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学就会的沙雕舞蹈(沙雕抖肩舞coincidence是如何席卷各大高校的)
简单一学就会的沙雕舞蹈(沙雕抖肩舞coincidence是如何席卷各大高校的)字都是抖的,请抱抱小印为了写这篇文章,小印看了很多版本的“抖肩舞”占领了z世代的朋友圈然后开始出圈,到了白领圈事实上,这种魔性舞蹈看多了真的会洗脑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
近期不知道你有没有被一种叫“抖肩舞”的视频刷屏
一个魔性的沙雕舞蹈像是一夜蹿红
迅速在各大高校之间争相模仿
占领了z世代的朋友圈
然后开始出圈,到了白领圈
事实上,这种魔性舞蹈看多了真的会洗脑
为了写这篇文章,小印看了很多版本的“抖肩舞”
字都是抖的,请抱抱小印
到底这个魔性舞蹈是怎么火起来的?
又是为什么会火呢?
这种脑洞清奇的抖肩舞是最近B站抖音朋友圈火起来的。
起源是,早在2017年,欧美男歌手Handsome Dancer发布洗脑MV《Coincidance》以其魔性的旋律与搞笑的情节与动作风靡全球,该单曲的MV讲述了两个素不相识,但都喜欢跳抖肩舞的男人在车站相识的故事。
2019年11月,西安理工大学的那几位同学,在摄制一段宿舍才艺竞赛视频《Coincidance》模仿show时,永远没有想到,自己会掀起互联网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浪潮。
B站先火,抖音话题带着发酵,QQ空间再继续传播。
这倒好,几乎国内所有的大学,都纷纷推出了一款官方或非官方的抖肩鬼畜视频,魔性的旋律,触电般尴尬的肢体语言,抖肩之风像是互联网上一股泥石流锐不可当。
西安交大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同济大学
安徽大学
随后,大学生加了自己的学校的“料”进去,带有各个学校的风采和特色。以此开始,脑洞、青春、搞笑和些许的攀比,这些元素柔和在了一起。
华中科大
中国传媒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更多请移步b站观看
有人说,这也太无聊了吧。也有人说,这是商业炒作和利益裹挟。不过这种属于年轻人才会去做的傻事情,很可爱。
如果硬要上价值,可以说这是青春亚文化表达方式。这波风潮过去,也会下一个沙雕视频出现。
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总是能让看起来百无聊赖点的人生充满这小乐趣。这也不是罗素的极端悲观主义,按门归类还是还真有点存在主义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鬼畜是很多年轻人的快乐源泉。
安迪沃霍尔那句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如同抖音和快手中的网红,他们被快速的复制,被算法推上流量的高峰,又在下一个流量中焦虑。
从网红小啊giao还是韩美娟亦或奥利给大叔,单凭一句独具标志洗脑式魔性口语。便赚取了巨量的曝光和流量。甚至掀起了全网行为艺术建设大狂欢。
为什么现在开始流行这样的行为艺术?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老司机安迪沃霍尔早已洞悉艺术真谛。在几十年前,沃霍尔就用他那排排小汤罐和dollar,让艺术迅速沾染上了市场经济与后工业时代的拜金气息。
实质上,网红奥利给,giao,哔哔赖赖,本无语义,非要引申,可能相当于加油哎呦此类语气助词而已,借助算法平台一夜成名不可谓无所考究。
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完成了由启蒙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各种新潮艺术开始解构于这片热土,这也包括了波普艺术,沃霍尔借助了波普艺术,运用大众传媒的发展来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逐渐占据主流趋势 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产生反精英文化的倾向 精英艺术被消解 文化风尚也随之改变 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和贵族的特权 而是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文化 它更容易为社会公众接受 。
他曾在买下某个电视台的黄金时段然后一言不发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以怪异的行为引起人们关注。他曾说 “传媒可以把任何人变成神奇的人 他也可以让任何人认为他应该成为神奇的人 ” “舆论就像是吃花生 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来 ” “人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安迪·沃霍尔的预言
不得不佩服沃霍尔的预断,多少年后,土味网红能拉近多少网友的距离,就如杨子荣的探山卧底的黑话一般,对!就像一种身份认同感。不论是贫富美丑,谁都能是一只小阿Giao,谁都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在网上谴责一只小阿Giao的giao言giao语。
土味网红的迅速蹿红与那群神秘的网友不无关系,就如抖肩舞在那场宿舍视频才艺比拼名落孙山,没有被第二个copyer发现,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型网络艺术活动就会戛然而止。
沃霍尔曾说 “赚钱是艺术 工作是艺术 做好生意是最上乘的艺术 。 ”
他就像是一位艺术领域的MCN机构 不断修改着行业规则,也不断创新着变现的路径 。
每个人都拥有的物品和方法来达到艺术商业化的目的 用独到的表达方式阐释了青年一代的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
不懂艺术的先决条件是囿于温饱,在网络世界跟风的原因大概也是缺少快乐吧。十五秒的颅内高潮,依然逃不过该死的边际递减规律,由此而知,马洛斯的金字塔需求理论还未曾在网友们心中深深扎根。
对于面临生活工作各重压力的网友们,一曲奥利给,天涯何处觅知音?
