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最后三招(陈式太极拳中无可忽视的代表性动作)
陈式太极拳最后三招(陈式太极拳中无可忽视的代表性动作)金刚捣碓敛精神,股肱外露寓屈伸。大开大合归无迹,震脚发力显威神。具有无可忽视的代表性拳偈曰:虚实转换裆胯行,左右顺逆缠彼身。
拳谚:
“会不会看看金刚大捣碓”
这足以说明“金刚捣碓”
在陈式太极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具有无可忽视的代表性
拳偈曰:
虚实转换裆胯行,左右顺逆缠彼身。
大开大合归无迹,震脚发力显威神。
金刚捣碓敛精神,股肱外露寓屈伸。
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均。
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金刚为神名。钢如精金百炼,坚而又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捣碓者,如谷之在臼,以杵捣之。右手将捶如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既取其坚刚沉重,又取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名”。所以金刚捣碓一式古时又称护心拳。
陈式太极拳中有这样的说法:“会不会看看金刚大捣碓”。这足以说明“金刚捣碓”一式在老架一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具有无可忽视的代表性。
首先“金刚捣碓”,最能体现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与其他拳种最著明显的不同之处是“缠丝劲”。金刚捣碓包含了左缠右缠,顺缠逆缠,上缠下缠等各种不同的缠法,最能体现太极拳的这一特点。
其次,在技能上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一个金刚捣碓可细分为八个动作,由双手缠丝、双腿缠丝,单腿独立等组成。尤其是开裆运裆,虚实转换的过程,对其初学者来说正确掌握难度非常大,是任何一个单式动作都不具备的。
再是,体用结合十分紧密。不但蕴含着深刻的太极原理,而且把他拆开来研究,招招式式都有十分丰富的实战技法。如能熟练掌握其原理与用法就真正悟到了太极拳的真谛。
动作一:上掤架臂
形体运动:接上势,身体微向右转,微松右胯,重心稍向左腿压,两手在小腹前有左顺右逆缠意,然后,裆走后弧,重心右移,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松左胯。两手外掤与胸背后拔形成对拉劲。两眼目视左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导,缓缓松开右胯,身体向左移,两手在小腹前用意念作左顺右逆缠丝,换劲于左逆右顺缠时,意念引导下裆部走后弧,重心转换好以后,意念集中于右脚,两手上掤时,劲在意念的引导下,由右脚上传至腿、胯、腰、背、肩,分送至两手直到手指。
气血运动:内气运动:接上势的呼气,双手在小腹前缠丝是吸气,上掤时缓缓呼气,双手到定点时,气沉丹田,劲掼指梢。(先吸后呼);
经络运动:沿足太阴脾经运行。随着双足的左逆右顺缠,由右脚二趾外则的厉兑穴运转至拇趾内则趾甲角的隐白穴,沿大趾内侧经核骨,两腿肉侧至腹部胸部,运至前胸旁开六寸第二肋骨间的周荣穴。
用法:对方右手用拳或掌向我击来,我向左闪身,两手上掤,右手接拳,左手接肘。
动作二:缠丝后捋
形体运动:接上势,松右胯,挡走后弧,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两手坐腕作左顺右逆缠丝,保持一肘距离不变,右脚尖外摆,身体右转90度,两手随身体后捋,目视左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导松开右胯,在松胯的带动下,由意念的引导转移重心至左腿,两手在身体的催动下作两手左顺右逆缠。以意领身,以身催手。(意念的轨迹:右胯——胸背——双手)
气血运动:内气运动:上动呼气。松右胯,移重心,双手开始转换缠丝方向的过程时吸气。一路转体后捋双手时呼气;
经络运行:走手少阴心经。由腋窝顶端的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前臂内侧后缘,传至掌外侧,到小指桡骨外侧少冲穴。
用法:接住对方冲拳后,迅速用身体的旋转,和左小臂的滚动,将其引空。
动作三:扣裆独立
形体运动:接上势,挡走后弧,重心由左腿移至右腿,身体微向左转,左脚提起,膝与小腹同高,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棚,右逆左顺缠,左掌心向右向上,右掌心向外。身体下沉与虚领顶颈上下成对拉劲。目视身体左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导松开左,走后弧送胯至右腿。左腿提起时心中有勾挂之意。
气血运动:内气运动:接上势呼气,移重心走胯时开始缓缓吸气,腿提到位时吸气完成。
用法:提腿扣膝,用于护裆。另外还可钩挂对方的脚和踝关节。
动作四:开步则踹
形体运动:接上势,右胯稍向下松沉,左脚跟内侧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掤出,双手的掤劲与左脚形成对拉劲。目视左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领松沉右胯,意念中左脚与双手缓缓舒展对拉劲。(意念:右胯——对拉)
气血运动:内气运动:上动吸气,身体下沉开步时开始呼气,左脚内侧落地时,气呼尽,沉于丹田。
经脉运行:走手太阳小肠经。由手小指内侧少冲穴转到小指外侧少泽穴,沿腕部、尺骨、肘内侧,上臂后外侧,至肩胛部、顡面、眼部止于耳部的听宫穴。向下过膈肌入小肠。
用法:蹬踹对方的膝盖和臁骨。
动作五:转体前掤
