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复兴号火车(复兴号北京南站首发)
北京复兴号火车(复兴号北京南站首发)前天,“复兴号”惊艳亮相也就是说,北京人以后去上海浪就更方便啦!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若以北京前往上海驾车公里数1214公里计算时速400公里的“复兴号”跑完全程最快仅需3个多小时!
6月26日上午11时05分
一个形似“飞龙”,一个神似“金凤”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
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的高速列车
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
若以北京前往上海驾车公里数1214公里计算
时速400公里的“复兴号”跑完全程最快仅需3个多小时!
也就是说,北京人以后去上海浪就更方便啦!
前天,“复兴号”惊艳亮相
首发仪式热闹非凡
银白色闪亮的车身上
1.高颜值,低阻力
坐过“和谐号”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动车组车顶有个“鼓包”
那其实是列车的空调系统
“复兴号”采用全新的
低阻力流线型头型和车体平顺化设计
把这个“鼓包”下沉到了车顶之下
这样不仅让车型看起来线条更优美流畅
而且跑起来也更节能
2.纯“中国基因”的中国制造
英国广播公司(BBC)
曾在一篇题为《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文章中
将高铁建设看作是
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
“复兴号”最突出的特点是
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
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
此外,整体设计以及
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
都是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复兴号”的成功研制并投入运营
标志着我国高速动车组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3.寿命比“和谐号”更长
为了适应中国的地域广阔、
温度横跨正负40℃、
长距离、高强度等运行需求
“复兴号”在多种工况下进行了60万公里的运用考核
比欧洲标准还要严格
而“复兴号”的设计寿命更是达到了30年
比“和谐号”还要多10年
4.最有“安全感”的动车组
“复兴号”拥有智能化感知系统
全车部署了2500余个监测点
比以往监测点最多的车型还多出约500个
能够对走行部状态、轴承温度、
冷却系统温度、制动系统状态、客室环境等
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
一旦列车出现异常,可自动报警或预警
并能根据安全策略自动采取限速或停车措施
“复兴号”在车头部
增设了由新型材料研发的碰撞吸能装置
如果在低速运行中出现意外碰撞
可通过吸能装置变形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
提高了动车组的被动防护能力
可以更好得保护乘客的安全
5.“中国标准”出行更舒适
中国标准动车组充分考虑
高速运行下车外压力变化对旅客舒适度的影响
优化了旅客界面与司乘界面
在乘车空间、空调系统、行李架设置、
车厢照明、无障碍设施等方面都进行了人性化改善
列车高度从3700毫米增高到了4050毫米
标动定员576人,比原来的380B车型还多20人
车厢内二等座椅间距统一加大到1020mm
一等座椅间距统一加大到1160mm
座椅靠背也增高了20mm
以后跷二郎腿再也不用担心踢到前面的椅背了
每两个座位之间有一个插座
不仅有两孔、三孔插口,还有USB插口
一路听歌看电影玩游戏
再也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
商务座也有变化哦~
左手影视系统改为了储物槽
当然啦,不仅如此
商务座呼叫按钮声音变响
需手动取消、新增风量、音量调节
车厢内实现了Wi-Fi全覆盖
不用密码自动连接,而且信号还不错
或许看视频还稍微有点困难
但刷网页和社交应用却均无障碍
一笔漫游费又省了!
以前坐高铁穿隧道时总会有噪音
这一点在“和谐号”上已经有所改善了
然而,现在的“复兴号”却又更上一层楼
其空调系统充分考虑了减小车外压力波的影响
通过隧道或交会时减小了耳部的不适感
座位号标识也有所改变
采取了液晶屏幕
比以前更清晰、更容易辨识
也更漂亮了!
厕所改为一个坐式、一个蹲式
这对于如厕耗时较长的旅客来说
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啊!
洗漱设备设置了无障碍设施
特殊人群使用时更加方便
太贴心了!
电茶炉也与从前不同了
新增了红色安全按钮
按下红色按钮3秒左右
再按绿色按钮便可接水啦
比以前更注重安全性了!
餐车上的点餐系统也随之升级
看着大屏幕点单非常方便
就连严重近视的漆哥也完全可以驾驭
如果价格再亲民点就更完美了~
6.贴心服务,你们更美
列车上最可爱的人当然是乘务员姐姐啦
每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
她们总会笑靥如花地迎上来帮我们排忧解难
永远保持着神秘的驾驶员师傅们
也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想说这身白衣服真的是超级帅气!
看他们娴熟地操作着界面上复杂的按钮
漆哥瞬间被圈粉!
7.复兴号:从北京来,到上海去
G123次“复兴号”列车
从北京南站出发
途经天津南、德州东、济南西、枣庄、
滁州、南京南、常州北、苏州北、昆山南、
最后抵达上海虹桥站
“复兴号”走过的路
每一公里都代表着中国铁路的长足进步!
过去,在很多人眼中
“国产”就意味着“模仿”、“技术含量低”甚至“质量低劣”
但高铁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则让很多人对“国产”的态度发生了彻底改变
终有一天我们会完全摆脱“模仿”和“跟随”的状态
用一种骄傲的语气说:
这是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