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无棣县古城一角(无棣古城边的南关)
美丽的无棣县古城一角(无棣古城边的南关)相传,张树元12岁时,家贫不堪,只得北上天津投奔姐夫王其凤。“传说张树元是被一泡狗尿赶走的。那时他在南关街上卖窝头,被钉马掌的手艺人所吸引,正在细看如何钉马掌之时,窝头却被一只野狗吃掉,还撒上了一泡尿。张树元怕被父亲责骂,就跑去天津投奔王其凤了。”村民张克第这样解释:“张树元的姐夫王其凤是炮兵团团长,后来送他去日本留学。人一出国见了世面就不一样了,回国后立马显出文武全才,被段祺瑞重用。”张树元是张克第的太祖辈人,张克第查阅大量史料得出这一结论。通常,每座古城都有个南关。无棣县南关村可不一般,这个小村出现过多位震动中国历史的人物,如山东督军兼署省长张树元、北洋军阀陆军少将王其凤,还有一位培养出民国第一女刺客施剑翘的南关村村民马玉昆。张树元曾留学日本,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他致力于剿匪,镇压过“五四运动”。他还成立了山东矿业实习所,督修了龙口港北大桥,为龙口商埠繁荣做出贡献。而施剑翘就是198
无棣县南关村隶属海丰街道,280余户,人口800余人,有张、马、高、王、徐、陈、罗、付、丁、刘等20多个姓氏。原村址位于无棣古城南关外,大觉寺南。东邻东南关,西邻西南关。
2011年8月,南关村整体搬迁。是年9月5日,正式动工拆迁。2012年9月,馨园安置小区楼房建成完工,村民逐渐迁入居住,与西南关、大马、东南关搬迁出的村民同住一个小区。
村庄人物
镇压“五四”运动,兴建重点工程……山东督军张树元是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
通常,每座古城都有个南关。无棣县南关村可不一般,这个小村出现过多位震动中国历史的人物,如山东督军兼署省长张树元、北洋军阀陆军少将王其凤,还有一位培养出民国第一女刺客施剑翘的南关村村民马玉昆。
张树元曾留学日本,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他致力于剿匪,镇压过“五四运动”。他还成立了山东矿业实习所,督修了龙口港北大桥,为龙口商埠繁荣做出贡献。而施剑翘就是1988年电影《女刺客》中许越男、《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的人物原型。施剑翘之父施从滨为孙传芳所杀,施剑翘在马玉昆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代女英雄,用六轮手枪将孙传芳击毙。据传,姜文目前正在筹拍施剑翘的传奇故事。
那么,张树元是如何发迹的?
村民张克第这样解释:“张树元的姐夫王其凤是炮兵团团长,后来送他去日本留学。人一出国见了世面就不一样了,回国后立马显出文武全才,被段祺瑞重用。”张树元是张克第的太祖辈人,张克第查阅大量史料得出这一结论。
相传,张树元12岁时,家贫不堪,只得北上天津投奔姐夫王其凤。“传说张树元是被一泡狗尿赶走的。那时他在南关街上卖窝头,被钉马掌的手艺人所吸引,正在细看如何钉马掌之时,窝头却被一只野狗吃掉,还撒上了一泡尿。张树元怕被父亲责骂,就跑去天津投奔王其凤了。”
这王其凤是何许人也?他是北洋军阀的知名将领,后被封陆军少将。张树元投奔之时,王其凤任职炮兵团团长。在当时,全国只有两个炮团。他举荐张树元到新建陆军德文学堂读书,后又留学日本,最终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
回国后,张树元历任北洋军第五镇炮兵标标统、第十协协统。1914年7月改任第五师师长,山东省军务帮办。1918年6 月28日任护理山东省督军,兼护理山东省长。11月署山东督军,兼山东省长。
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张树元维护段祺瑞政权,镇压了济南等地的学生运动。在外界舆论下,北洋政府于该年年底撤销了张树元职务。1925年,张树元一度出任临时执政府军务厅厅长,后来段琪瑞下野,张树元也去职,长期住在天津英租界的私邸。1933年回乡奔兄丧,翌年病逝于南关,终年55岁。
在南关村民的记忆里,张树元每次回家省亲,未到村口就下车步行,遇到乡亲就嘘寒问暖,第一件事就是拜会旧邻挚友。张树元始终心存感恩,他在济南曾大规模建房,赠给姐夫王其凤的后人,以感激王其凤的提携。后来,以王家院子为主的这条街道被济南人称为“树德里”。
历史上的张树元不只是一员武将,他还参与过很多山东重点工程的建设。1918年,胶东为龙口开埠,开始建造龙口港北大桥,张树元被聘为名誉董事长。工程竣工后,张树元写下名文,详细讲述了他的建设思路:“吾人知振兴商业、固海疆之不可缓也。树元守督是邦,凡可以利国而益桑梓者,义不敢后矧迩焉。商战之方殷,国防之綦重,而龙口一埠更为东海要区。其关系之大,固树元所朝夕筹维而亟谋兴筑之地……”他参与重点工程建设,为山东近代化贡献了力量。
可见,真实的张树元是多面的。他之所以被北洋政府冠之以“谦威将军”,就在于其性格谦逊,不事张扬。
村庄历史
男丁几乎人人识字,高家“五子登科、三代知县”,张氏家族任侠尚武
小小南关村,为何能出这么多的文人武将?
