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大局杨长能(敢在自己家人面前说的活)
顾全大局杨长能(敢在自己家人面前说的活)杨长在,1952年出生哈哈笑现在说相声逗得全场
小时候
进园子
花2分钱
听10分钟的
现在
说相声
逗得全场
哈哈笑
杨长在,1952年出生
小时候去园子里听相声
长大了在园子里说相声
他
师从杨志光,师爷是白全福
按天津相声界来说
他是“白家门”的一员
六十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
相声
在园子里,2分钱只能听一段
五六十年代听相声,杨长在要么在家用电匣子,要么跑园子。
那时候很多人进园子听相声的不像现在能听得起整场的,2分钱也就能听一段,十分钟左右。杨长在那会儿有零花钱不敢随便花,攒一阵儿就往园子里跑,听个2分钱的都觉得过瘾。
21岁那年,杨长在从“听相声”开始去“学相声”了。
1973年,天津群众艺术馆组织个相声培训班,资深的曲艺理论家陈笑暇先生授课。杨长在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去报名,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正式接触相声这门艺术的理论和架构知识。
陈笑暇先生平时经常接触老一辈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对曲艺的表演理论和风格有深入的研究,讲起课来谈笑风生,杨长在听了课,让他获益良多。
“之前我是观众,听相声只是觉得有意思,第一次跟着相声名家学相声才知道原来这里头还有那么多的讲究。”时隔40多年,杨长在对陈笑暇先生在课上讲的内容仍然记忆犹新,比如怎么创作、题材的涉猎、怎么才能把相声里的人物立起来、人物的性格要怎样塑造段子才有韵味……当时接触到这些知识,让杨长在对相声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心存敬畏。
培训班之后,杨长在对相声的认知有了不同层面,同时对相声有了多维度的赏析。
马三立、常宝霆、魏文亮出席摆知仪式
杨长在年轻时在高校后勤工作,开车是他的长项。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相声成为他最大的兴趣爱好。闲暇之余,杨长在也跟着演出队来段相声说说。
杨志光先生
相声要想说得好,得有师父教。尤其在相声这一门里,师承关系是马虎不得的。有一天,一个朋友跟杨长在说:“你这么喜欢相声,要不我帮你引荐杨志光先生当你师父吧。”杨长在一听心里美,“我之前看过杨志光先生表演的相声,他们在表演风格和人物处理上都有非常扎实的功底,相声说得特别好,要是能拜在杨志光先生门下那就太好了!”
70年代,在朋友的引荐下,杨长在开始跟杨志光先生学艺,直到1985年,正式拜杨志光先生为师,成为门下大弟子。
1985年,杨长在拜杨志光先生为师,仪式在天津师范大学“外宾厅”举办,“海底”是尹笑声先生书写,上面有各位相声名家亲笔签名
很多人都知道,在相声门里拜师要有摆知仪式的。杨长在的摆知仪式请的人不多,但“引保代”三师的传统一个都不少,摆知仪式上每个辈分的老先生只请来几位:“寿”字辈的请来马三立;“宝”字辈请的是常宝霆、于宝林、白全福;“文”字辈请的是魏文亮先生,摆知仪式也是魏文亮先生主持的。
杨长在拜师的“海底”收藏在谦祥益的天津相声博物馆里
摆知仪式上,杨长在后来的搭档陈树桐也一并拜师,不过是拜各自的师父。从年轻时两人的摆知仪式是同一天同一场合举办的,几十年后,两个人还一起搭档说相声,他们对相声的执著促成了这段长久的情谊。
师父说要想指嘴吃饭,每个字都不能软
有了师父教,杨长在学相声更有劲头儿了。“师父一上来,咱别的都先不谈,就练基本功,从《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始。师父说了,以后要想指着嘴吃饭,嘴里出来的每个字都不能软,要掷地有声。”
过去老先生们研究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上台之后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要研究,这样出来的东西才“降人”。
给你作品文字,甭管十页二十页,全背下来只完成了20%,还有80%都没动呢。这80%包括什么?俩人背完词得对活,重音在哪,高低音怎么放,都得研究。等俩人都侃明白了上台实践,一次不行两次,经过很多次反复推敲才能找到最适合观众的表演模式。要不说过去老先生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珍宝呢。
杨长在说起自己的师父:“他的基本功就特别扎实,对相声的理解也是现在很多人赶不上的。那时候去师父家里,师父给说活,一句话的软硬松紧会挨个字拿捏。”师父要求的“软硬”指的是表演时的语气和声调,抑扬顿挫都要琢磨;“松紧”是说话的快慢,匀速可不行。
光嘴皮子溜还不行,掌控节奏是关键
拿《地理图》举例,师父讲这段相声里有一部分内容是考验表演者嘴皮子功夫的,“地名连报”怎么说是有讲究的。
首先,光快不行,语速一样也不行,因为后面还得爬坡,所以说的时候要有节奏,有快有慢才对。如果一上来,你就说得特别快,把自己累够呛不说,观众听着也起急。所以,这部分一开始不能说太急,得有个轻重缓急的过程,这样到后面就好办了,你稍微一使劲就出活了,底下的观众听着也过瘾。
