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  我们这次组织的群友到家乡聚会,没有来的群友也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干岔子插过队的上海知青们,我们插队时是同上海知青的插队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的经历也是他们的经历。家乡群的群友小黑板看到干岔子村的白雪的图片引起了他插队时的回忆,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到:将记忆洗的发白发亮,却无法清不去深入骨髓的印记,那是1969年,干岔子北疆的春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知青的心灵受到纯洁的洗礼,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入了黑土地,滋润着返春的麦苗。啊!干岔子北疆的雪,我永不忘记你,永远爱着你!  我们一进干岔子,没有来过的群友说干岔子今非昔比,这也变化,那也变化,我们插队的干岔子经半个世纪风雨,真的是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天天在这里生活劳动的人是感觉不到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没有过去的老照片只能用文字述说,但文字的述说是苍白的,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但好的是还有些遗迹让我们深思与感概。干岔子

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

作者:凌万春

  公元1968年5月26日是我们插队下乡干岔子的首日,这是值得我们一生纪念的日子。从插队下乡到现在已过去了整整50年,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瞬间,但在我们个人成长的历史上却是如此漫长。

我们由朝气蓬勃十七八岁的青年变成了古稀蹒跚七十左右岁的老人了,由青丝变成了满头白发,由壮劳力变成退休不劳动的人,但我们在农村插队的岁月永远不会忘记,因为我插队于干岔子,战备值班于干岔子,登岛同苏修斗争于干岔子,在生产队的劳动于干岔子,干岔子留给我们太多的记忆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

干岔子岛及干岔子水湾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

  为了寻找过去插队时的记忆,我们逊克家乡情感交流群在群友们的提议下,我们组织了一场别开地面的群友聚会,即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我们过去所走过的足迹,要发现家乡的变化,要用我们的发现赞美家乡、歌颂家乡,以传播家乡的正能量。当组团后,群友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于14日汇集到家乡逊克,曾在干岔子插过队登过岛的邵卫民、凌万平、迟凤华、孙凤兰、王立华、凌万春等一行16人,于7月16日一大早坐车赶到了出走多年并梦断牵绕的干 岔子。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

干岔子的码头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

  我们一进干岔子,没有来过的群友说干岔子今非昔比,这也变化,那也变化,我们插队的干岔子经半个世纪风雨,真的是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天天在这里生活劳动的人是感觉不到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没有过去的老照片只能用文字述说,但文字的述说是苍白的,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但好的是还有些遗迹让我们深思与感概。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

  我们这次组织的群友到家乡聚会,没有来的群友也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干岔子插过队的上海知青们,我们插队时是同上海知青的插队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的经历也是他们的经历。家乡群的群友小黑板看到干岔子村的白雪的图片引起了他插队时的回忆,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到:将记忆洗的发白发亮,却无法清不去深入骨髓的印记,那是1969年,干岔子北疆的春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知青的心灵受到纯洁的洗礼,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入了黑土地,滋润着返春的麦苗。啊!干岔子北疆的雪,我永不忘记你,永远爱着你!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

  我不同于出走后一次也没有来过干岔子的群友,因我自从1986年调黑河工作,每年都数次经过干岔子,因我是有旧情节的人,我一高兴就会进干岔子去一趟,我曾几次去过南山的地营子,随打鱼的小船去一次干岔子岛,最高兴的是邀我一队的老社员及队长吃过饭,他们很高举答应我的邀请,在吃饭的时候有说不完的话题,这说明了我们插队的知青同老社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

千岔子岛及岛上的黄豆地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0)

  进干岔乡的路

改道路已有二十多年了,我每年都要从这里走过数次。过去老道走高滩的那条路必须进干岔子,直接从干岔子街里通过。自从修了新公路,路取直了,把高滩甩掉了,进干岔子由南面进去,但班车是不进干岔子的,这似乎有些不放便了,但班车节约了时间。