张树元的族人张克第、马玉坤的嫡孙马龙泽等人翻阅家谱,梳理传说,找到了原因——南关男丁大多识字,相当一部分人参军入伍,实为一个“老兵村”。
据南关张氏家谱记载,张树元一族堪称武略兴族的典范。其中,武进士1名,武举人4名,武庠生多达20余名,此外还有10位太学生。南关张姓第四世庠生张兆瑞,仁厚笃行,为无棣城民众所称颂。而张兆瑞的女儿就嫁给了无棣城里的杨家,她正是明朝太宰杨巍的祖母。杨巍曾著文记述过张兆瑞的故事。
“民国战乱前,南关几乎人人识字,文化素质相当高。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乱家贫,这才出现了教育断代。”张克第延伸开来,他认为,面积不大的无棣县城之所以名人荟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普及率高,成材率高。
咸丰年间进士高镜澄,从湖北安化县知县退休后,就携家眷到南关安家建宅。高镜澄之子高步墀曾任山西省曲沃县知县。孙子高荣印曾任河南省尉氏县经历大夫、知县。相传,高家曾有一块御赐的匾额,上写“五子登科”,指的是高家有五人科举中第。于是,五子登科、三代知县的故事在无棣流传至今。
更重要的是,南关的“武略兴族”传统格外突出。张氏家谱记载,同治年间,捻军攻陷无棣时,有5名武生殉难,6人受朝廷嘉奖。
张树元正是在一个武术世家成长。其曾祖父是张佐清,培养出一个武进士一个武举人。其叔祖张萼林曾参与团练,抵御捻军。而张树元的父亲张沛汉家境贫困,却识大体讲义气,秉持狷介,绝不折节于人。这都对张树元产生了深刻影响。
无棣史料记载,张佐清满腹侠义精神,喜欢浏览史册,看到古人投笔请缨的故事,常对人说:“男儿不应当如是也!”张佐清五次参加科举,不幸铩羽而归。但他不改初衷,变卖田亩家资,为族中子弟当起了老师。尤其对天赋很好的张华堂、张琴堂兄弟期望很高。这两兄弟因为家贫,几欲辍学,张佐清为他们置办了弓马刀石,精心教授。最终,张华堂成为嘉庆年间的武举人,张琴堂成为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武殿试二甲武进士。后者官至山西老营参将,诰授武义都尉,晋阶武功将军。
村庄经济
“宁受三年穷,也要穿双李泰恒”,老字号“李泰恒”布鞋与北京内联升齐名
南关人口中的“南坛”,指的是“神祇坛”。神祇坛与无棣县城北的北极庙相对,是明清至建国初期无棣县的中心广场,大约有十亩地,县里文艺、文化宣传、庆典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明清年间,神祇坛西边是从济南府通往津京的交通要道,而此官道就从南关村中心穿过,从北关出至津京。
正因为交通便利,南关生意兴隆,形成了人口众多,农、工、商、学、佛、道等三教九流之大社会。相传,这里有酒厂、“李泰恒”鞋铺,有马氏锅饼、丁家豆腐等,名吃、糕点样样俱全。
也正因为村里走出张树元、王其凤两位将领,南关村有了迥异于前的面貌,老字号“李泰恒”就是代表之一。
清末民初,著名的“大亨王氏”鞋业“李泰恒”鞋铺发展为鞋厂,建在南关“高宅”对面。其生意之红火无人能比,当地百姓编了个顺口溜——“宁受三年穷,也要穿双李泰恒。”“北有内联升,南有李泰恒。”说的是李泰恒布鞋与北京的内联升齐名。在当时,凡是婚嫁、升迁、走亲访友,都以穿上“李泰恒”布鞋为荣。据说,那时候买一袋白面才花八毛钱,而买一双李泰恒布鞋却要花去两元钱。
李泰恒靠什么起家的呢?马龙泽认为:“李泰恒的当家人王景涛(音)做过王其凤的军需官,招揽了大量买卖。随着王其凤、张树元地位的高升,李泰恒自然日益兴隆。”
