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有座山(东台山上的守望)
东台有座山(东台山上的守望)在那些日子里,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教我学农业生产技术,安排我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冻了拿件衣服披在我身上,饿了端碗米饭送到我面前,鼓励我抬起头来挺起腰杆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将人间的大爱传递给我,焐暖了我低落、悲凉甚至几近绝望的心灵。我十岁时,当老师的母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父亲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遣送回了老家。年纪小小的我,就失学了,跟随父亲在涟水河畔的湘乡农村,看过牛,打过柴,挑过粪,插过田,扮过禾,捡过炉渣,当过学徒,搞过搬运,拼死拼命地干活,却吃不饱,穿不暖,社会地位低人一等,可以说是“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上个世纪50年代,在这座山上,有人用石灰刷写了八个大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莹白的字镶嵌在翠绿的茂林修竹之中,苍劲有力,气势恢弘,格外醒目,震撼人心。我爱家乡的山水,也爱这山上的八个大字,更爱这八个字里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强大力量,几十年来刻骨铭心,
东台山上的守望
文 | 刘克邦
在我的老家湘乡县城旁边,有一条河,叫涟水河。河水流淌不止,奔腾不息,滋润和养育着两岸生生不息的万物,也哺育和培养着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勤劳而勇敢的父老乡亲。
河的对面,有一座山,叫东台山。山峰巍峨挺拔,郁郁葱葱,像一块硕大的绿色屏风横亘在上,与城、与水牵手相望,相映成趣,成为一道独有的亮丽的风景。
上个世纪50年代,在这座山上,有人用石灰刷写了八个大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莹白的字镶嵌在翠绿的茂林修竹之中,苍劲有力,气势恢弘,格外醒目,震撼人心。
我爱家乡的山水,也爱这山上的八个大字,更爱这八个字里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强大力量,几十年来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虽然走出了家乡,在外奔走辛劳,却总以这八个字为“座右铭”,修身养性,清心明志,砥砺前行。
后来,我回乡省亲,发现这八个字不见了。有人说,年代已久,风吹雨打,土崩草覆,它沉陷下去了;也有人说,时代发展了,观念改变了,这句话过时了,挂在山上影响美观,人们在整修山林时把它铲除了。我好生遗憾,怅然若失,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心里空荡荡的。我宁愿相信它的消失之因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自然的、时光的摧敝无可抗拒,难以回避,可以理解;但主观的、精神的消褪则理所不容,令人忧虑和震悚!
我十岁时,当老师的母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父亲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遣送回了老家。年纪小小的我,就失学了,跟随父亲在涟水河畔的湘乡农村,看过牛,打过柴,挑过粪,插过田,扮过禾,捡过炉渣,当过学徒,搞过搬运,拼死拼命地干活,却吃不饱,穿不暖,社会地位低人一等,可以说是“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那些日子里,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教我学农业生产技术,安排我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冻了拿件衣服披在我身上,饿了端碗米饭送到我面前,鼓励我抬起头来挺起腰杆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将人间的大爱传递给我,焐暖了我低落、悲凉甚至几近绝望的心灵。
在这种爱的感召和鼓舞下,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也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弥足珍贵和巨大能量。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懂得了做人的真谛,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他人,回馈社会。
曾有时,我在漆黑的夜晚护送身负重物、怀抱小孩艰难行走的陌生大婶,在寒冬腊月里跳进冰冷刺骨的池塘中抢救落水儿童,在邻居家发生火灾时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冲进火场,在出差途中奋力组织营救车祸现场生命垂危的旅客,组织募捐,帮助房屋揭顶、露天炊煮的困难户建房,资助家境贫寒濒临失学的学子安心校园……
我为我的所为欣慰、开心和快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何尝不是我们现代社会亟须倡导和弘扬的精神境界?
我的理解,“为人”,就是“爱人”,它既需要心灵上的“真爱”,又需要行动上的“实爱”。“我为人人”,就是“我爱人人”,包括爱亲人,爱朋友,爱邻居,爱同事,爱身边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延伸开去,还要爱花,爱草,爱山,爱水,爱万物,爱自然,爱社会……“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人人为我”,更需要“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爱他人,他人必然爱我;我奉献于社会,社会一定不会亏待于我。任何只图索取、不讲付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自私的、丑陋的,被他人唾弃和谴责的,也是枉然的,行不通的。
有付出,才有回报。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名利、地位、金钱固然重要,但皆为身外之物、过眼烟云,只有情义、友善、大爱才是内在的、永恒的和无价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对这种情义、友善、大爱最有说服力的诠释,最有实际意义的表现与行动。
这个世界,如果人人、处处都奉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岂不爱意浓浓,大爱满园,和和美美,阳光灿烂?
潜心笃行,你为他人奉送点滴春雨,他人定会还你一片清澈的海洋。
我在生产队的时候,虽然年纪小,但为了看护好队里的一头当家牛,保证春夏两季耕作不误农时,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人不分心,手不离绹(牛绳),全心全意让牛吃饱睡好,将一头瘦牛养得膘肥体壮,成为队里犁田耕地的“顶门柱”,受到社员们的交口称赞,年年被评为出席生产大队的先进个人。也因一心为公的出色表现,在家庭出身不好的情况下,仍然被破格批准加入了共青团,被城关镇团委授予“模范青年”的称号,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上的“华丽翻身”;后来,又被生产大队选调到综合场工作,既学手艺又拿工分,享受到了同龄青年难以享受到的“优厚待遇”。
参加工作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处处为他人着想分忧,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拣最繁重的担子挑,既干出了工作成绩,又锻炼提高了自己,受到组织上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拥戴,几乎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行政职务也一级一级往上提升,可谓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硕果盈枝。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为人人”的付出,得到的是“人人为我”的回报。
我热爱生活,也热爱文学。多少年来,我阅读不止,笔耕不辍,也切身感悟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心存“爱”,行必“爱”,落笔才有“爱”,收获的也是满满的“爱”。
我在散文创作中,始终坚守着这一主旨,用一根红线把“爱”牵起来,贯穿于篇篇章章的字里行间,包括对父母感恩的“尊爱”,有对妻儿温馨的“怜爱”,有对友人纯朴的“珍爱”,有对英雄崇敬的“礼爱”,有对事业钟情的“笃爱”,有对祖国忠诚的“挚爱”,就是批评不良、针砭时弊时,也是怀揣一个“爱”字,充满着善意和期待。
如此下来,文字虽粗浅一点,却不失其光泽与鲜亮,自然而然,喜欢它的读者也越来越多,也受到文学界专家老师的充分肯定,分别荣获了中国散文学会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和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自己也从中深受教勉,获益匪浅。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东台山上的八个字,是我的领悟,也是我的牵挂,更是我的信崇和守望!
作者简介
刘克邦,男,湖南湘乡人,1955年9月出生,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津文学》《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芙蓉》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80多篇,出版散文集《金秋的礼物》等5部。曾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