进干岔子的路修了铁架子的大门 ,而且公安派出所就在旁边,似乎守护着干岔子。进干岔子路的周边景也很美,有湿地、稻田及农机合作社,但遗憾的是原好端端的农机修造厂原是干岔子乡最完整的配套厂房,据说以十八万的低价卖给个人了,现成为废品收购部,这失掉了原有的功能。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1)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2)

  干岔子乡街中心街最繁华的地方,也有了两栋楼房,是十多年前盖的,三层楼是乡政府办公楼,楼虽然小点,但后院全是政府的,而且还有好几拣平房。乡政府原是临道的一溜砖房,这肯定是乡政府拿房子及土地同开发商置换了,即不花一分钱住上了办公楼,做到了开发商及乡政府两全其美,各取所需。

那五层开发的商服住宅楼,一二层全都是门市,平时非常的热闹,而三至五楼是住宅楼,经我询问,住的人都是农民及个体户,我照相就是在五楼一户我认识的唐友家,登高远望,前后看的非常清楚,这是我在干岔子拍照最高兴的一件事。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3)

进干岔子乡的路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4)

  从干岔子中心街的五楼看干岔子街景的全貌。过去我插队第二年,只有银行营业所新盖的,是七十多平方米的砖房,老百姓住的都是清一色的土房,而且是用草苫的房,现几乎都是铁皮盖的砖房,而且路面也都升级为水泥路面,再也不用走泥泞的“水泥路”了,这五十年干岔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5)

干岔子乡的主街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6)

  通往干岔子岛的码头及大小船只。这码头过去我们登岛在春夏秋冬曾走过无数次,必须先经过边防站的一排家属平房,跃过走坝基才到达那所谓的码头,而码头两面是茂密的树林,而现在的东面也被开垦成地了。

过去在干岔子登岛时是改装的木制机械船,还经常漏水,现除动力船外,有两艘老百姓所说的登陆舰,不但能运人及车还能运大型农机具。据说这两艘登陆舰只花了36万元,而且还得到了国家的补贴,这也是在老书记林玉蔚及老村长的运作下完成的,他们功劳不可没,为登岛生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8)

  打魚的小船已到了第三代,第一代打鱼的船是人搬木桨,即拿胳膊当腿使的木浆船时代;第二代是铁皮船加柴油小坐机的时代,但船速慢行动有些不方便,第三代是铝合金的摩托艇,每艘大约近二万多元,你如果到干岔子的码头,你会看到一溜二十多艘浅绿色的摩托快艇,也会看到开快艇的人的轿车及摩托车,打鱼的人一切都现代化了,即在水面上用摩托艇,岸上走路用汽车及摩托车。√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9)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0)

  从干岔子街中心五楼看干岔子岛及边防站。过去没有楼房不能登高远望是看不到这个视角的,而现在我站在街中心的五楼用长焦镜头把干岔子边防站及干岔子岛拉的很近,也看得非常清楚。干岔子边防站也改造了好几次,现在建造成三节楼房了,过去的铁架的岗楼也换成了封闭式的岗楼了。边防的岗楼是干岔子重要的标的物,我记的铁架子岗楼是在六九年中苏关系最紧张时立起来的,立起了岗楼更增加了要打仗的紧张气氛。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1)

农村商业银行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2)

  我们群的群友悟禅也在干岔子插过队,也曾在干岔子付出十年的青青,当他看到我发在朋友圈中发的干岔子的图片感慨地写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赌物思人。旧相片更能引起回忆,一件件、一幕幕、一个个多少记忆涌上心头!在这里有我的努力、奋斗、理想、彷徨……。

懵懂无知地踏上社会,经历了人生的每个阶段。十年上了一堂在农村的课,是我人生中宝贵的一页。感谢凌万春挚着、努力、辛劳地为我们这些经过磨难生活的知青提供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现在新的变化又是我们渴望知道的,太好了,谢谢!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3)

干岔子卫生院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4)

