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东省信宜市慈孝之星(信宜新屋村薪火相传)

广东省信宜市慈孝之星(信宜新屋村薪火相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八婆不仅关爱自家的孩子,还用心照顾别人家的小孩。原东镇公社武装部部长黎彰林,曾受惠于黎南华的八婆。据了解,当时还是小孩的黎彰林的家庭比较贫穷,八婆想要帮助这个小孩,便对黎彰林提出了合理的“交易”:帮她开田干活便可获得一天一斗谷(即7.5公斤谷)的报酬。八婆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而这种帮助绝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在尊重他人、照顾他人心理感受的一种无私的慈爱。在村中,记者看到64岁的村民黎南华,他也向记者谈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叫“八婆”的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他在刚出生5个月多的时候母亲去世,由于父亲要到太华堡作物场工作,还要带比自己大12岁的哥哥,黎南华便由爷爷的大嫂即八婆养大。八婆名叫姚兰,广州增城人,与丈夫黎明初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由于村中田地少,她出资给村民开辟田地,后来为了纪念八婆夫妻俩的功劳,就把当初开的那3亩多的田地,名为“明初大田”。黎南华清楚地记得,在

茂名网讯 东镇街道六宅村新屋自然村,是信宜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它不仅因风光而美,而且也因慈孝而美。200多年前,一位先人——伯婆,她的慈爱精神不断得到了延续,备受后人的爱戴和怀念,并建“烟火”屋以纪念,而后辈因深感前辈的慈心,感恩戴德,也形成了孝顺之风。而今,后人们枝繁叶茂,慈孝之风承前启后,这个村子已发展到500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慈孝之村。同时,由于慈孝,该村村民幸福安康人长寿,现有超100岁老人1人,97岁以上的老人7人;村民也形成了质朴和积极向上的品格,人才辈出,现已有2个博士生,30多个大学生……

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在这初秋季节,记者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慈孝之村——新屋村,耳闻目睹村子慈孝之风和村民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广东省信宜市慈孝之星(信宜新屋村薪火相传)(1)

60多岁的黎善华推着97岁的母亲在村中散步。

慈爱浩荡: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新屋自然村,四面青山起伏,溪水淙鸣,那些梯田更具粤西山区特色,田里的稻禾绿油油的,层叠而上,和山水之绿和谐衍接,而一幢幢洋楼就镶嵌其中,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南方山村美景。

“村里,慈孝在这里古今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60多岁的村民黎思龙精神很好,健谈,对村中的历史和现状都了如指掌,“要说村中慈孝的渊源,得从一个叫‘伯婆’的先人说起……”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六宅小学左侧大道的往北方向走,看到一棵大榕树下的香炉,这是新屋村特地为纪念“伯婆”而设的。故事追溯到200多年前,当时伯婆嫁到黎姓池洞蒲垌村,丈夫亡后随丈夫的同族弟弟黎普善来到六宅,一生无儿无女,未改嫁,为小叔黎普善养大6个儿子。伯婆死后,小叔的6个儿子便设香炉纪念伯婆的养育之恩,“善裔千秋铭大德,伯慈万载荫宏恩”,张贴在伯婆的香炉两侧的对联便是黎姓后人对伯婆的感激与爱戴之情的写照。

在村中,记者看到64岁的村民黎南华,他也向记者谈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叫“八婆”的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他在刚出生5个月多的时候母亲去世,由于父亲要到太华堡作物场工作,还要带比自己大12岁的哥哥,黎南华便由爷爷的大嫂即八婆养大。八婆名叫姚兰,广州增城人,与丈夫黎明初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由于村中田地少,她出资给村民开辟田地,后来为了纪念八婆夫妻俩的功劳,就把当初开的那3亩多的田地,名为“明初大田”。黎南华清楚地记得,在1958年,也就是他6岁的时候,他到邻居家偷黄瓜干,后来被八婆发现后,八婆教育他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也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人不能做坏事,要多做好事。”黎南华一直牢记八婆的教导,至此以后再也没做过任何违背良心的事情,并且还处处帮助家里没有男性劳动力的老人,不仅帮忙抓药,还守护照顾邻里患病的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八婆不仅关爱自家的孩子,还用心照顾别人家的小孩。原东镇公社武装部部长黎彰林,曾受惠于黎南华的八婆。据了解,当时还是小孩的黎彰林的家庭比较贫穷,八婆想要帮助这个小孩,便对黎彰林提出了合理的“交易”:帮她开田干活便可获得一天一斗谷(即7.5公斤谷)的报酬。八婆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而这种帮助绝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在尊重他人、照顾他人心理感受的一种无私的慈爱。

村中老人黎兵华也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家和八婆的故事——族里考虑到八婆膝下无儿,便把黎兵华的父亲黎辉荣和叔叔黎帜荣过继给八婆,这样八婆也有自己的后代延续香火。后来,八婆于1987年患上了脑血栓,半身不遂,无法自己料理生活,而自己的母亲曾福珍和小婶蔡秀茂便挑起了照顾八婆的重任,八婆的一切饮食起居都由母亲和小婶代劳。那时候八婆的神智已不太清醒,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会骂母亲和小婶,但母亲和小婶12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八婆,直到八婆于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

