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托铜禁的12个座兽的臀部上方有12个浇口,浇口处留有残柱。在禁侧底边每两个座兽的中间点有12个冒口痕迹。再根据禁面及禁体四周上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及云纹重复出现的规律性,分辨出是由24块带云纹图案的蜡模和禁面中间一块平面蜡模共25块蜡模组成。禁体没有合范缝隙,也没有铸接、焊接的痕迹,有的铜梗相互缠绕、弯曲,铜梗粗细以及交接处有手捏的痕迹,不规整。从现代铸造技术来看,云纹铜禁只能是失蜡法铸造而成,在5厘米的厚度空间中呈现这么复杂的结构,范铸法根本无法脱模。据此分析,禁体是将25块蜡模拼接在一起,边缘用蜡焊接,整体制范后将范翻转,采用失蜡法一次浇注而成。禁体铜梗断块背面结构这件铜禁发掘出土时,禁体破裂成十余块,铜梗残断,云纹剥落,附兽、座兽全部从本体脱落并且大部分残缺不全,已成数百块碎片,铜梗和铜渣装了几个袋子。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先生,带着他的几位徒弟,用了4年时间,通过拼

云纹铜禁,青铜器,春秋晚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1)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出土于淅川下寺2号春秋晚期楚墓,此墓虽然被盗挖,仍出土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经过考证墓主人是楚庄王的儿子王子午(公元前558年为令尹,公元前552去世)。

云纹铜禁纹饰繁缛,工艺复杂,是我国最早的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至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这件铜禁发掘出土时,禁体破裂成十余块,铜梗残断,云纹剥落,附兽、座兽全部从本体脱落并且大部分残缺不全,已成数百块碎片,铜梗和铜渣装了几个袋子。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先生,带着他的几位徒弟,用了4年时间,通过拼接、矫形、粘接、翻模、补配、做旧处理等手段,最终将云纹铜禁完整修复,使铜禁恢复原貌。修复过程中,首先用较完整的兽体制作石膏模,用锡浇注成两个半兽,视兽体缺少什么,就从上面截取补配。头顶上的顶花以及尾部的尾花脱落及残断,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用较大的残块翻模补配粘接。附兽及足兽的顶花、尾花几乎都是补配的。铜禁破碎到如此程度,让人惋惜,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能够为近距离观察铜禁结构、研究铜禁铸造工艺提供便利条件。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2)

修复前的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禁体由禁面及四周侧壁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在铜禁不足5厘米的厚度中,有五层结构:第五层由特粗直铜梗组成口字型;第四层细铜梗,一端附着在第五层口字型铜梗上,平伸后弯曲向上或者向上分叉后支撑第三层铜梗;第三层铜梗为较细直梗;第二层立于第三层铜梗上,是逐渐变得更细的小圆立柱或者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这四层铜梗穿插连接,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支撑着云纹图案,起到稳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层亦是最外面一层是云纹,大多由C形纹、变形人字纹和X形纹组成,它们互相交错但不交叉,形成透雕的云纹平面。禁面中间由一块长方形平面铜板组成,在铜板的背面有一根起加强作用的横梁。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3)

禁体铜梗断块背面结构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托铜禁的12个座兽的臀部上方有12个浇口,浇口处留有残柱。在禁侧底边每两个座兽的中间点有12个冒口痕迹。再根据禁面及禁体四周上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及云纹重复出现的规律性,分辨出是由24块带云纹图案的蜡模和禁面中间一块平面蜡模共25块蜡模组成。禁体没有合范缝隙,也没有铸接、焊接的痕迹,有的铜梗相互缠绕、弯曲,铜梗粗细以及交接处有手捏的痕迹,不规整。从现代铸造技术来看,云纹铜禁只能是失蜡法铸造而成,在5厘米的厚度空间中呈现这么复杂的结构,范铸法根本无法脱模。据此分析,禁体是将25块蜡模拼接在一起,边缘用蜡焊接,整体制范后将范翻转,采用失蜡法一次浇注而成。

禁的四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四个,左右两侧各2个。附兽与禁体是卯榫结合,禁体上有12个榫头,12个附兽的肚子上各有一个卯。足兽也是如此,禁底部有12个凸出的柱状,足兽腰部有一个孔,可以穿插进去。