  干岔子银行

  说起银行我应最有发言权,一是我是从干岔子信用社参加工作的,二是我一辈子在金融系统工作的。

在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即在我插队的第二天,我的同学到街里的供销社买东西,回来他看到当时公社的东头有一个门头,挂一块牌子,写着是干岔子信用社,他回来便问我信用社是干什么的,当时我也不知道,但按字分析信用二字,我说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不识字,给农民写信或者是写什么约定之类的文书,当然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大错误,但是就因为这错误让我同信用社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辈子从事金融工作。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5)

干岔子学校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6)

  干岔子信用社按当时的规定,是二种所有制合署办公的形式,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即是银行的营业所又是集体所有制的信用社,但业务开展主要在信用社。当时办公在公社的东头,第二年住上了干岔子公社的第一栋砖房,当时是全公社最好的房子,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但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这里的农村信用社曾工作四年,直到1976年6月才离开插队及工作八年整的干岔子。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8)

  1976年因发展社办工业,把当时的营业所及旁边的二间家属房动迁吃掉,在南街临道盖了一栋砖房,少说也有二百多平方米,原是所社合署办公 ,后又分开,营业所在西头盖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办公室,因为农行的体制改革,撤掉了基层的机构,好端端的办公室卖给了个人开了饭店。

至于信用社也借改革之机在原址盖了一栋比农行更加漂亮的二节楼,即农村商业银行,这也成为干岔子主街的一道景观。我所准确知道的五十年里信用社拆迁动了三次,这也算是时代在发展吧。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29)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0)

  干岔子学校

  这本来是中小学合署的学校,这学校的位置原在主街北侧,因主街挪到前面的那道街,因而使学校有些冷清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没有生源了,中学生都到县城里上学了,小学生也非常少,大部份也在城里上学。学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建造,建设的非常好,运动场,教学楼都是一流的,但因没有中学及小学的学生又少,显的不像正常学校那样热闹。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1)

干岔子北街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2)

  这个学校在六九年战备值班时,我曾在这个学校住了有半年之久,那时成立了041前支武装基干民兵连在学校值班,把学校的教室都占满了,南面房子住民兵,北面的房子当战备物资的仓库,厢房当食堂,民兵们整天的要训练,大冬天要挖地道,那时战备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我认为,那时可把学校给祸祸的够呛,但时间是最好的抚慰剂,漫长的时间可以抹平一切伤口,我到学校的院子里看不到丝毫过去历史的痕迹了,因为学校的房子都是在原址推倒重新盖的。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3)

干岔子村农机合作社的大院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4)

  我与学生接触,学生们很可爱,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人造草平上玩的很开心,我说要给他们照像,他们配合我摆了各种姿式,我心里想,我们那个时代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你看小学生们玩的多开心。我问了教务主任,说学生们在学校吃住,而且还有补助,学校很不错,但就是人少,不得不提三十年前要提倡建希望小学,现各村的小学都黄了,村上基本都收回当村里的办公室了,这农村的变化太快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5)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6)

  干岔子北街

  这是我最熟悉的一条街,这条街原是干岔子的主街,街的中心有邮局、公社、畜牧站、食堂、供销社、银行、铁木社、卫生院、大队的俱乐部,林业站、公社的家属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我一想到原来的样子都历历在目,但那时这条街是土路,如晴天,汽车一跑是一路灰尘。我在没有成家时,单身住在银行,我那银行的里间经常高朋满坐,拉二胡的几个好朋友经常在这拉二胡,夏天午间时间长,我打开窗户自己拉二胡,因街道静及屋子的共鸣,我觉得声音很好听,过路的人虽然不认识我,但知道银行有位拉二胡的,那时沉浸在音乐中,我认是我最愜意的时候。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8)

  有一天在食堂吃早饭时,我的好朋友即同在值班分队呆过,那时我们听听所谓的敌台可以说不受限制,他对我说,昨晚在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最重要的消息要对我说,但一看人多,说吃完饭到你单位再说吧。我们吃完饭我的另外在农机的好朋友也一同到了我单位,具体说了有一架中国军用客机在内蒙坠落,机上有军队的高级将领,没有想到我的这位农机的朋友当天到县里开会把这事给说了,不得了,县公安来调查,这是一启大案件,但十多天后,随着林彪叛逃事件的内部公开,我们的案子就结束了,但在这我们之前据说有位上海知青也说了这消息,被县公安抓了进去,当然后来也放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39)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0)

