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真实唱段(民国梨园傲气的芳菲)
孟小冬真实唱段(民国梨园傲气的芳菲)孟小冬打在娘胎里就开始接受抑扬顿挫的戏曲声,出生以后更是每天眼前晃动的都是家人吊嗓习武的身影。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孟小冬对戏曲特别感兴趣,,平时会跟着叔父们一起练武吊嗓子,一板一眼,顿挫有致,让人无不称赞。孟小冬的家,是传统意义上的唱戏世家。祖父孟七,擅长武净兼武生,是当时红净的名角儿。在当时,唱戏还算是“下九流”的行当,但是孟家却凭着过硬的本事,在这个行当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还创立了上海滩小有名气的“孟家班”。她就是“坤生”里前无古人、人称“京剧第一女须生”的孟小冬。1907年,在上海滩一条弄堂的普通楼房里,传出了一声非常洪亮的婴儿啼哭声。“这嗓音清脆响亮,长得眉清目秀的孩子,以后定能成为顶梁台柱。”一位长辈对着襁褓中刚出生的婴儿赞不绝口。当时正值初冬,父母疼爱地给她取名:孟小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她长相出众,气质上佳,毫不逊色于民国当红的交际花,用自己的傲气上演苦尽甘来的人生大戏。
她出身梨园世家,自幼习武学艺,豆蔻年华已经成为梨园戏台上的 “名角儿”。
她又是民国女人中别开生面的一位:扮相英武,嗓音宽亮,唱腔了无雌声,一出口往往惊艳四座,“梨园冬皇”的美誉。
她就是“坤生”里前无古人、人称“京剧第一女须生”的孟小冬。
1907年,在上海滩一条弄堂的普通楼房里,传出了一声非常洪亮的婴儿啼哭声。
“这嗓音清脆响亮,长得眉清目秀的孩子,以后定能成为顶梁台柱。”一位长辈对着襁褓中刚出生的婴儿赞不绝口。当时正值初冬,父母疼爱地给她取名:孟小冬。
孟小冬的家,是传统意义上的唱戏世家。祖父孟七,擅长武净兼武生,是当时红净的名角儿。在当时,唱戏还算是“下九流”的行当,但是孟家却凭着过硬的本事,在这个行当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还创立了上海滩小有名气的“孟家班”。
孟小冬打在娘胎里就开始接受抑扬顿挫的戏曲声,出生以后更是每天眼前晃动的都是家人吊嗓习武的身影。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孟小冬对戏曲特别感兴趣,,平时会跟着叔父们一起练武吊嗓子,一板一眼,顿挫有致,让人无不称赞。
孟小冬勤学苦练,加上天资聪颖,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尽显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京剧的发源地在北方,能够得到北方观众的认可,才能称之为好角儿,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
正值芳龄的孟小冬,刚到北京城,就迎来了北京第一场盛大的义务演出,并且一演成名,她翠黛云髯,行走于梨园舞台上,她的票房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相平。
许多文人、戏迷为她倾倒,赞捧她为老生行中的皇帝,并称之为“冬皇”。
成名后的小冬并不满足于此,她在演戏之余都把精力用在观摩和练习大师们的表演之上,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让自己能在梨园的大舞台上站稳脚跟。
对于戏剧上的成就,孟小冬靠的不是天资,也不是“拼爹”,而是始终如一的努力与坚持,以及对艺术的的追求和渴望。
不甘于现状才会促使她不断地朝自己想要的目标争取,从而也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1925年8月23日,北京电灯公司总办冯恕,为庆贺其母80寿诞,特请梅兰芳、余叔岩合演《四郎探母》。
不料余叔岩称病,戏中的丈夫杨延辉,就由18岁的坤伶孟小冬扮演,妻子铁镜公主又由美男子梅兰芳扮演,双方阴阳颠倒,这首先就给观众一个惊喜。
孟小冬便装的杨四郎登场,在唱完“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后,坐在椅子上静候公主的到来。随着幕后一声“丫头,带路啊”,梅兰芳便装的铁镜公主上场,当他唱完 “我本当驸马消遣游玩”后,右手举起丝帕向内一望,而端坐台上的驸马却是位眉清目秀的佳人,两人对唱快板,你追我逐,小冬在梅大师面前毫不示弱,旗鼓相当,大获成功。
孟小冬与梅兰芳第二次相见,不过仅仅隔了十天。这一次,她已经摇身一变,从“梅大爷”压轴戏的陪衬,成为与其比肩搭戏的另外一位“角儿”了。
曲目是《游龙戏凤》,孟小冬演风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梅兰芳演聪明伶俐品貌一流的凤姐;孟小冬唱念间尽显真龙天子的潇洒倜傥,梅兰芳吟哦颦笑里全是乡野女子的天真可人……
在旁人看来,舞台上的那一对,明明就是默契十足的恩爱眷侣啊!
