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为何没人敢动十三爷(雍正王朝老八其心可诛)
雍正王朝为何没人敢动十三爷(雍正王朝老八其心可诛)胤禩的作法到底错在何处,被康熙皇帝以“其心可诛”总结评价?在老八胤禩接手刑部冤狱案之后,和老十三共同审理案件,他做得很好,很得体,井井有条。难道老八胤禩不知道此案牵涉到太子,牵涉到国本?他当然知道,所以他才绕过老十三,诱审肖国兴,让肖国兴出卖太子。随后,连夜将肖国兴的口供呈给康熙皇帝。聪明的老四胤禛采纳了邬思道的建议,不过他做得更绝,先是应下了查案的差使,然后将自己整伤风了,间接拒绝了这件差使,算是给康熙表了个态:不是我不愿意应差,确实是事出有因。从而将自己从主动转向被动,康熙也没有法子。这是胤禛的狡猾之处,以退为进,作壁上观。若从心论,如何不是一个更为活脱的老八?《雍正王朝》剧照
刑部冤狱案发生后,康熙皇帝亲自前往法场营救张五哥。想想古来的皇帝就算再怎么仁德,也很少有这种为一个顶包案件亲自到法场“作指示”的皇帝。所以,这看似一起并不复杂的案子,但昭示着非凡的意义。不管怎么说,大清入关七十多年来,这是第一起扯到刑部,相当于部委级别的冤狱案。大清的江山和占据人口90%的汉人才刚刚“尘埃落定”,统治阶级才刚刚得以修整养民,需要正面的舆论和意识形态来强化引导和治理。
《雍正王朝》剧照
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件冤狱案,在吏治的整顿上有所突破。然而,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邬思道,却看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刑部冤狱案牵连着皇太子胤礽,这就意味着牵连着大清的国本,国本要是不清,就意味着储位的稳定,故而康熙皇帝的政治意图,可能会演变成新的夺嫡斗争,而此时此刻的四爷胤禛,刚刚受到康熙皇帝的批评不久(追讨国库欠款),在诸王大臣的眼里还受着太子的庇护,刚直的四爷胤禛在不徇私情的情况下,势必亲自撬翻太子胤礽,这等于自己拔掉身后乘凉的大树,结果是腹背受敌,不得善终,康熙皇帝又如何看待这样一位皇子呢?没有康熙皇帝的支持,你就算用尽世间一切手段,又怎么能在储位的争取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聪明的老四胤禛采纳了邬思道的建议,不过他做得更绝,先是应下了查案的差使,然后将自己整伤风了,间接拒绝了这件差使,算是给康熙表了个态:不是我不愿意应差,确实是事出有因。从而将自己从主动转向被动,康熙也没有法子。这是胤禛的狡猾之处,以退为进,作壁上观。若从心论,如何不是一个更为活脱的老八?
《雍正王朝》剧照
在老八胤禩接手刑部冤狱案之后,和老十三共同审理案件,他做得很好,很得体,井井有条。难道老八胤禩不知道此案牵涉到太子,牵涉到国本?他当然知道,所以他才绕过老十三,诱审肖国兴,让肖国兴出卖太子。随后,连夜将肖国兴的口供呈给康熙皇帝。
胤禩的作法到底错在何处,被康熙皇帝以“其心可诛”总结评价?
这就是邬思道当初点出的“难点”问题,储君与皇帝虽还是君臣名分,但却与臣子有别,你要在背后戳他的背脊,不就是在戳皇帝本人的背脊吗?康熙皇帝一生自傲自负,怎么能轻易忍受如此对待。胤礽,可是他亲自册立的储君啊,这是打脸皇帝的决策,是对皇帝的否决啊。
但是老八胤禩所做的程序并不错,并且他做得很得体,正是因为牵连到太子,所以他才独自连夜呈报康熙皇帝,将所能扩散的负面信息减少到最低,看起来,他正是为了维护皇室,维护康熙皇帝才如此行事。所以,康熙皇帝唯有嘉奖晋升他的爵位以示表彰。
《雍正王朝》剧照
但是,知子莫如父。尽管老八胤禩用正确的方法查出了太子的“把柄”,但是康熙皇帝知道这是老八有意借着刑部冤狱案撬翻太子,所以“其心可诛”。这样的事情对于老八而言,是留不下把柄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他的做法正确与否。相反,他第一时间将肖国兴的供状交给康熙皇帝处理,是做得相当到位的。
如果该案由老四胤禛来审理,依着老四的性格,必定查个底儿掉,那么肖国兴依然会供出太子胤礽的事。如此,肖国兴的供词就成为一个“烫手山芋”,隐瞒在手,其罪更大。那老四胤禛唯一可做的同样是第一时间呈报康熙皇帝处理。这样,也会招致康熙皇帝的忌惮,以为老四胤禛也是冲着撬翻太子而去的,那就在康熙皇帝心里失分了。
《雍正王朝》剧照
这件事处理起来确实很难,老八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在康熙心中的“画像”:一个阴险且冲着夺嫡去的最大的不安分份子。老四胤禛则是一个为君分忧的有为皇子。所以,老四要真的接手刑部冤狱案,未必如同邬思道所言,这一切皆取决于皇子在康熙皇帝心中的最终“画像”。只是因为当时老四背景尚浅,寄宿太子名下,唯有以“避”之方能化繁为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对于刑部冤狱案,看起来也只是老八胤禩绕过老十三诱审肖国兴有点阴损,但是事实上肖国兴也经不起老四胤禛的审理。老八在这一案件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是没有犯错的,且做得十分得体。无奈,老八胤禩在康熙皇帝心中早已成为夺嫡分子的“画像”,成为他“其心可诛”的根由。既然案件处理本身没错,康熙皇帝又有何理由圈禁老八呢?
