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1895年,盖叫天加入天津隆庆和科班。1896年,以“小金豆子”艺名正式登台。1901年,初次在上海登台,同年,改艺名为“盖叫天”。1902年,受春仙茶园聘请赴上海演出,从此渐改演武生戏。1912年,与刘喜奎同演京剧《溪皇庄》。1917年,创排京剧新戏《年羹尧》。1920年,演出京剧《七擒孟获》。1923年,创排京剧《西游记》。1934年,在演出京剧《狮子楼》时折断右腿。1936年,演出京剧头二本《武松》。1945年,演出京剧《鄚州庙》。195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的“表演艺术家”称号[1]。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2]。1953年,拍摄电影《盖叫天的舞台艺术》。1963年,拍摄京剧电影《武松》。1971年1月15日去世。1895年,盖叫天加入天津隆庆和科班。1896年,以“小金豆子”艺名正式登台。1901年,初次在上海登台,同年,改艺名为“盖叫天”

《不受一番冰霜苦,那能梅花放清香》是京剧大师盖叫天先生的一句名言。

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仿写的意思:

不经历冰霜之冻的苦难,哪里有梅花开放的清香呀!就是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稍。

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思差不多。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1)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2)

释文:“不受一番冰霜苦,那能梅花放清香。”款识:“盖叫天语,一九九二年四月姜东舒书于杭州。”钤印:姜东舒(白)

盖叫天简介:

盖叫天(1888年11月13日-1971年1月15日[1]),本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省高阳县演村人,京剧演员,工武生。

1895年,盖叫天加入天津隆庆和科班。1896年,以“小金豆子”艺名正式登台。1901年,初次在上海登台,同年,改艺名为“盖叫天”。1902年,受春仙茶园聘请赴上海演出,从此渐改演武生戏。1912年,与刘喜奎同演京剧《溪皇庄》。1917年,创排京剧新戏《年羹尧》。1920年,演出京剧《七擒孟获》。1923年,创排京剧《西游记》。1934年,在演出京剧《狮子楼》时折断右腿。1936年,演出京剧头二本《武松》。1945年,演出京剧《鄚州庙》。195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的“表演艺术家”称号[1]。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2]。1953年,拍摄电影《盖叫天的舞台艺术》。1963年,拍摄京剧电影《武松》。1971年1月15日去世盖叫天(1888年11月13日-1971年1月15日[1]),本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省高阳县演村人,京剧演员,工武生。

1895年,盖叫天加入天津隆庆和科班。1896年,以“小金豆子”艺名正式登台。1901年,初次在上海登台,同年,改艺名为“盖叫天”。1902年,受春仙茶园聘请赴上海演出,从此渐改演武生戏。1912年,与刘喜奎同演京剧《溪皇庄》。1917年,创排京剧新戏《年羹尧》。1920年,演出京剧《七擒孟获》。1923年,创排京剧《西游记》。1934年,在演出京剧《狮子楼》时折断右腿。1936年,演出京剧头二本《武松》。1945年,演出京剧《鄚州庙》。195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的“表演艺术家”称号[1]。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2]。1953年,拍摄电影《盖叫天的舞台艺术》。1963年,拍摄京剧电影《武松》。1971年1月15日去世。

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在继承李春来武生艺术的基础上,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悉心观察,讲究人物的造型美,把民间武术和雕塑艺术融会到舞台形象中去,主张以外形动作表现人物的神情气质,形成了盖派艺术,有“江南第一武生”“江南活武松”之称。

局部放大: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3)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4)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5)

书法家简介:

京剧盖三省(京剧大师盖叫天)(6)

姜东舒(1922一2008年),山东省乳山市人。1962年,西冷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大师张宗祥收姜东舒为弟子。1979入西冷印社,成为社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文澜书画社社长,浙江省诗词学会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顾问,山东《羲之书画报》名誉社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咨询。

姜东舒在浙江图书馆工作时打下了很深的功底。老馆长、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先生和他研讨书法学问,还破格收他为关门弟子。张宗祥要他吃透欧体八法,再吸收其他名家书法的精华,并告诉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要“一步一趋,决不可浮躁走捷径”。张宗祥的言传身教,深深印在姜东舒的脑海里。他利用图书馆工作之便,潜心观摩与研习了解历代名家真迹和各种碑帖,并细心临摹摘录。他翻书临帖,每天书写不止,不论严冬与酷暑,不辞劳累,乐在其中。每天写四十个斗方,一二千个小楷。他认为书法艺术的灵魂是“神韵”,而神韵的形成虽是作者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主要是依傍作者文学、文化的修养。自古以来,有所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学者、诗人、文学家。他边抄边学习,斟字酌句,学习古人的诗辞歌赋。学,然后知不足。姜东舒还挤出时间学习中国通史。读史可以明志,“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语)。张宗祥大师溘世后,姜东舒为了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继续潜心研习前人墨宝而取得深厚功底,又以破门而出的胆识,渐臻佳境。姜东舒经过廿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作品可以称是“承前启后”。

作者说明:“此类介绍文章、作品已发表了一百多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照片。”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