  成家后,即1972年后,我成了家,住在银行的东面二间小土房,房子虽小,但园子很大,我种了很多的菜,吃不了。为了美化小菜园子,我在菜园子靠道边种了一些花,主要是大烟花,花开的很好,没有想到在花盛开的时候,有人竟扒了我两次杖子把大烟花全掠走了,第一次是掠花,第二次是把那秧子全掠走了,这说明大烟花的用途是非常大。

而今天这条街不但冷清,而且也些脏乱差,乡间就是不太注意卫生,但卫生院、学校及邮局还在这条街上。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1)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2)

  干岔子我们插队的地方,半个世纪所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天天在这里生活劳动的人是感觉不到发生的变化,因没有过去的老照片只能用文字述说,但文字的述说是苍白的,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但好的是还有些遗迹让我们深思与感概。

但我认为村的要比乡的变化好,因为干岔子村,这是我们知青插队的地方发生的今非昔比的巨变,这怎能不让我们知青们赞叹与感慨。

我们曾在干岔子插过队并在这遍黑土地上撒过青春汗水的知青们,并祝愿我们的家乡今后发展的更加美好。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3)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4)

  农机合作社

  干岔子村的农机合作社论规模地全县也是出名的,因现在国家的政策是扶持农机合作社,但有政策也得创造条件争取。如果你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国家才可能给你配套的资金及设备,一句话,要配套的设备及资金必须到争取。干岔子村在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上要感谢两位村干部,一是原书记,林玉蔚,二是原村长,现在的书记,他只说叫他刘老四就行了。我在上班的时候即十多年前曾采访过他,他们两人介绍了争取的过程。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5)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6)

  二位村干部是有心计的人,当知道 国家有这扶持的政策,他们就设计建造了农机合作社的大院,大院紧挨着公路,非常够格局。他们的耳朵也灵,当听到省里给逊克县下拨大型农机设备时,马上找到 了县领导即县委书记,县领导说已定了给车陆卫东村时,他们俩就软磨硬泡,说的县领导没有了办法,说那你们找卫东村商量去吧。

按常理那到嘴的肥肉谁能吐出来,但二位村领导到了卫东村也是动三寸不烂之舌,动之已情,硬把卫东的村干部给说服了,把已定的设备让给了干岔子村,所以干岔子村才打下了农机合作社的好的基础。

干岔子村水稻合作社的大院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8)

2016年的8月,一队的上海知青回访干岔子,知青们特意看了干岔子村引以为傲的农机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有上千万的设备及资产,大马力的拖拉机就有四五台,农机具全部配套,而且保管的也非常好,平时不用入机库保管,当时知青们看的非常高兴,到拖拉机上照了很多像,没有想到我们曾插过队的干岔子村发达了,从翻地、播种、田间管理及秋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这农业生产太先进了。

过去我们用锄头铲地,我们用小镰刀割黄豆、用石磙子打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农机合作社开启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时代,我们这些插队的老知青们也深深地感到自豪,我想假如我们再回来,那我们将彻底失业,因为农业生产中用不着没有技术的人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49)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0)

  有个问题我想不通,干岔子好端端的农机修造厂为什么卖给个人了呢?为什么不卖给干岔子村农机合作社呢?如果卖给干岔子村,农机合作社可以联起来,而且也有正经的用途。我认为这些现象都属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也是暗箱操作的结果。农机修造厂决对是个好地方,地势高又平坦,江水再大也不会淹的,这里解放前是日本的一个兵营,这么好的地方卖给了个人,如果将来要征用,那他必须要抬价几倍才肯出手,有的说没有100万决不能出手,这样的事例干岔子供销社也是如此。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1)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2)