尊老爱老: 赡养服侍长辈无怨无悔

新屋村的村庄大道上,一位银丝过半的叔叔正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母亲在家附近散步,母亲正撑着一把红色的太阳伞以挡住太阳的暴晒。这位老伯叫黎善华,今年60多岁,母亲罗青珍今年97岁,育有3儿1女,黎善华是母亲的第二个儿子。母亲在两年前就不能独立行走,而哥哥身体也欠佳,弟弟在外赚钱养家,姐姐已嫁到湛江,于是,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便落在了黎善华的身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黎善华的父亲便永久地离开了他们,是母亲一直陪伴着孩子们长大成人。“以前生活条件不如现在,母亲都是一边背着孩子一边工作,就连吃饭睡觉都要抱着孩子。从我们出生到长大,即使我们出去工作了母亲还挂念着我们,担心我们吃不好,现在母亲生病了,作为儿女理应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黎善华表示,母亲已养育自己那么多年,就算再辛苦再累也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现在,黎善华每隔一两天就推着母亲到家附近转一转,每次转上1个多小时,这样母亲既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可以欣赏沿途的乡村风光,于身心大有裨益。

据了解,黎善华的卧室与母亲的房间是相邻的,这样就方便了黎善华照顾母亲并且随叫随到。当问到母亲光亮的额头左侧的那条大约3公分长的细疤时,黎善华神情凝重,说这是今年3月份的时候摔的。那时母亲试图站起来去拿前面桌子上的东西,却不料站不稳,身体向前一倾便摔倒在地上,正在隔壁房间里的黎善华听到声音后立马过来看,只见母亲趴在地上,额头一直在流血,“我当时就真的被吓到了,心里特别慌”,黎善华说,当时只有赶紧帮母亲止住血这个念头,根本不敢去想其他事情。后来,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黎善华便增加了到母亲房间看望的次数,不怕麻烦不便,只求母亲平安。

两年过去了,现在的黎善华已经养成了半夜自然醒,然后起床叫母亲起来大小便的习惯。从早上六点多起床到晚上照顾母亲入眠到半夜醒来带母亲如厕,黎善华每一天的24小时都是在陪伴母亲中度过的,为了照顾母亲,平时都不出席亲朋好友的酒席,邻居都对黎善华的孝心竖起了大拇指。邻里习惯称母亲为“十婆”,据悉母亲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她在80多岁的时候还下田,那时候田地的路面滑,罗青珍便早早把路给锄平整,方便路人行走,然后自己才下田干农活,母亲的善行赢得了街坊邻里的赞赏,因此邻居在母亲病后常常送来关心和问候。“现在只希望母亲能活百年,这样才对得起大家的关怀照顾。”母亲的善良影响着儿子,儿子以最真诚的陪伴回报母亲,共渡悠悠的岁月长河。

在一间“回”形的两层楼房,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嬉戏打闹,一名小女孩坐在院子的围基上陪着曾祖母。这位扎着小马辫的小女孩叫黎晓容,12岁,9月份准备上六年级了,晓容的爸妈在广州上班,而且还是家里年龄最大的小孩,所以平时都是晓容负责照顾97岁的曾祖母梁善珍。曾祖母行动有些不便,晓容就紧随着撑扶起曾祖母孱弱的身体,一老一少,稀疏的白发和浓密的黑发相互映衬,两个瘦弱的身影在阳光下缓慢移动,漫步在这群山环绕的村舍中。

据了解,晓容是和曾祖母睡在一起的,平时曾祖母有什么需要就可以随时叫晓容,而晓容也是不厌其烦地,一复一日地照顾着曾祖母的饮食起居。前段时间曾祖母生病,晓容每天都扶着曾祖母到村里的卫生站去看病,没有半句怨言。家里的房子是上个世纪90年代建的,屋子里没有设独立的厕所,要是半夜曾祖母要起来大小便,晓容便扶着曾祖母,穿过马路到家对面的茅坑去解决。从家门口到茅房的这一段路程没有路灯,晓容只能每次都打着手电筒来照亮,当问及晓容害不害怕夜晚起来,安静腼腆的晓容只是微笑着摇摇头。

弘扬孝德: 慈孝美德蔚然成风

老一辈对年轻一辈的爱护,年轻一辈对老一辈的孝顺,老老少少在浓郁的慈孝文化的熏陶下,慈孝美德在村里蔚然成风。

现在,为老人量身定做的文化室正在建设中,黎思龙说,文化室将于今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开放,建成后的文化室包括图书室、体育中心等,主要是为了给村里的老人提供一个休闲的娱乐场所。文化室是由新屋村的村民集资、捐资建的,约600平方米,现已投资近80万,其中黎凯旋带头捐资5万元,他曾在2008年的时候主动出资,带领六宅的60多名老人到茂名旅游,并在他开办的茂名市实验幼儿园的教学楼前合影留念。“尊老是中华的美德,养老是子女的义务。”黎凯旋把这句话题在了合影上,提醒着村里的每一个人要尊老爱老,弘扬中华传统孝德。

据了解,新屋村现有1名103岁的百岁老人,97岁以上的老人有7个,80岁以上的老人达20多人。新屋村老人的长寿,离不开这山清水秀的环境熏陶,更离不开家人、邻里的悉心照顾,笑一笑十年少,有了家人的陪伴,老人的脸上始终挂满幸福的笑容,在欢声笑颜中安度晚年。

群山环绕,水清如镜,在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上,慈孝文化在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的氛围中不断积蓄能量,从生根发芽到蔚然成风,并继续往深厚方向发展。新屋村的村民传承着先人的孝德,尊老爱幼,将慈孝文化发扬光大,男女老少,共绘欢声笑颜的幸福生活画卷。

文/图:茂名晚报记者 车杰蓉 通讯员 温程鸿 苏运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