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理的真谛在于理不在管(管理不在于知)
为什么管理的真谛在于理不在管(管理不在于知)任务执行力是指任务的完成率达到100%。一是任务企业管理者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制度的制定上,但是却花了很少的精力在帮助员工准确解读制度。这就是制度执行力不高的心性原因。任何企业制度的执行都离不开执行力。但为什么企业制定了一大堆的制度,执行效果仍然很差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如何解决执行率低下的问题呢?本文将通过,北京大学博士,中国原创版权课程《心性领导力》、《新主人翁精神》创始人、版权拥有人高贤峰教授讲解的《知行合一就是执行力》来给大家解惑。
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彼得 · 德鲁克
企业制度成堆,执行却不尽人意,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制度的执行力?
是制度与措施在影响员工的行为吗?不是。真正影响员工行为的是员工对制度与措施的解读。
企业管理者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制度的制定上,但是却花了很少的精力在帮助员工准确解读制度。这就是制度执行力不高的心性原因。
任何企业制度的执行都离不开执行力。但为什么企业制定了一大堆的制度,执行效果仍然很差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如何解决执行率低下的问题呢?
本文将通过,北京大学博士,中国原创版权课程《心性领导力》、《新主人翁精神》创始人、版权拥有人高贤峰教授讲解的《知行合一就是执行力》来给大家解惑。
一是任务
任务执行力是指任务的完成率达到100%。
任务执行力又从3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做什么,这是目标;第二个方面是做多少,这是数量指标;第三个方面是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质量指标。比如规定你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完成200个工作量,最后你完成了200个,那么从数量指标来考量执行力是高的,但如果这200个中只有100个质量合格,那么从质量指标来考量执行力又是低的。所以,一个企业不能光用任务指标来考量执行力,否则会走到邪路上去。那么如何做才能避免走上邪路呢?这就需要借助制度指标来平衡。
二是制度
制度执行力主要回答是怎么做,包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是流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规范。这两个流程性制度与规范性制度构成约束性制度;做到怎么样,做不到又怎么样,这就是激励制度。激励制度通常表现为奖励与惩罚制度。
执行力的任务指标主要告诉人们做什么,只涉及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而制度指标则告诉人们怎么做,告诉人们流程和规范等约束性内容,同时还告诉人们做到或没做到之后的奖励和惩罚等激励性内容。
心性的发现在讲心性内容之前,我们先插播一段物理常识。
图中的一个点,在任何空间领域都没有延展,我们称为0维空间;图中的一条直线,只在一个空间领域有延展,我们称为1维空间;图中的四边形,有长和宽两个空间领域都有延展,我们称为2维空间;图中的立方体,在长、宽、高三个空间领域都有延展,我们称为3维空间。
老百姓的生活智慧,有时候对我们有着很大启发。高老师列举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说明老百姓经常使用升维智慧解决生活的难题。
有一个人要去远方,一直往前走,这是一条直线,如果一直走下到目的地,那么在1维空间就完成了任务。假如他走着走着前面遇到一个阻碍,靠他自己的力量无法移开时,如果他死磕,把全部精力用来磕掉这个阻力,即使最后阻力清除了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到达目标了,这个人一直停留在1维空间思考问题,所以完不成任务。如果他换个角度,绕过这个阻碍,那么阻碍还存在但已经不会影响他前进的步伐了,这就是将1维空间提升至2维,他通过升维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但是,如果这个平面是无限延长的,无法绕过去,就像长城把地球围了一圈,无法绕过去怎么办?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从上面跨过去,一个是掏地洞从下面钻过去。这就升到了三维。
老百姓生活中的升维智慧,同样可以应用于领导与管理工作。可以说,所有卓越领导智慧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升维智慧。升维智慧是每个卓越领导者共同的智慧。完全无作为的领导者时处于零维领导;基于个人情感的管理是一维,基于制度规范的利益管理是二维,基于利益观管理和思想管理的是三维,心性管理则是四维。一维情感管理的难题可以上升到二维的制度规范来解决;二维的制度利益等问题可以升维到三维的利益观和思想来解决;三维思想问题可以上升到四维的心性管理来解决。这就是升维的领导智慧。
只要人与人打交道就会产生情感管理,通常初创的小企业一开始的核心员工都是亲戚,通过个人情感的亲密和疏远的管理,这属于1维能量层面。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都有亲密感的需求。善于运用情感管理的领导者,情商都比较高,但当情商到一定高度后仍只用情感管理的话则会缺乏效率。一旦1维解决不了问题时,就需要提升到2维能力管理,即情感管理 利益管理。
利益管理是从趋利和避害两个方面管理的。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需求,但管理者进行利益管理时需要切忌一个原则,那就是弄清楚这个“利”是谁的“利”,管理者一定要以员工利益为准。
低维是高维的投影,高维是低维的投影源,低维的问题只有到高维才能根本解决。所以,如果2维能力还解决不了就升到3维,借助利益观进行思想管理。一旦领导者局限于思想陷进,3维已解决不了,就升到4维,用心性管理跳出陷阱,这就是我们课程的主题——心性管理。
心智解读心性管理或者心性领导与传统管理或者传统领导的区别可以在下图中表达出来,我们把这个图成为心性修习路线图。
知行合一的秘密都在心和智上。那什么是心智呢?心智的“心”就是感受,“智”是理智、理性、道理、理由等。智是讲道理,而心是讲感受。
管理系统中的制度定位都离不开心性领导。传统的领导力是外求解决之法,旨在搞定别人;而心性领导力是内察解脱之道,首先要做的不是搞定别人而是自己。所有制度只管得着看得见的事务,而所有有形的事务都被无形的事务决定的。虽然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却生活在自己解读的世界,并且会按照自己的解读来对待世界。
企业制度一大堆却执行效果不佳,首先不要怀疑制度和措施的问题,因为影响员工行为的不是企业的制度和措施,而是员工对制度和措施的解读。企业采用什么措施是一回事,员工解读措施又是另一回事。当执行力不高的时候,管理者先不要着急收拾员工,应该先思考“我的模式参与了哪些问题的制造”,例如是不是自己的语言情绪模式参与了问题制造,是不是本该说的没说到位,应当做的没做到位。一旦管理者自己都没做好,员工又如何能执行得好。所以,管理者要保证制度的正确性,但更应当保证员工能精准解读制度。
关注企业制度的垃圾和毒素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毒素?举个例子,我们每天饮食,消化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吃进去没有消化成为排泄物的是垃圾,那些吃进去既没消化又没排泄出来而停留在体内伤害身体的就是毒素。企业一大堆制度中,如果员工没记住的制度就是垃圾;如果员工记住了但却腹面理解了,那这个制度就是企业制度的毒素。
调查发现,企业制定的制度中,70%~80%是员工根本没有记住的;10%左右是员工负向解读的;只有10%~20%是记住并精准解读的。因此,“我们都生活在自己解读的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解读对待世界;不是你的制度与措施影响员工的行为,而是员工对你制度措施的解读在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员工对制度的执行率也只能有10%~20%。
为什么员工没有对制度产生精准的解读?原因是管理者不知道这个原理——“不是制度措施在影响员工的行为,而是员工对制度的解读在影响员工的行为”;更不了解高效的执行是有公式的,如下所示:
制度的正确性 解读的准确性=执行的有效性
因为执行的有效性需要管理者同时保证制度的正确性和解读的准确性。
调查发现,管理者在制度上面的经历是100%的话,那么,花费在制定制度上经历有80%,只有20%的经历花费在帮助员工解读制度上。因此,提升员工对制度的解读,便成为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