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风格和个人经历(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
陈凯歌电影风格和个人经历(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电影音乐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画面效果外,对于音乐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虽不及画面直观,但它却能深入人心,引导观众塑造自身的心理人物形象。相对于画面的人物形象,音乐的塑造,更为复杂。如能做到外表与人物内心的一致,就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内心往往是不容易被一眼发现与觉察的,所以,音乐往往能更加细腻地将人物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并烘托出人物的形象。电影音乐发挥的作用,是用音乐表达导演对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歌颂、赞美、同情、控诉、哀悼等等。虽然有采用类似戏剧旁白的画外音方式,但不同的方式会对整个情节的连贯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选取适合情节流畅发展,不破坏戏剧主线的方式,比如用音乐进行表现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音乐在不知不觉、不夺人眼球的过程中,如涓涓细流,让观众对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起到了推动效果,强化了银幕的视觉效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电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电影《和你在一起》以琴童刘小春和他陪伴学琴的父亲刘成在北京艰辛的求学之路为主要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关于亲情的动人故事。刘成是江南小镇上的一名厨师,十几年前在火车站的椅子上捡到一个被人遗弃的男婴,其身旁放着一把小提琴。善良的刘成把这名弃婴连同那把小提琴一起带回了家中,从此父子俩开始相依为命。他给男婴取名刘小春并且从小培养他学习小提琴。刘小春三岁开始学琴,五岁就在比赛中得奖。
在他十三岁那年收到了去北京参加比赛的通知。为了让刘小春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父子俩踏上了去北京的求学之路。在刘小春参赛的过程中,刘成认识了教小提琴的江老师。江老师被刘成父子的诚意打动,最终同意收下刘小春。莉莉是刘小春刚到北京时候结识的一个交际花,恰好就住在离刘小春不远处的小楼上,并成为刘小春在北京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刘成在一次偶然的送外卖中,听到了余顺丰教授的学生汤融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上那娴熟流畅的演奏,令他激动万分。
为了让刘小春跟余教授学琴,刘成专程登门拜访余教授并向他道出了小春的身世。刘小春对坚持要给他换老师的父亲产生了矛盾甚至是怨恨的心理,但最终在父亲的坚持下还是满腹遗憾与不舍地离开了江老师。可叛逆的刘小春却一气之下卖掉了自己的小提琴,转而买了莉莉喜欢的大衣送给了莉莉,当莉莉在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感动不已,并且亲自说服了余教授收刘小春为徒。刘小春在和余教授一起准备参加国际选拔赛的过程中,余教授把刘小春的身世说了出来,刘小春对刘成的怨恨烟消云散,剩下只是感恩与不舍之情。比赛前夕,余教授最终决定让刘小春参加选拔赛。刘小春在知道自己身世和重新得到被他卖掉的那把琴之后,毅然放弃了比赛,奔向火车站追寻即将离开北京的父亲。
曾田力在《影视剧音乐艺术》一书中就影视剧的主题音乐做了这样的界定:“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音乐对电影(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表现功能与主题歌相似,可以把人们带到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往往会有多种变化。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音乐对于人物矛盾和戏剧冲突的描写往往有着强烈的表现力。节奏迅速又急切的旋律往往是矛盾冲突的表现,而低沉又缓慢的音乐又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当然,音乐的精华部分,往往是表达电影人物情感、促进电影情节发展、推动艺术进步的重要方式。同时,音乐能在改变人物情境中营造各种气氛,使得电影气氛更加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
电影《和你在一起》的开头,清脆的鸟鸣伴着我国传统乐器竹笛一起响起,一幅江南小镇的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小主人公刘小春率先先出场。主题音乐中的琵琶,表现出江南水乡委婉灵动的特性。刘小春伴随着全剧的主题配乐怀抱着小提琴奔跑在长长的小巷中。让人们在主题音乐中感受到了这是一部有关音乐、小提琴、琴童的故事。剧中另一位主人公刘小春的父亲刘成也在主题音乐中出现。紧接着小镇的首富德宝让小春给她即将生孩子的妻子拉一首带劲的曲子来“催产”。小春选择的是《查尔达什舞曲》的快板部分。这首曲子的快板片段广为人知,在片头响起一下子就拉近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用音乐在影片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与此同时,欢快急速的旋律既符合影片中德宝叔的要求,又在影片的开头展现出了刘小春不错的琴技,影片的片名在舞曲中呈现。