  水稻合作社

  大面积的种水稻,过去认为是不敢想的事,可现在干岔子乡有些队都要种水稻,种水稻必须有先决条件,要有水资源,干岔子村水资源是丰富的,因靠江岔子近,可以用水泵吸水,我去河东看河东打机井,要抽取地下水,这条件就不如从江里吸水了。

我在干岔子插队时,只有当时的红星即朝鲜屯种水稻,但这个队打下的水稻只供社员自己吃,不向国家交,而兴隆大队也种过二年水稻,但因质量不好也就不种了,那时朝鲜屯给你送十斤大米大是好大的显示,但从没有收过大米,因我不是领导。

现为什么要种水稻,主要是国家政策扶持,每斤给补贴,而且支持配套的水利设施,农民种水稻有经济帐算。种水稻不同于种玉米黄豆,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要选种、发芽、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我看干岔子村把内地的农民全家请到了队里当技术顾问。种水稻需要设施很多,我看到合作社的库房有很多的设备,有的设备在使用前还要进行调试,这过程我都看到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3)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4)

  干岔子村成立水稻合作社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水稻合作社的点设立在我们插队时的知青点,所以我在这个水泥地的大院套是留恋往反,我沿着我熟悉的地方到处走走,以至合作社的人问我要干什么,我说我是故 重游,一个是看看我们过去插队的知青点,再是看看你们的水稻合作社。

因看到这知青点便让我陷入了沉思,因为当时盖这个房子生产队是根本不想给我们盖的,说我们即然有房子住为什么还要盖房子,但我们班的同学,无论男生和女生,一致对外,据里力争,说这是国家给我们的政策,必须给我们兑现,最后生产队妥协了,同意让我们盖,但必须自己盖,生产队给出工分。当房架子树起来后,装夹秆泥、上巴泥这所有的力气活都是我们自己干,很快房子有形了,秋天我们终于搬进了自己的家,虽然这家在村子的边上,但多走两步路无所谓。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5)

春天干岔子村社员在水稻田里插秧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6)

  在老公路走时,我每每经过那知青点总去看看,经过两次大水,房子已变形了,因房子没有人住,所以瞅着非常狼狈,每次看到我都很心痛,想到房子当年的样子及我们在知青点的故事,让我非常感慨,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这房子的位置非常好,现把我们知青点的地打成了大水泥地面,东面盖成一溜的库房,没有想到种水稻还需要这么多的设备。改了公路后从来没有来过,这次是专题到知青点看看,没有想到改换了天地,成了干岔子村的水稻合作社 ,农村的发展及变化的速度太快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8)

  南山地营子

  我们干岔子原四个队,除三队外,每队都有地营子,有地营子干活特麻烦,铲地、秋收、打场都要住在地营子,但条件又不好,老社员一般都不愿上山,因为住在山上,早晚不能在家里干活,而我们知青无所谓,吃住不花一分钱,但就是条件不好,上山必须自带行季,睡在那用小杆搭的铺上。

我们一队及二队是邻队,在山上也相邻,即隔一条一年四季淌水的踏头沟,那也是我们做饭饮用取水的地方。二队地营子的房子要比我们的好,是三间的大正房亮堂堂的,而我们在沟的北坡是两间地瘖子,这两个队 地营子的房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们一到地营子干活就非常羡慕二队的房子,一看我们的房子就是没有样,但除此之外,我们一队样样都要比二队强。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59)

从楼上看干岔子村农民的砖房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0)

  南山的地营子给我留下太多的记忆了,离开生产队,我先后来过这里有五六次,每次都让我感触很深,第一次来,因两个队合并了,找不到原来的房子了,现上山的路都修了硬质的水泥路面,上一次山犹如逛一趟公园,原路过的长年淌水的踏头沟已修上了桥,上山两傍的树林不见了,都开成了地,夏季来 ,大地是一片绿色的田园风光,秋季来,是一片黄色的黑土地丰收的景色,冬季白雪皑皑一片银白的世界肯定也会非常壮观,但我没有来过。