快乐不就完事儿了吗?
前几天看YouTube上一老外博主吐槽国内某短视频APP,他说一开始看第一条小视频觉得挺有趣,刷到后来竟发现全是一样的特效滤镜,一样的BGM,甚至是一样的角度。。。就如同流行的抖肩舞,有着相同与不同。
所以,他最后给的评价是:boring(翻译君:百无聊赖)
杜尚曾说过 “如果你拿一个汤罐头并重复画它五十次 你感兴趣的就会是视觉形象 。你感兴趣的是要把五十个罐头并置于画布上的想法和观念 。
沃霍尔将人们熟知的日用品用复制的手段数以百计地同时呈现在 巨幅画面 当几个 几十个完全相同的形象排列在一 起时 人们就会完全被画面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吸引 不再去关注形象后面的意义 从而使日用品本来的属性消亡 。显露出消费主义下的虚晃与无意义的内涵。
安迪沃霍尔那年到中国参观时说 “我喜欢中国文化胜过喜欢我们的文化 。它更简单 。我喜爱清一色的蓝装 。每人都穿蓝色 我喜欢每天穿戴同样的东西 。如果我是服装 设计师 我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设计同一件衣服 。 ”
那些有同样的服装 、 同样表情的中国人民是一种形式的不断复制 。清一色的蓝布中山装使沃霍尔似乎找到了Ctrl+C的体验感。所以他喜爱这种他所理解的 “简单 ” 。
他不仅要将平凡,琐碎的事物转化为艺术 更要将艺术变得平凡而琐碎 。
网红追随者,也不过是将一项平凡琐碎的事情在互联网上转化成了一场网络波普艺术。
随着消费文明的空前繁荣 人们崇尚消费 ,崇拜物质 。这使得生活在商业社会的人们也越来越乏味和空虚 。
安迪 ·沃霍尔的艺术作品通过单调 、 故意为之的拼贴和重复 传达了人们的冷漠 、 空虚 、错置 、 疏离的感觉 。他并不关心作品本身的美感 而是更关注作品如何让我们的眼睛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
在他所作的 《玛丽莲 ·梦露 》中 那色彩媚俗,空洞单调的梦露头像反复无聊地重现 正是我们百无聊赖生活的体现 。
安迪沃霍尔的一系列的以灾难场景的为素材的作品 也巧妙地抽离了作者的感情 准确地传达出媒体的冷漠 。
而对于这样的亚文化,不妨知道它从何而来,到哪里去,然后宽容地笑一笑。
作者写在后面
上回路过南方某县城,本想见见人间风味,望向窗外,惊叹国道旁突出异象,竟有十来余黑衣小伙双手交叉举过头顶进行螺旋圆周运动,这种宗教肃穆式的礼拜仪式,惊得我虎躯一震,莫非喊梅山跳大神重现江湖?还是行为艺术之风早已吹遍整个华夏大地?
此时同行者姗姗一笑,发给了我一份“土味视频”的文档,我以走进科学栏目般的猎奇心态迅速点开文档……十分钟后,待至下车时,我的手机中便多了一个橙黄色短视频APP。
我人生也第一次习得了社会精神小伙招牌动作---卷轮螺旋式花手摇
简明教程在此
你学会了吗?
参考文献:
1.尹艳婷, 《安迪沃霍尔与王广义波普艺术之比较》,大众文艺
2.莫少群 ,《世纪消费主义社会理论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 微信号 shaohe0102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