在影片的结尾也是高潮中,刘小春在火车站为父亲奏响他的参赛曲目也是电影的压轴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片中采用了乐曲第三乐章的后半段,同音反复而后经过上行级进与和弦分解的上行、同音反复、跳进的旋律下行呼应。伴随着一组蒙太奇的镜头,灯火辉煌的剧场里时林雨的表演,人声嘈杂的火车站大厅里小春流着泪在为爸爸演出。乐曲的高潮中和弦分解加入双音,同音反复也加进了和弦,小提琴与乐队竞奏,双音和弦分解式的上行旋律以相同的音高反复出现了四次。多次的旋律反复就如同小春对父亲的爱与感恩之意道不完、说不尽。虽然小春没有站在国际比赛的舞台上但他心中有爱、有音乐,亲情和他对音乐执着的那颗心会伴随他在音乐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电影音乐发挥的作用,是用音乐表达导演对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歌颂、赞美、同情、控诉、哀悼等等。虽然有采用类似戏剧旁白的画外音方式,但不同的方式会对整个情节的连贯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选取适合情节流畅发展,不破坏戏剧主线的方式,比如用音乐进行表现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音乐在不知不觉、不夺人眼球的过程中,如涓涓细流,让观众对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起到了推动效果,强化了银幕的视觉效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电影音乐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画面效果外,对于音乐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虽不及画面直观,但它却能深入人心,引导观众塑造自身的心理人物形象。相对于画面的人物形象,音乐的塑造,更为复杂。如能做到外表与人物内心的一致,就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内心往往是不容易被一眼发现与觉察的,所以,音乐往往能更加细腻地将人物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并烘托出人物的形象。
影片《和你在一起》的配乐人赵麟,精妙地把中国味道与西洋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好的背景音乐能够对影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剧情的展开、主人公内心世界表现的刻画都会起到很好的叙述与烘托作用。电影《和你在一起》请了小提琴家李传韵来演奏该影片的背景音乐,完美的音乐语言与影片的叙述非常契合。
《苏格兰幻想曲》史诗般的旋律成为烘托刘成伟大父爱的载体,影片中运用此曲的慢板部分展现出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看到了刘成在饭店打工送外卖,背景音乐先是《西班牙交响曲》的快板乐章,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而后又切换到《流浪者之歌》的第二部分,《哈瓦涅斯》快板部分的应用把这种情绪推到了高潮。在音乐中我们看到了工地上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父亲,看到了为小春晚上不睡觉织毛衣的父亲。
《第三号安慰曲》则是对江老师美好圣洁的爱乐者形象最好的诠释。他曾说:“我有音乐就够了。”江老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刘小春的比赛现场,在小提琴曲《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出场了小春后来的第一位老师——江老师。这是江老师的第一次出场。影片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正直、不屈不挠、怪脾气老师。他着装随意不拘小节,他穿着两种不同颜色的袜子,房间也从不收拾但渐渐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的形象也慢慢变得丰满。在听刘小春拉琴的过程中,江老师会仅仅因为邻居的蜂窝煤占了他的地方而跟邻居争执不下,会随意地让刘小春停止拉琴来帮他拌猫粮。不过,他的这些行为并没有让观众感到厌恶,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
他十分注重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小春通过帮江老师擦谱子和自己读谱,获得了音乐启迪,我们在音乐中看到了擦谱子、读谱子的小春。在江老师给小春上的最后一节课上,江老师一改往日衣衫不整的邋遢形象,亲自为小春弹钢琴伴奏,师生共同演绎了一首李斯特的《第三号安慰曲》。阳光透过窗户一角照进房间里撒在了江老师的身上,光影游走在小春的琴弓之间。
与江老师产生鲜明对比的就是随后出场的余顺丰教授。余教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他得意门生的音乐会上。学生汤融成功地举办了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他作为恩师上台接受祝贺和参加之后的庆功宴。音乐学院的余教授在音乐界声名显赫、生活条件极其优越。但是他自私、精明,为人冷漠缺乏真诚和情感,眼里面只有所谓的成功。
莉莉的男友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他用小春给莉莉买的大衣骗莉莉说是他买的。此时《不必如此》响起,这首爵士风格的小提琴曲中运用了很多滑音,衬托出莉莉男朋友的油腔滑调、虚伪自私的丑陋面孔,轻描淡写的几个音符就将他这一行为讽刺得淋漓尽致。
电影音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细微和细腻的。音乐的抽象性是它具有塑造人物性格的独特性。由于音乐本身就是可以包容各类情感的载体,音乐风格、特色以及配器、音调的改变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它不仅能营造氛围,最主要的是它能营造出不同的人物外形、性格、气质等等。音乐对观众的影响是看不见的,但往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带入,更能让人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增添艺术感染力。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喜爱以及社会对该部作品的反馈是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否有效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情感烘托,加速了观众与影视作品内容的情感共鸣。而影视作品也为音乐提供了具体物化的展示平台,让观众更为清晰地了解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
电影《和你在一起》整个音乐设计,凸显了不同的音乐个性,表达了不同情感色彩,具有美轮美奂的旋律特色,为整部电影的转场及画面情绪起到了具有跳跃式的、又生动活泼的影片特色。影片中所演奏出的小提琴曲,或恢弘大气,或舒缓婉转,都为剧情的发展、戏剧冲突合理性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增添了很强的感染力。令观众从欣赏者的角度,感受影片的流畅叙事,顺理成章的剧情发展及影片结局等,都显得顺畅、不突兀,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令观众自然而然地回到剧情本身,感受影片所表现的主题。