在南山的山根下,原是一片的踏头地,远看是郁郁葱葱,但踏头下面就是水,有一年麦收时不知什么原因,我队的一匹马掉到了踏头甸子里,我们去了好多人才把是给拉上来,人要是走的话,必须踩着那踏头,就是这样一片地也被聪明的人唤醒了,春天我来时看到被开垦成了水稻田,过去不敢想的事今天变成了现实。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1)

这是一队的马号原址,现盖了种子公司,变成种子公司的大院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2)

  山上的天气早晚比较凉,我记得有一年麦收,我同我的要好同学被派到了山上,但我们非常烦的下乡镀金的俄语老师也跟来了,他没有带行季。到了山上我们看到二队的地营子没有人住,我的同学就同我商量去二队地营子住,我俩就把行季搬了过去,铺在了火炕上,觉得像住了宾馆是的那样舒服。可让我们非常反感的老师看我们俩过来就又跟了过来,因他没有带行季,我们是决不会帮助他的。他看到有一套非常干净的行季在炕头卷着就打开睡了,因是秋天,又是山上,没有行季睡觉是不行的。两天后,行季的主人回来了,这主人是一位做饭的,是岁数大的二苏联女人,当她看到行季有人睡过,便破口大骂,我们心里那个高兴啊,似乎给我们解了气。我们为什么对这位老师这么反感,因为他在知青点汇报我的黑材料,说我反对三敬三祝,因而使我第一批入党没有入上。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3)

这是一队青年点的遗址,现变成水稻合作社门卫放话动板房。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4)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5)

  两个队合并,土地可能有几百垧,这遍被开垦的土地历史并不算长,可以延续到旧中国时期,听老社员说,这里土地最早是俄国人伊万用火犁开垦的山上的岗地,但我们生产队时期也在逐年开垦,如我们二队的插队上海知青夏承鑫被推举当选队长后,亲自带领社员在二队的山坡上开了有几十垧地,为二队脱贫立下了汗马的功劳,所以山上的地片是越来越大,现 已没有了树林,是一遍被开垦的大地。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6)

迟凤华及孙凤兰找不到青年点了,在院外留个影吧。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7)

  我们在山上铲地及割黄豆时,二里地的长垄我们是真的挺打怵,因渴了喝水非常不方便,记得夏天铲地时,到了地头渴的受不了,就到地头踏头沟里喝那发黄的水,而且还有小克蚪,我们就用手绢过滤对嘴喝。现在山沟淌的水看不见了,修了水库,而且在水库中还养了鱼。

山上盖了两栋带彩色瓦盖的砖房,屋里的居住设施一应具全,一年四季都有人居住。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8)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69)

  在生产队时,有一年打磙子场,我在山上的小地地瘖子住了有两个月,晚间我还要负责喂马,两点多就要套磙子,上到山岗上的大场园有一里路,用马拉磙子压黄豆,伴着星星月亮,看着三毛星估摸着时间,天是越冷越干活,那时间真的是难熬啊,而现在收黄豆是直接收割出粒,不用那繁琐的劳动了 。

老社员郭德发的新家。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0)

农民的住房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1)

  插队上海知青永远不能忘记的南山地营子,那是挥洒我们青春汗水的地方,知青们急于去看,到山上一看发现变化太大了 ,不仅盖了好房子,而且兴建了水库,一二队的土地连成了片,山上的土地更大了。过去的田间土路是車一走灰土四处飞扬,而现铺上了水泥路面,下再大的雨路也不会泥泞,再晴的天也不会尘土飞扬,这山上的地营子是一道田间美景,越看越爱看,真是舍得马上离开。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2)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3)

  高山出平湖,换了人间。

令我们最想不到的是在这南山上竟然在两山之间拦了一座大坝,用山水憋了一 座很大面积的水库,这水库如同大的湖泊,水面上有鸭及鹅在游寻觅食,平静的湖面及绿色的山地,真的是湖光山色,想不到这南山地营子变的象公园一样美。湖里据说投了很多鱼苗,有时能打上十多斤的鲢鱼,为了开辟旅游资源,承包人在山上 准备开旅游山庄的饭店,现饭店已装修完,只等开业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4)

