行了升级,在学前反馈环节,从18个人上台抽测到一个小组上台抽测,将抽测成绩与小组评价捆绑,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为了促进教师对自己课堂的审视,各班在教室外面布置了两块黑板,其中一块是“师说板”,是学生每天对教师的课堂评价,还有一块是“管学大黑板”,是各组组长对本组组员在课堂上表现情况的记录,在每天放学的15分钟要进行汇总反思,一学期一总结,最后统计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

通过合作学习向自主管理延伸的方式,也影响到了教师的合作与教研,我们从一个人的填空到三五个人田间地头的拼教,是听课,是验评,是帮扶,是集体备课的一种延伸,更是教师现场教研的主战场,成长看得见。

课改十年,通过深化自主学习与学习小组建设,我们逐步完成并不断深化三个重建——一是重建教室环境,二是重建教与学的关系,三是重建教学内容。

如何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我的想法就是解放,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使他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最后,我借用星云大师的话:读处着眼,看到的地方要用眼睛去观察;疑处用心,有疑虑的地方要用心去思考;无处下手,没有东西的地方要用手去创造;拙处力行,自己不擅长的要更加努力刻苦去做。

(来源:中国教师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