电影音乐艺术自其诞生到现在,已参与到电影叙事当中。虽然电影的本质还在于剧情的发展,但如果缺少了音乐对整个叙事功能的烘托,势必是不完整的。电影音乐既可依附于电影本体,也可以把它拆分重立,给予它更多的解读。电影音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说:“银幕上的音乐能够挖掘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它能将画面场景笼罩上特定的气氛:恐怖、壮丽、欢乐或悲惨。
平淡的对话一经音乐的衬托便会富有诗意。电影音乐不仅是银幕和观众的纽带,它包含一切,将一切电影效果统一成一种奇特的体验。”所以,试想一下,如果这部电影里没有了音乐,电影的发展还会像现在一样吗?也有人说,电影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这种说法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充分说明了电影音乐对于人物、情节、以及观众的心里预预期是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如果缺少了音乐的渲染和助推,再优美的画面,再跌宕起伏的剧情也很难走进观众的内心。因此,一部电影佳作会将音乐与电影画面完美结合。
在电影中,音乐结合剧情、结合画面则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影片一开始,音乐作为整部影片的叙事客体,伴随着竹笛与琵琶的民乐组合展现了清新质朴的主题音乐。小春怀抱小提琴在长长的小巷里奔跑,这条道路实际上也预示着音乐的道路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虽然不可能人人最终都能到达音乐的巅峰,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一流演奏家、音乐家,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收获包括音乐在内的很多宝贵的东西。优美明亮的笛声既能表达出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体现婉转的小曲;富有颗粒性的琵琶音色与笛声的完美结合,表现出江南小镇的古朴特点;大量古典音乐伴随着小春在提高琴艺的过程中时而热烈欢快,时而舒缓低回娓娓道来。小春成长路上的经历和内心的情感都蕴藏在了一首首音乐作品之中。
刘小春多次在剧中拉琴的时候旁边都有一把即将烧开,冒着热气的水壶,这样多次出现的场景,伴随着音乐而来一定不是巧合。因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为背景,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对升华生命的作用,影片中大量出现的音乐作品则是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音乐是一种有声的艺术,它是声音的艺术,是以音响为表现的物化形态。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与和声。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在该剧的编导过程中,是先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倾听音乐上。所谓听,就是用心灵去感知音乐,就是“入境” 在旋律中体味,继而去寻觅源头。这些情节、画面、人物性格在音乐的作用下变得感人、动人和鲜明。
电影音乐始终朝着对观众心灵深处的思想层面发展。烘托电影的氛围,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人物场景与内心的动态,剧情与观众内心沟通等都已成为导演创作的一部分,能直接与观众内心沟通,而我们在欣赏剧情的过程中只需要用耳聆听就好。
无论是在人类社会最初时期,还是在现代社会,音乐都是依托内容而存在,与它所要表达的意境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当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能为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抓住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音乐可以配合并帮助影视作品更加形象地表达情绪、体现人物性格和烘托气氛。反过来,影视作品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升华。音乐可以加强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帮助观众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并使影视作品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在影视作品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的情感同影视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更加贴近。
这部电影是中国很多琴童求学经历的一个缩影。影片中大量的音乐片段也承载了剧中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整部影片所涉及的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演奏均由青年小提琴家李传韵担任,也是剧中余教授的学生汤融的扮演者。该片在美国首映式曾专门请他向观众亮相,当大家得知面前的这位年轻人就是影片所有小提琴音乐部分的演奏者时,全场顿时掌声四起,并且当时许多在场的音乐评论家都对此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美国《华盛顿邮报》对该片曾评论说:“可能电影里最迷人的角色是在影片中出现最少的小提琴家李传韵,他演奏的音乐始终贯穿影片中,坦白地说,对于这部打动人心的电影,你可能很难说清到底是什么让你流泪?是甜蜜的那一刻,还是李传韵美妙的演奏。”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音乐在整个剧中都担当了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也许,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的存在,那就是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