  马号与社员

  提起在生产队的马号我们有很多记忆及话题,马号顾名思议,应是马呆的地方,我曾说过,马号还是大集体时社员的大会堂,它的功能非常多,早晨,队长要到这马号的院子里敲钟,这是队长的权力与任务,这不标准的也不太好的钟声划破干岔子宁静的清晨,有时四个队的钟声此起彼伏,那也是农村的一道特殊的风景音乐。听到钟声,社员们都集中到马号,听队长分配一天的派工,即今天要干什么活。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5)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6)

  晚间马号要开会,有时批判、有时颂扬、有时传达、有时集中学习,即每天晚间没有闲着的时候,似乎一闲着就不抓革命了。

马号记忆最深刻的有二件事,一是跳忠字舞,那时我们队的一位女知青去公社学了忠字舞,晚间所有的社员都集中在马号的院子里学跳忠字舞,大家围着一个大圈跟着师范跳舞的人一起跳,那舞蹈的动作真的是不敢恭维,但赶上工作组的人来了,看到了我们在跳忠字舞,在公社把我们当做了典型又顿表扬,从表扬以后,再也没有在马号跳忠字舞了,也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吧。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7)

高山出平湖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8)

  二是雨休评工分,工分是社员的命根,因涉及到社员个人的利益,所以评非常激烈,真是面红耳赤,现在看这种方式的评分真的不合理,在突出政治的前提下是同工不同酬,但最好评的是被看管的五类分子,他们不但分评的少,而且还不挣。

现过去的马号早已不见踪影了,老马号的房子及一溜的马棚盖了砖房,大门口挂上了钟子公司的牌子,原来的场园全通开打上了水泥地面,院子里放满了各种设备。过去我们打场时要往土地上浇水,变成了冰场才能在上面打场,看到这场园及院套的建造,我想这条件比过去真好啊。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79)

湖光春色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0)

  干岔子一队

  干岔子一队是我插队劳动过的地方,可现在老社员没有多少人了,真正的老社员也因身体的原因早已退休了。一队社员家的房子我照了几十张,但每家都没有认识的,只认出了老社员郭德发家,他非常超前,盖了一栋非常漂亮的白蓝相间的笨板房,据说盖这样的房子国家还给予补贴。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1)

南山地营子要开饭店的砖房。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2)

  过去农村的房子那是全一色的土房,草苫的房顶,下乡插队时听二队的一位贫协主席,她是岁数大的一位姑娘,我看她挺能表现自己的,她在大队开晚会时曾给我们唱了一首歌,我记忆犹新,歌词是:新苫的房雪白的墙屋里挂着毛主席的像,似乎这是农民住房的最高标准,但那时农民住的房子虽然都挂着毛主席的像,但并不是雪白的墙,因白墙对农民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3)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4)

  我插队的时候去过很多的农民家,农民家里没有像样的桌子及椅子,有小闹表的人家也很少,计时的工具就是那有线的广播喇叭,因广播来走都是有固定时间的,农民过的是所谓的田园生活,即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现农民是清一色的砖房,但农村的砖房周围显时非常零乱,因为不可能那统一的标准,即房子的大小、院套及杖子都不统一,但房子确实好了。为了对比,我特意拍了一张闲置的土房照片,这是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如果有人居住,按新的农村房屋补贴政策,可给房子上铁盖,换朔钢门窗,外面粉刷白墙,这些都不用个人花钱,这是又一项对农民的反哺政策。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5)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6)

'  我在生产队时帮社员盖过不少栋的房子,但都是夹杆泥的草泥房,即所谓的土房。那时农民要盖房子,也算一件大事,也真正体现了农民的互助精神,即架子的木料可以串换,可以借用,有了再还。当房架子支起来后,生产队要放工一天,所有的男社员都到盖房子的家,大家帮忙,装夹杆泥,上巴泥,三间房子的工程一天就起来,女同胞们的活也很多,即帮助主人家做饭,干完活必须吃饭,吃饭时必须要有酒,那时候盖房子最愁的是酒,因酒是控制的商品,不是禁酒,而是酒生产的太少了。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8)