蔻情初开的孟小冬和才华横溢的梅兰芳,惺惺相惜,互相爱慕,加之周围人的大力撮合,即使此时梅兰芳已经有家室了,但是孟小冬还是为了爱情,答应嫁给了梅兰芳。两大名角珠联璧合,结成伉俪。
两人的结婚很低调,几乎没有让外界知晓。婚后,孟小冬没有搬进梅府,而是在梅兰芳的安排下,住进了离梅府不远的别院里。
梅兰芳骨子里有着很深的大男子主义,他不喜欢孟小冬在外演戏,抛头露面。孟小冬就甘愿待在家里,以习书、作画为伴,偶尔也会跟梅兰芳在窗边对戏,过过戏瘾。
民国主张女性走出家门,走进社会。但孟小冬却为了梅兰芳,从一位名声显赫的“大腕”回到宅院,从此息声梨园。
离开了舞台的“冬皇”,如同苍鹰离开蓝天一样,变成了一只笼中丝雀。
梅孟之间的隔阂是在婚后的第二年开始的。当时因为过完年,过了许久孟小冬都没有登台演出,这才引起戏友们的议论。
一位资深戏迷在得知自己的“偶像”已经情有所属后,非常不理智地持枪闯进了梅孟的住所,准备消灭情敌“梅兰芳”,不巧却错杀当晚来做客的一位客人。
也许是因为对好友的无辜丧命悲伤不已,或许也是真的想保全自己的安危,总之,梅兰芳失去了与孟小冬厮守的兴致,渐渐地往那边去得少了。
更让孟小冬失望的是梅兰芳到天津演出时,不仅没有告知她,而且还让福芝芳以梅夫人的身份一同前往。
孟小冬为梅兰芳偏安一隅,屈身深宅,却没有得到认可,她又是一个心气高傲的刚烈女子,怎么能甘愿成为笼中金雀?
成不了梅宅中的“主角”,那就再重返舞台,做回 “冬皇”。
她收拾行装,重返舞台,这是她婚后的首次演出,她狠狠地把演出地定在了天津。京津两地震动了,报纸上又纷纷变成了孟小冬的头条。
表演结束后,孟小冬也不回梅兰芳为她构筑的“笼子”,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娘家。
1930年,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剪了头发,一身素服,前往梅宅奔丧,却被福芝芳事先安排好的下人拦在了门外。
当时,福芝芳怀孕已快足月,她以孩子为要挟,坚决不让孟小冬进门,梅兰芳也只能劝孟小冬先回去。
孟小冬彻底绝望,原以为两人能够比翼双飞,竟没料到连这名分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孟小冬撂下一句“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之后,与梅兰芳分道扬镳。
一对梨园佳偶,便如此散了。
多年以后,梅兰芳与孟小冬,彼此连对方的名字都绝口不再提起。
梅孟之间的恋情属于好事者撮合的“闪婚”,爱慕多于交心。性格极其相似的两个人,谁也不愿屈服于对方,这场旷世绝美的爱情注定只能相互爱慕的远观,不能走进现实中的婚姻。
为情所伤,所幸的是,孟小冬还有自己的戏剧怀有一份执着,她一边自添情伤,一边苦心打磨自己的技艺。
她非常仰慕余叔岩大师,几经周转,终于能够正式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从此悉心钻研京戏尤其是余派老生的表演艺术。
余老对待艺术精益求精,对待徒弟严格要求。当时孟小冬的造诣已经很高,但是在余老眼里,只不过是“唱功可到7分,做工最多5分”的小徒弟罢了。
余叔岩一字一句,从唱腔、表演、架势上挨个指点,孟小冬有一点没学到位,教课便不往下进行,直到她的表演无可挑剔为止。
于是,那几年里,凡经余叔岩指导过的戏,孟小冬都已经掌握得十分扎实。
在余家求教的日子里,孟小冬基本上处于息演的状态。她踏踏实实地跟着师傅专心学艺,整整5年,不管寒冬酷暑,每天都会如期而至余府,《一捧雪》这出戏,就单单字音,小冬就花了三个月有余。