老十三胤祥遭受圈禁,第一次是一废太子期间,在理藩院有过短暂的关押,第二次则是二废太子后,长达十年的圈禁。
《雍正王朝》剧照
第一次,是因为八大山庄事件中,老十三为老四避险,和太子胤礽交往,但是这个短暂的关押对老十三影响并不大,不久康熙皇帝还对他进行了表扬,赐予贴身玉佩,放了他。
第二次,则是因为刺杀郑春华。关于郑春华的事康熙一直讳莫如深,早就知道后来的一切,老十三要是真的杀了郑春华,也许还没事儿,正是因为他没有刺杀郑春华,康熙皇帝才对他进行了圈禁。所以,所谓暗杀郑春华,只不过是康熙皇帝的一个由头,他圈禁老十三的真正目的在驾崩的当晚,对老四胤禛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就是磨炼锻造他。
前面说过,康熙皇帝对待皇子们的态度最终取决于皇子们在他心中的“画像”:老大胤褆简单粗暴,对夺嫡是赤裸裸的,必将最终失败,所以一废太子就给他永久圈禁了,也算是保护了他;皇太子胤礽不修德,卖官鬻爵,与庶母私通,不是仁君之选,所以才有两次废立,最终被废;老三胤祉工于诗书,没有皇帝的气度,故有申斥但也无妨;老四胤禛,性格虽然急躁,但是能为朝廷和皇帝分忧,刚毅耿直,是默定的储君人选;老八胤禩虽宽仁却纵容废弛,夺嫡之心昭然若揭,不是储君之选,老九老十不过老八的附庸而已;老十三是“侠王”,血气方刚,心底光明,但是缺乏磨炼,是老四的好帮手;老十四胤禵气度不凡,但却器量狭窄,难堪大任......
康熙皇帝对皇子们的“画像”决定了他对皇子们的态度,对于皇子们的处理,同样出于他内心的这种“画像”。
《雍正王朝》剧照
那么既然已经“画像”,为什么康熙对赤裸裸夺嫡的老八胤禩打而不灭,却对心底光明的老十三胤祥进行圈禁呢?简单来说,是以下原因。
康熙晚年最头痛的就是“九子夺嫡”,皇太子胤礽在的时候,尚且你争我夺,皇太子被废之后,更是呈白热化状态。皇帝有一招“帝王之术”叫制衡,明珠索额图朋党之争的时候,这种制衡表现得尤为突出,皇帝成为鹬蚌相争的受益人,自然能够更好的驾驭朝政。这种“制衡术”同样适合于九子夺嫡。
皇太子胤礽在的时候,大爷党、八爷党成为制衡太子党的立面。老大圈禁后,太子最终被废后,八爷党一党独大,康熙皇帝头更疼了,于是借助西藏叛乱,将老十四胤禵分离出来,加封大将军王,以此来制衡八爷党。因为老四胤禛的“画像”最终为储位继承人,所以当满朝的目光都聚焦到八爷党和大将军王身上的时候,老四安然无恙的被保护。
《雍正王朝》剧照
当所有人都回过味来的时候,老四胤禛已经登基了。所以,对明显“其心可诛”的老八胤禩,康熙皇帝选择打而不灭,就是树立一个“标靶”,转移夺嫡目光,来保护真正的继承人胤禛。对于老十三,圈禁既是对他的保护,也是对他的磨炼,最终目的也是为胤禛留下一个得力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