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陈式拳教学(陈照奎先生与陈式)
陈瑜陈式拳教学(陈照奎先生与陈式)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近,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当时,曾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大,体重逾百公斤。一次练习推手,先生命其捉住双腕,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其人已被弹起数尺跌坐在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帮都给砸断了,可见先生功夫之精深。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 隆,便无人妄言。陈照奎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时,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
陈发科先生
陈式太极拳自九世祖陈王庭创拳以后,历经五代的不断研习,至十四世陈长兴传杨福魁后,开始传于外姓。为便于传授、习练,一改老架拳式的小巧紧凑,形成了宽大易学的拳式,称大架,而原来的架式称为小架,遂广其传。
十七世陈发科传其子陈照奎,在继承祖传大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路风格鲜明、独特的拳式,为区别于传统的大架和小架,人们称之为“新架”。
陈发科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
陈照奎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
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时,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
据先生之子陈瑜回忆,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
当时,曾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大,体重逾百公斤。一次练习推手,先生命其捉住双腕,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其人已被弹起数尺跌坐在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帮都给砸断了,可见先生功夫之精深。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 隆,便无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近,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
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长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外形上,小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注意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处女,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 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
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为区别于传统的大架、小架.而称之为“新架”,传统的大架、小架称为“老架”,“新架”之名便由此而始。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考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闻目濡,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本人又受过大都市的文化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够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学财富。
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去世后二十多年间,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式“新架”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一九六一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帧、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
著书立说,发扬陈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被十年动乱化成了泡影。一九八零年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约拟出版先生著作《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可是,先生终因多年生活劳累颠簸,积劳成疾,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七日故于河南焦作。令人欣慰的是其徒马虹根据照奎先生的讲授和大量的笔记资料整理出版了该书,先生的愿望得以实现,九泉之下可得一慰矣。
一九七三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学习老架,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新架”,先生尽心传授,陈小旺、陈正雷等先后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
后来,四人也因其功夫出色而被誉为“陈沟四杰”。他们在家乡办起太极武校,广收国内外学员,且常应邀到国外传艺,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难怪“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改编的陈式新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老架再练新架,使我们对陈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加全面。”
在郑州,有张茂珍、张琪林、张子俊,人称“郑州三张”。他们不但继承了先生所学,而且功夫出色。他们的弟子也多次在省级及全国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张茂珍多次应邀到内蒙、江西,驻马店等地教拳,使陈式“新架”得以更好的传播。另外,上海、石家庄等地的弟子先后成立了陈式拳研究会,为继承先生遗志,推动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陈照奎先生作为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世的代表人物,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继承和发展了陈式太极拳的精华,其精湛的拳技和拳理为广大陈式拳爱好者所推崇。
今天,国家提倡和发扬民族宝贵的文化。太极拳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家乡人民为纪念陈照奎大师的功绩,激励后人,于今年(编者注:1990年)四月五日在陈家沟立碑,以示缅怀之情,先生的弟子及海外友人二百多人聚集陈家沟,纷纷表示:缅怀大师遗志,为发展和推广陈式太极拳而努办。(原载《武魂》杂志1990年第5期)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