每个人的表演性格是独一无二的
老先生各有各的表演特点,像高英培先生的几块活,没人能使得了,而苏文茂老先生的表演风格,别人也学不来。
相声表演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适合的人物,如果光想模仿别人,很难成功,这就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的道理。
杨长在回忆往事:70年代,赵津生模仿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在台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有声音上,包括造型都在学,非常像。后来,马三爷知道后就跟赵津生说:“别学我,学我者死。”
马三爷把道理给赵津生掰扯明白了,赵津生豁然开朗,把之前模仿的东西从自己身上卸掉,然后再把自己的东西披身上,没少费功夫。
其实现在看来,马三爷说得特别对:你想复制我,但你不是我的性格,所以你学不了我的神韵。每个演员不是什么作品你都能演,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光靠模仿是不行的。
苦练《大保镖》 获奖
相声界有句话,叫“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意思是说说这两个段子最难,特别吃功夫。
杨长在学《大保镖》时跟着师父学身段,“有一点我是比不了师父的,他有武功基础,出来的一招一式特别漂亮。”杨长在说。有时,师徒俩也开玩笑,师父说:“不行的话,回头找师爷给你说说去。”师爷白全福先生家里是唱戏的,他从小就生活在曲艺门里,功夫自然了得。“师爷身上,京剧的知识都好厉害,有时去师爷家,一进门就看到师爷在院子里练功,我们不敢打扰他,就在旁边看着。”
常宝霆、白全福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末,凭借表演的传统相声《大保镖》,杨长在和陈树桐搭档在天津市第二届相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天津相声好听,关键在演员
杨长在和陈树桐在谦祥益的舞台上经常说一句话:很多全国的观众都特别爱听天津相声。虽然是段子里的一句,但杨长在没少琢磨这句话背后的理儿。
为什么天津的相声能把全国的观众逗乐了?杨长在认为原因在演员,尤其是天津老一代的相声工作者在研究活时特别走脑子,一块活拿来,要怎么说,都要反复琢磨。一个包袱要怎么使出来,才能把观众逗乐,都是要经过苦思冥想的,有时一块活少说琢磨几个月,多则几年才能练就成流传的经典。
“碎溜子”可撑不起一个相声段子
和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比起来,杨长在的眼中,现在一些年轻相声演员吃苦认头的劲头儿还差得远。
杨长在说:“一方面自己吃苦认学,另一方面得尊重师父。现在一些小年轻功夫下得不够,教育也跟不上。会说几段,人就飘起来了,可问题是,你会的几段就真的没毛病了吗?”
几十年说相声的经历,让杨长在一眼就能看出台上演员在底下花没花时间。“有的演员特别认真,人家是真拿相声当个职业,拿它当饭吃!这是态度问题,人家吃苦认真,准能出活。”杨长在说。“而有的年轻演员一开始就想得偏,三天想当大腕儿,走捷径,在段子里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实际上那些东拼西凑的笑料支撑不起来一个相声段子,没有人物,根本立不住,我们行话管这叫‘碎溜子’,听着哪儿都不挨哪儿。”
未曾学艺先学礼
现在,杨长在当了师父,有8个徒弟,在教育徒弟上,杨长在更注重徒弟的为人。相声门里有句话:未曾学艺先学礼。讲的就是一个人想在艺术造诣上有成就,可以通过努力、吃苦能达到,可如果你人性不好,那就没人敢用你。
当了师父的杨长在经常教育徒弟:咱见了谁都要尊敬人家,人家都是咱老师,如果我哪儿没教到,你就谦虚向人家请教。做人不能傲,到了台下,你下功夫,上台之后也别含糊。杨长在教给徒弟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几十年的经验让杨长在知道,一定要把“一分厚道一分福”的道理教给徒弟们。
想学相声,想好了再来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相声有意思,特别哏儿,见到杨长在就说:“我去学相声吧。”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杨长在都直摇头,你要是这么看相声,我劝你还是别学,因为相声这门艺术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相声得特别吃苦才能出来东西。一般人不下死功夫,根本下不来。
开车和说相声一个理儿,越久越小心
早时,马路上还没有多少车,杨长在就已经是一名不错的司机了。他现在经常说:说相声和开车是一个道理,你干的年头儿越久,胆儿越小,越谨慎。刚上路的时候开车开得可猛了,超他!要是开车开了30年的老司机,就知道慢点开别出事的道理。
很多表演艺术家也是,即使在表演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站在台上依旧会小心,生怕有什么闪失。
Q:在八九十年代的天津,一般都在哪里表演相声?