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云纹铜禁的出土,界定了云纹铜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失蜡法见诸文献记载较晚,据《唐会要》记载,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至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一书有关于失蜡铸造法的记述。直到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先秦铜器中没有可证实的失蜡法铸件,汉以后的铜器中失蜡法铸件较为多见。云纹铜禁的出土,不仅将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到春秋晚期,也证明我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熟练掌握了失蜡法铸造工艺。但目前学界仍有学者认为云纹铜禁不是失蜡法铸造的,存在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从青铜范铸技术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虽然缓慢,但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会留在器物上,而且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在一个十分短暂的阶段内出现的,没有看到其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且铸造出的青铜器数量不多,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不能因为现在不能更好的解读云纹铜禁的铸造方法,就说云纹铜禁只有失蜡法才能铸造出来。

云纹铜禁禁面上铸造出的云纹好似白云朵朵,龙型的附兽、足兽形态可爱,头上戴着头花,尾部插着尾花,学者推测与楚王爱细腰,以及楚人爱美,崇尚龙的习俗有关。

比较研究

禁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消失于战国,流传的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出土的青铜禁有8件,木禁1件。国内各大博物馆及美国共收藏了6件铜禁,1件木禁,除了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之外,还有如下几件:1.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端方铜禁。2.天津市博物馆收藏的西周夔纹铜禁。3.湖北博物馆收藏的曾侯乙墓铜禁。4.宝鸡石嘴头铜禁。5.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漆木禁。

1.端方铜禁

1901年在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最初由端方收藏,后流入美国,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该器扁平立体长方形,无足,禁面素面,前后两边侧壁各有两排8个穿孔,左右各有4个穿孔。长87.6厘米,宽46厘米,高18.7厘米,泥范法铸造。四周及侧面饰夔蝉纹。年代应为商晚期至西周初期。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4)

端方铜禁线描图

2.西周夔纹铜禁

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整理收到的文物时,发现了破碎为数块的铜禁。1972年5月经过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修复,现收藏于天津市博物馆。铜禁时代为西周初年,泥范法铸造,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高23厘米。前后侧壁各有两排16个穿孔,左右各有两排4个穿孔。禁面素面无纹,四周饰夔纹,禁面中心为3个并排椭圆形子口,周缘凸起,中间子口较大,两边子口较小且相等,专为放置酒器为制作。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5)

西周夔纹铜禁

也有专家考证,1925年11月,陕西军阀党玉琨带领部队疯狂盗挖古墓,不到半年时间挖出青铜器1000多件,在陕西宝鸡斗鸡台戴家沟古墓盗挖出土3件铜禁,西周夔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此件夔纹铜禁初由将领宋哲元所得,并一直保存在宋哲元天津的家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天津英租界,宋哲元的公馆被查抄,连同此铜禁在内的大量财物在劫难逃,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得知此事后多方打点才将这件铜禁及其他文物从日军手中赎回。后藏于放煤球的箱子中,五十年代铜禁一角等碎块被家中子女当作废铜卖掉。文革初期红卫兵抄家时躲过一劫,直到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宋氏亲属家中,发现了被砸成几十块的铜禁碎块,加上文物工作者在物资回收部门找到的部分铜禁碎块,于1972年5月送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由高英、张兰惠等老师傅进行修复,经过整形、焊接、补配、錾花、做旧处理,西周铜禁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其余2件被党玉琨盗掘过程中损坏被丢弃埋藏于凤翔城一角,至今下落不明。

3.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

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于1978年在湖北省中北部的随县擂鼓墩发掘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扁平立体长方形,禁长117.5厘米,宽53.4厘米,高13.2厘米,重35.2千克,时代为战国早期。禁面前后长边对称有四个足兽,是分铸后焊接在禁面下。禁面上有两个并列凹下的圆圈,出土时联禁大壶一对放置在两个圆圈之上。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6)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7)

曾侯乙墓铜联禁对壶兽足

4.宝鸡石嘴头铜禁

2012年6月22日,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一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发现文物,他将消息上报给村委会,村委会上报有关部门,经过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两件铜禁,这是宝鸡出土的几件铜禁中,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禁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足,长95厘米,宽45厘米,高21厘米,重41.8千克。禁面中心平素无纹,四周饰夔纹,侧面饰夔纹两道,中间竖弦纹。禁面上放置方彝一件,铜卣2件。此铜禁为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8)

宝鸡石嘴头铜禁

5.漆木禁

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一件漆木禁,原发掘报告《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将其定名为棜,时代为战国中期。该禁呈扁平立体长方形,无足,长74厘米,宽29厘米,高7厘米,通体髹黑漆,红漆绘花纹。木禁制作工艺粗糙,禁面放置非青铜礼器,应当是专供殉葬用的明器。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样子(国宝品鉴云纹铜禁)(9)

江陵望山楚墓漆木禁线描图

作者简介

韩凯英,河南工学院化工系毕业,本科学历,原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现就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料室。文博副研究馆员,从事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石质文物及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资料的整理、保管)工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