  在给盖房子帮忙的过程中,令我最配服的是临场的总指挥,他是最高权力的总指挥,他最看不惯偷懒的人,所以铁面无私,不管你是谁,话一定说到你的脸上。你要是偷懒就上你干和泥的力气活,你要是有一定的技能,你想干力气活也不行,让你干不累的技术活,盖房子的总指挥是群众推举出来的不是队长的队长,是在大家心目中最有威信的。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89)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0)

  我在干这种盖房子的活时总是干好活,如苫房子把边,上夹杆泥时让我定小杆等不太出力的活,因为我干活细,总指挥信的着。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有一年给一户盖房子时,有个叫周瓦匠的人,他嫌主人家的饭菜不好,就对大家说,等我盖房子时肉和酒管够,保准大家满意。当他走了后,总指挥便对大家说,有几个嗅钱就显了,我通知大家,他家要是帮忙的话,谁也不准去。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1)

在我们插队时劳动的黄豆地留个影吧。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2)

  当他给儿子盖房子时,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就是没有人去帮忙,把他闪的够呛,后来他知道是自己说错了,便又找了盖房子的总指挥,好顿承认错误,总指挥才下令大家去帮忙,这件事说明了农民在处事上也有自己的法则及规矩,谁要是破坏了这规矩一是要得罪大家,二是自己是要吃亏的,而且还会被社员们耻笑。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3)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4)

  群友枫叶看完我写的《插队岁月》写到:

  情深深,意浓浓,知青牵挂着干岔子村。在那个无耐的年代,那些怀揣梦想、书声琅琅、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无耐的放下书本,打起行囊,告别亲人,踏上上山下乡的征程。本县的知青,上海的知青先后来到干岔子村开始了人生新的生活。八年来,他们对那里的一人、一房、一马、一车、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深厚的情思。他们不仅是当年的亲历者,也是后来干岔子发展变化的见证人。新旧照片的对比,知青的不断回访,都体现了这种深情。作者的美篇作的好,读过的人都深受感染,就连在干岔子当过兵的四川人,读过美篇后,都表达了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之情。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5)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6)

   破败的房子

这些年的变化中,由鼎盛时期到败落,只有二家,一是供销社,二是农机修造厂。

供销社。我在时,因七二年涨大水,供销社迁到南大街盖了一个四合院的砖房供销社,那时的供销社也应算全公社最好的单位,在商品紧缺的时代,供销社可以方便买到好东西,如皮鞋、皮帽、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买这些紧俏的商品,不通过供销社人的关系你是根本买不到的,所以那时都羡慕供销社的人,那是最好的单位,但随着供销社的解体,基层的供销社是彻底黄了,现那大院套已闲置多年,据说这院套二十万早已卖给了县法院的人,开发商想要 再买,因价格的原因始终没有谈妥,但这决对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可以成倍的涨价。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7)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8)

  农机修造厂

原是机管站,这是干岔子最有名的国营企业了,多年的发展,盖了厂房及车间,配套设备齐全。为什么叫农机修造厂,因车床,铣床、木工、翻沙、铁匠炉等样样具全。干岔子农机修造厂人员是兵强马壮,当时人多的时候能有二十多人,因为解体,这些工人技术员都自找门路了。

原干岔子公社没有大型的会议室,我记得几次会议都在农机修造厂的大机修车间开,有一次听林弘的报告,当时听的人最多,也有一些知青,虽然没有凳子,但因屋子大,大家都散落坐在各种机器上,感觉也不错。林弘的讲用动员,我听的最认真,给我的印象也最深,现在看她所说的那些话,用她自己别人说她的话,就是天安门广场种白菜,她的事迹如过往烟云,是人造的典型,也最有欺骗性。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99)

7080后的回忆山东农村(插队第二故乡干岔子乡村五十年发生的巨大变迁)(10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