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县千古第一村(探秘乐安走进千古第一村)
乐安县千古第一村(探秘乐安走进千古第一村)我去过两次流坑古村,一次是应朋友之邀,一次是同家人出游。挤在摩肩擦踵的游人中,往往会有一个观光客的心态,仅仅把古村当作一个建筑艺术群去欣赏去观摩;但当独自在残垣断壁的瓦砾堆旁、风蚀斑驳的雕窗漆门前停留下来,又不免会涌来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古村从千年前走来,既在精致布局和精美雕饰中透出她的荣光,也在起起落落中呈现了她风蚀残年的沧桑。古村源于五代,兴于宋朝,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到元代时,古村遭到焚毁;明清时,古村再度中兴,在有作为的族人带领下,通过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发展贸易等走向繁荣;鸦片战争后,流坑再次衰败,再次隐匿在历史的风尘中。今天,因为她华贵的身世成为了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图片来源于网络)村里居住的约900户人家均是单一董姓。据记载,他们是在五代时期为躲避战乱从北方逃难客居在这个地方,自称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的后人。因古村旁有条乌江绕村而行,村中有个龙湖穿村而过
我们说过南丰的古城,现在我们来聊聊乐安的古村。
江西的古城古村资源都非常丰富,不失为国家珍贵文物,乐安的流坑古村以其特有气质引来世人关注,被誉为“千古第一村”,古村的话题就像它的岁月一样,随便拎出一块砖一片瓦,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古村从千年前走来
位于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的流坑古村,像是山洼里的一座城,水色潋滟,香樟簇拥,风景优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村里居住的约900户人家均是单一董姓。据记载,他们是在五代时期为躲避战乱从北方逃难客居在这个地方,自称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的后人。
因古村旁有条乌江绕村而行,村中有个龙湖穿村而过,村庄好像坐落于一座天然的“坑”中,所以得名“流坑”。注意,此乌江非彼乌江,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安徽,流坑的乌江属抚河的一个支流,是哺育古村千年的母亲河。
古村源于五代,兴于宋朝,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到元代时,古村遭到焚毁;明清时,古村再度中兴,在有作为的族人带领下,通过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发展贸易等走向繁荣;鸦片战争后,流坑再次衰败,再次隐匿在历史的风尘中。今天,因为她华贵的身世成为了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
我去过两次流坑古村,一次是应朋友之邀,一次是同家人出游。挤在摩肩擦踵的游人中,往往会有一个观光客的心态,仅仅把古村当作一个建筑艺术群去欣赏去观摩;但当独自在残垣断壁的瓦砾堆旁、风蚀斑驳的雕窗漆门前停留下来,又不免会涌来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古村从千年前走来,既在精致布局和精美雕饰中透出她的荣光,也在起起落落中呈现了她风蚀残年的沧桑。
科学实用的风水布局
流坑古村整体布局是仿唐宋时期城邑的里坊规制,使得其似城又似村,似村又似城。如果登上东华山,古村全景会尽收眼底,我们将看到古村四面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而当中空出一块山间盆地,一排排颇有讲究的建筑镶嵌在这个像“坑”一样的平地中。好一块枕山抱水的风水宝地!
古村香樟绵延如荫,村路回肠交错,建筑布局以“七竖一横”的大巷道为框架,穿插众多相连通的小巷,设计科学而精巧,能关能闭,防匪防盗。七条竖巷对着江,引河风入村,盛夏季节,阵阵凉风穿巷环流;一汪龙湖居中卧,水面如镜,房舍树木倒影如画。乌江与龙湖相通,村民排水通过龙湖引入乌江,形成了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宜居系统,构成了一幅“江湖”画卷。
建筑宏大而精美
流坑古村中现存500余幢明清建筑,包括民居、宗祠、庙宇、楼堂、书院、戏台、牌坊等,还有店铺、水井、桥梁、古墓、古塔遗址等。
古村巷道鹅卵石铺地,一栋一栋的民居首尾相连,均为砖木结构,布局简雅。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造型各异的马头墙,室内梁柱粗大,木构穿斗,青砖铺地,处处都能见到的镂空雕饰非常精美。屋内用于采光、通风之用的天井,据说取四水归堂之意,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
古风文韵扑面而来
2001年,国务院把流坑古村的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留至今的明清建筑和建筑遗址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物,数量达300多件,包括状元楼、翰林楼、“理学名家”公祠等建筑,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和家藏文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古村的砖石雕刻、彩绘等装饰随处可见,用谐音动物的寓意,表达吉祥祝福。
古村的民居等建筑,堂上有匾,门旁有联。据统计资料,古村有匾额188块,楹联72副,门头墙壁的各种题榜362方,祠堂名额近60处,计682方。书法多出自如朱熹、杨士奇、董士标、董其章等历朝名家之手,极为珍贵。
导游给我们介绍说,古村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全村曾经出了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官员超过百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官宦之村。
走进流坑古村景区,跨上台阶不远的右边,就会看到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老楼矗立在眼前,这就是状元楼。仰头而望,二楼的门楣上方,“状元楼”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导游介绍说系鼎鼎有名的大儒朱熹所题。
状元楼所处的位置是流坑古时出入村的主要道口,楼的下层前后拱门相通,形成东西通道。之所以在这个制高点建状元楼,就是要彰显古村的人才观,可见董氏族人重视人才、传承文脉的良苦用心。
(创意/鸿儒文化院 策划/江西故事会 文稿/简国斌 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