A:天津老一辈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在相声发展这方面贡献特别大,他们打的底子非常好,那时候在电匣子或电视里可以看到他们的表演。
我是七十年代开始接触相声理论的。相声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在天津开始有氛围,那时候二宫、三宫还有北宁公园经常组织消夏晚会,我就跟着搭档经常去表演。到了九十年代末,天津相声茶馆起来了,相声在天津就算抬头了。
Q:您接触的老一辈相声名家比较多,聊聊他们吧
A:除了师父和师爷,经常会接触老一辈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回忆起他们,人家是真下功夫啊,对人物的处理,还有相声知识的掌握,是现在人比不了的。那时候,我去马三立先生家,马三爷鼓励我们晚辈:“不下功夫不行啊,不下功夫出不来东西!”而且,老一辈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这句话,我在马三爷家里看到他光是《十点钟开始》这个段子反复修改的稿纸就有半米高。
在表演风格和为人处世上,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别管是多大的腕儿,人家一上台就让观众感到特别亲切,不是一上来就那几句直白的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儿来给大伙儿说段相声啊。
你看,马三爷一上台,会跟观众招呼几句:“李大爷来了,呦嚯!二伯您看您也来了,大伙儿这么给我捧场……”几句下来就非常轻松地把观众代入自己要说的相声里,娓娓道来地讲着故事。
Q:您年轻时跟着演出团体表演,最后留在了谦祥益?
A:年轻时因为白天要工作,只能在晚上或休息的时间去说相声。后来相声在天津抬头了,我们这些爱说相声的就开始跟着不同的相声队表演。
我之前在哈哈笑相声俱乐部,和谦祥益的史经理很早就认识了,后来我就专门在天津相声俱乐部,也就是跟着咱谦祥益说相声了。史经理那人特别爱为别人着想,刚来俱乐部演出时就和我说:要是人家哈哈笑相声俱乐部有演出,你就先紧着人家那边啊,别为了在谦祥益演出回头耽误人家那边的演出,他这人特别周到。
Q:说说史经理这个人吧,您跟他接触比较早吧?
A:他对相声的付出太多了,而且他对相声演员的要求也相当高。像归置活的时候,乱七八糟的都禁止说,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你得讲理吧,有些活你在家要是跟谁都能说,那么你在园子里就能说,要是一些活你当着自己闺女、姑爷的面说不出来,那凭什么就把这些活带进园子里?你这不就是欺负观众吗?而且这样下去你自己也会把相声的道儿走偏了。
Q:谦祥益的演员非常在意观众?
A:老一辈的相声表演者都有个习惯,上台表演前,都会提前看看台下坐着的观众。咱们谦祥益的演员每次上台前,也会例行这个惯例。
提前看看观众,再决定一会儿上台讲什么段子?比如看看观众的年龄段分布,男女老幼的比例,这样在准备演出段子时就会有侧重,做到心里有数。如果,台下好多年轻人,你选的段子太偏于传统就不合适。
Q:您对徒弟有什么要求呢?
A:在我这儿,没有师父追着徒弟去学的道理。我们那时候跟着师父学艺,要是能得到先生的真传,多不易啊,心里特别美,回家之后还得反复想。所以现在我讲活的时候,我教给你怎么着,如果你要是下功夫,我累死都乐意教你。可如果你不下功夫,那我再见到你,都不会再提。
Q:谦祥益的两个徒弟,您还满意吗?
A:蔡宝恒和任鹏飞,他们俩是知道要下功夫的。像蔡宝恒家里的事儿比较多,爷爷奶奶和父亲的身体不太好,需要他照顾。
任鹏飞相对轻松一些,每天除了日常生活,生活状态就是围绕着相声来。他平时晚上演出以后,没有吃夜宵的习惯,每天他都会很早就来园子,看看有什么事,一待就是一天,有时用电脑研究那些传统的老活,再看看现在有什么内容可以给自己启发。只要跟我在一起,就会探讨相声。
写在尾声
杨老师接触过天津老一辈的相声表演名家,也经历了天津相声的发展,对现在年轻相声演员也有自己的视角。
从在园子里听相声,到在园子里说想相声,杨老师经历了60多年。他自己喜欢相声,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熟练背下《报菜名》的经典段落,也正是深知这一门的付出与刻苦,他才没有让孩子继续涉猎此门。整个聊天过程,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相声得吃得了苦,不下死功夫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