形体运动:接上势,身体微向右向下松沉,裆走后弧,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身前掤。左手至胸前,手心向后向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向后。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领松右胯下沉、裆走后弧移重心与双手缠丝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然后,向左转体与双手走下弧前掤协调一致。
气血运动:内气运动:,接上势,上动呼气。此动先吸后呼。身体开始下沉移重心时开始吸气,,双手左逆右顺缠完成后,气正吸足。转体上掤时开始呼气。至定式气正呼尽。
经脉运行:行足太阳膀胱经,由眼部越头顶,向后、向下,经颈部,后脊柱两侧、腰和臀部到大腿、小腿后侧外踝后侧达至阴穴。
用法:后捋时,对方一感空劲,便会随意撤回,借机顺势打挒劲。
动作六:撩掌击裆
形体运动:接上势,左手向前后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于胸前,置于右小臂内侧,手心向下;右手先微向后撩再领右脚弧线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向合,手心朝上;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拇趾)点地,左膝领起,重心在左腿;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掌心朝上;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上,拳心向上,拳眼向前,随右拳下落,渐渐松左胯,身体重心随之下沉,重心完全落于左腿。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导下两手前后走弧线对拉,掤劲饱满,左右两手缠绕合于胸前。
气血运动:内气运动:撩掌时吸气,至右拳下落时呼气。气沉于丹田,下落至涌泉。
阴经脉运行:走足少阴肾经。从小脚趾经涌泉,斜向内踝,沿小腿、膝、大腿内侧,至腹部、胸部的俞府穴。
用法:左手前撩击其面部及眼睛,干扰其视线;右手托掌下可击对方裆部,上可穿其咽喉;提右脚上步可踢对方裆部、膝盖和臁骨。
动作七:击颏顶膝
形体运动:接上势,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左掌下沉托于小腹前,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左掌、左脚下沉右拳右膝向上呈对拉劲。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导右拳向前向上冲出,同时意念有一绳子将右肘与右膝拴住,上下相合,手脚完整一体。
气血运动:内气运动:接上动呼气,提右腿右手时吸气。
经脉运行:任督二脉运行情况:气沿督脉上行至人中。
十二经脉运行:走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侧胸部天池穴,经腋下,上臂内侧、肘内中间、前臂掌中,经劳宫穴,到中指末端的中冲穴。
用法:右拳上冲,可击其下颏或咽喉;提膝可撞击对方裆、胸、腹等部位。
动作八:振脚捣碓
形体运动: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两肩同宽;右拳顺缠下沉,落于左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心意运动:意念引导下右拳与右脚同时发力。
气血运动:
内气运动:接上动吸气,随右脚震脚发力,右拳下沉落于左掌心,气从丹田快速呼出。
任督二脉运行:沿任脉从人中下行至丹田。
十二经脉运行:走手少阳三焦经。从中冲缠至关冲穴。在无名指末端,沿手背过外关穴,前臂过肘尖,经上肢伸侧至肩部、侧颈部,侧耳部止于外眼角丝竹空穴。
用法:振脚捣碓,蹬对方脚趾;平时练习可促进血液循环,行拳走架时还可提振精神。
金刚捣碓之修习
每当修习任何一式,必须明确一式之目的、方法与用途。修习金刚捣碓一式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当明其目的:修习“金刚捣碓”一式,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弄清缠丝劲的真正含义、特点和用法,了然于心。
二是撑握重心转换过程中裆胯的运行轨迹。懂得裆走后弧的方法。
三是增强单腿独立一稳定性。四是撑握各招的实战技法。
其次应懂得修习之方法:
金刚捣碓一式光与套路结合练习,次数太少,难得其要旨。需特别另下功夫,经专门训练方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可以将老架一路改编成“四面拳”进行反复练习,所谓“四面拳”就是先从老架一路的第一式走到第六式,然后再返回第三式“赖扎衣”朝四个方向循环往复,不断进行练习,细心体会之。由浅入深,由形体的协调,到形体与意念配合,再由意念到气血的结合。不断从中寻找新的感觉,巩固原有的感觉,以求最佳之效果。
再次练好定式:
定式是一势的静止形态,也是最终落点,必须另加固定。
定式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
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在似有似无之间。
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项端直。
两肩下沉不可有上架之意。
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左肘下沉,有轻轻擎住意,右肘下沉不可稍有上架意。
左手腕朝上与鼻尖对齐,右拳落左掌中,离胸五六寸。
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两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两足並齐端正,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
本文内容来源于张东武老师著作《陈式太极拳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