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身为师傅的余老感慨于她对艺术的谦卑和执着,更感动于她对师长的尊重与关怀,便在病榻上,把自己演的《武家坡》中的薛平贵的行头赠与孟小冬继承和使用,也从中认可了孟小冬作为余家门派的第一传人。
孟小冬一生演绎过无数彪炳忠义的故事,扮演过太多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儿女情长的悲欢离合不会压垮她的意志,以她骨子里的倔强和傲气,她终究会重新振作起来,做回自己的“女王”。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成为了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与地方领袖,成为当时活跃的政治风云人物。
杜月笙本身就是戏迷,对孟小冬的爱慕,早在孟小冬刚刚成名时就有了。凡是小冬的戏,他只要有机会,定会每场必到,也会在孟小冬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但是他知道,以孟小冬当时的心境,是不会对他产生爱情的,杜月笙也非常尊重小冬,不忍打破她的生活,所以杜月笙只能把这份感情默默地深藏在内心深处。做小冬背后最坚强的支柱。
1929年,杜月笙娶了孟小冬早年的师姐,同时也是她结拜姐妹的女须生姚玉兰,做了第四房太太。而在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后,余叔岩尚未答应收孟小冬为徒的那几年,经常进行公开演出,在上海期间,自然就下榻于姚玉兰的住处,自然而然,杜月笙有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女神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此后几年,世事离乱,杜月笙为了孟小冬的安全,写信邀请小冬南下,战火纷争,越发会让人更渴望家的温暖,于是,孟小冬答应了杜月笙的安排。这次,她下定决心对他以身相许了。
当杜月笙决定携眷远赴欧洲,开始筹办护照时,孟小冬时,她幽幽地问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一句话点醒了杜月笙。他当即决定为孟小冬补办一场婚礼。
结婚那天,杜月笙由人搀着下了病榻,以龙钟老态,做了最后一次新郎官,孟小冬呢,正式成为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那一年,孟小冬42岁,杜月笙63岁。
如果说梅兰芳给了孟小冬初恋的纯情之爱,那么,杜月笙则给了孟小冬一个坚实的依靠,一个她想要的家。
此后的日子里,孟小冬不再登台唱戏,而是以妻子的身份,守护于杜月笙的病榻前,再闲暇之余,也会为爱听戏的杜月笙唱上几出戏,最动听的曲子,唱给最懂自己的人。
绚烂归于平淡,洗净铅华,那位傲气的冬皇终于找到了内心的港湾,晚年的孟小冬越发地沉静和平淡,她深入浅出,不领会各种猜测和蜚语;她也会潜心教授弟子,让自己的艺术生涯得以延续。
1977年,孟小冬在台湾辞世,一代“冬皇”的故事就此落幕,但她对中国戏剧的贡献以及她在梨园中的英姿飒爽永远成为传奇。
(本文为柠小檬果原创文章,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柠小檬果:崇尚自由,热爱诗和远方,专注情感心理和认知提升领域,期待用有温度的文字与您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