相传,李泰恒布鞋做工十分讲究,几近炉火纯青。从选料到成型,都是纯手工活。从制袼褙、切底、包边、粘合等工序,都有极其严格要求。比如纳鞋底,用的是上好的麻绳缝制鞋底,麻绳粗、针眼细,加工时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据说每平方寸鞋底纳81针以上,一双鞋至少2100多针,并且根据客户的喜好,纳出福禄寿字样或万字图案,寓意穿上此鞋“走字”(走好运)。
传说,有个泼皮拿着旧棉花做的一双破鞋,来到李泰恒店铺捣乱,声称李泰恒也掺假使坏,意图从中讹诈。掌柜叫伙计拿来斧头,让这泼皮随意找了几双柜上的新鞋,斧子劈开,发现每一只鞋都是新棉花。泼皮才知,李泰恒件件真材实料,绝不掺假骗人。
村庄建筑
文昌阁高度曾为县城之首,监军庙曾为刘氏家庙,王清故居正在南关村旧址修复
南坛西北角为明清修建的文昌阁、文昌庙,文昌阁的高度为县城之首。庙北曾有一棵800年的国槐,直径为90厘米,盛夏时枝叶繁茂。文昌阁东隔国道有一个5000平方米的湾塘,沿湾的南边建有三个古砖井。
村民传说,文昌阁下住有一条大蟒。有一晚,大蟒到湾边喝水,头在湾里,尾巴在庙下洞里,夜间一路人赶路到此,发现前边国道被一堵墙挡住,怎么也过不去,只得返城住店。待天亮时,路人问店家,此路为国道为何挡住不让通行?店家讲,国道常年无阻,何来墙挡路。行人再行时,见此路平坦,畅通无阻。
南坛南300米,有月明洼,当时是无棣县的文化旅游景点,月明洼东北角建有监军庙。相传,明末崇祯皇帝派刘建军为监军,在此国道边阻止李自成通过,战争中刘建军被李自成所杀,后葬于此地。朝廷建庙一处为其后人供奉。村民说,监军庙后来成为村里刘氏的家庙,长期由刘姓修护。
南坛东100米南侧,就是张树元故居。解放后,此处改建为无棣县国营永泉酒厂,文革时期县京剧团在此办公。后改为南关小学,一直延用到2002年,学校合并时搬走。如今,督军府张氏故居彻底消失,只有那将军故事还流传在南关人心中。
王家的富裕家境,造就了一代书法家王仲武。王仲武被评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无棣大觉寺三字就出自他的手笔。
张克第回忆:“相传,王仲武给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做过家庭教师。文革回老家,王仲武就在村里写毛主席标语,特别好看,有地委领导大为赞叹。不久,这个领导被打倒,其中一项罪名就是欣赏资产阶级权威。在那个满天抓小辫子的年代,王仲武怕给人惹麻烦,很少主动跟人说话。路上遇人,总是主动礼让,不管辈分大小,他总是谦卑和蔼。”
目前,王仲武的先祖吏部左侍郎王清故居正在南关原村址建设。清顺治年间,王清十九岁就中了举人,第二年又考取了进士,康熙九年升任吏部左侍郎。至今,无棣古城仍流传着王清走马观碑的故事,讲的就是王清骑马看碑,过目不忘的天才记忆力。
2011年8月,南关村整体搬迁。县工作组进驻南关村,村民与海丰街道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及安置协议书》。是年9月5日,正式动工拆迁。2012年9月,馨园安置小区楼房建成完工,村民分到新建楼房,逐渐迁入居住,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楼房时代开始了,而关于神祇坛、文昌阁、监军庙、督军府的故事正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渐淡化,希望“老兵村”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也希望其中蕴藏的古老故事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