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打破了传统交响曲应有四个乐章的惯例。这部作品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搭配得天衣无缝,乐曲内容也表达得十分完整,音乐思维、结构层次均已相当完善。因而有人风趣地评价说:“让我们还是感谢舒伯特没有完成它吧,米罗那座无臂的维纳斯像,也许比有臂的更有价值。”这部作品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反而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该曲在形式上似乎“未完成”,但实质上已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使之更是特别的出彩,显示出绝无仅有的艺术魅力。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其革命的独创性和惊人的新颖性,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舒伯特歌曲所塑造的浪漫主义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这部交响曲中生动地再现出来。难怪“乐圣”贝多芬对舒伯特评价很高,他临死前在病床上看到舒伯特的作品时不胜惊叹地说道:“在这个人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该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中的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

一、创作背景

奥地利“浪漫先驱”、著名作曲家舒伯特一生共创作过十三部交响曲,但因他生前是一位社会地位很低的音乐家,很多作品在他生前都因没有出版、流传或演奏而被失落,故此至今流传于世的只有八部。1838年(他病逝后10年)由舒曼发现了他的《C 大调交响曲》,并由门德尔松第一次指挥演出,根据当时已知有六部交响曲,所以将该曲定为《第七交响曲》。1865年,维也纳音乐协会一位有名的乐队指挥约翰·赫贝克为了筹划演出节目,偶然从舒伯特一位朋友家的乱纸堆中发现并演出的《b小调交响曲》,遂顺排为《第八交响曲》。在舒伯特的八部交响曲中,前几部在风格上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颇为相似,因而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风格作品。而《第七交响曲》(亦称第九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则别具一格,将他歌曲创作中的特色巧妙地在器乐作品中充分发挥,如奥地利民间音调的运用,尤其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手法,奠定了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基础。最为后人瞩目的是《第八交响曲》,由于该作品只留下第一、二乐章的总谱和第三乐章诙谐曲的部分草稿,故而被人们称为《未完成交响曲》。

《未完成交响曲》一般指《b小调第八交响曲》,即《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

这部作品是舒伯特二十五岁(1822年10月30日)时送给一个爱乐协会,也就是为感谢格拉兹市音乐协会聘他为名誉会员后,而创作的这部交响曲。同时,他还给该会理事长写了一封短信,内容是:“为表示我由衷感谢,兹将我所作的交响曲一首,不揣冒昧地献与贵会,藉表敬意。”但当时对方并未演奏。直到四十三年后,这部作品才被赫贝克在那个理事长家里发现(作者死后37年),于是在1865年12月17日首次公演了这部只有两个乐章的交响曲,当时引起了轰动,反响强烈,影响深远。从此它以《未完成交响曲》的曲名传遍全球。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3)

大家都知道,交响曲一般均有四个乐章,《“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而诞生在它六年后的《C 大调第九交响曲》(1828年)却仍为四个乐章。这说明他完全有时间完成,但为什么它只写了两个乐章就突然搁笔了呢?由此看来,作曲家最初的计划,无疑是想完成一部四乐章的交响曲,只是希望能在莫扎特、海顿的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开拓出一片宽广且高度主观的表现领域。但后来他认为有两个乐章就够了,想要写的都写了。是的,作曲家已经在两个乐章里把所要表达的抒情形象和情绪,做到了详尽完美的地步。这也许就是作曲家在创作《“未完成”交响曲》时搁笔的真正原因。

1928年纪念作曲家舒伯特逝世100周年,好心人为它“续完”了两个乐章,然而最后却被公认为“画蛇添足”。百年争论才不了了之。

二、作品简介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因只有两个乐章,故被称为“未完成”。按照古典交响曲的范式,仅有第一乐章的快板,加上个第二乐章的慢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4)

打破了传统交响曲应有四个乐章的惯例。这部作品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搭配得天衣无缝,乐曲内容也表达得十分完整,音乐思维、结构层次均已相当完善。因而有人风趣地评价说:“让我们还是感谢舒伯特没有完成它吧,米罗那座无臂的维纳斯像,也许比有臂的更有价值。”这部作品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反而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该曲在形式上似乎“未完成”,但实质上已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使之更是特别的出彩,显示出绝无仅有的艺术魅力。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其革命的独创性和惊人的新颖性,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舒伯特歌曲所塑造的浪漫主义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这部交响曲中生动地再现出来。难怪“乐圣”贝多芬对舒伯特评价很高,他临死前在病床上看到舒伯特的作品时不胜惊叹地说道:“在这个人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该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中的一部绝世佳作。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5)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剧性的,既有奋起的意念,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一切都破灭了,乐曲是在悲痛的挣扎中几乎濒于绝望而结束;第二乐章是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或是精疲力竭地挣扎后的喘息和投身到大自然的休息。这些意境和思想也正是舒伯特对梅特涅残酷统治的反映。他愤恨而欲反抗,但又感到徒劳无望,他向往的美好生活也只能在忆想中、田野上去寻求了。故此,这两个乐章已完整地体现了他这时期的思想。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的和声色彩,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此乃该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经典交响乐之一的重要原因。《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实际上是一首完整的作品,是完成了的《未完成交响曲》。当然,该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这部作品更是家喻户晓了。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6)

三、美学分析

第一乐章为b小调,3/4拍子,速度是“中庸的快板”,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这个乐章是悲剧性的忧郁的陈述:以浓重的悲剧气氛诉说了内心的忧郁、苦恼和烦燥。

八小节的引子神秘而阴郁,旋律为深沉、严肃的宣叙调。乐曲通过低音弦乐器齐奏的方式,以一种非常厚实的声音进入,那暗淡的、模糊不清的、富有诗意的情调旋律,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著名指挥家魏因加特纳曾经把这段旋律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

1=D 3/4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7)

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低音区的呻吟,也是贯穿全曲的首次亮相。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充满着悲剧性色彩,好像是作曲家忍辱负重、饱受苦难后的一种沉思和控诉:生活为何会如此忧伤、烦恼?阴影何时消逝?光明又将何时来临?又好像是作者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

引子主题十分简洁,虽然短小,但在整部交响曲中占有核心地位,集中地体现了作品的忧郁伤感的基本情绪。在这个乐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那色彩暗淡的旋律,明确地揭示出乐章的b小调性质,与其它两个主题同时得到发展,而且内含着在展开部里得到发展的动机,尤其是其中的小二度音程。它成为决定整个乐章发展部的枢纽,也是尾声的主要音乐素材。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8)

引子之后乐曲进入呈示部的主部,由中提琴和低音弦乐器用轻柔的拨弦,奏出机警又带有恐惧心情的深沉的节奏音型参与陪衬,小提琴在低音区用碎弓演奏出动荡不安的较为急促的狂热的十六分音符: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9)

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给听者有种压迫感,而且这种由远及近的压迫感随着力度的加重会在听众心中越来越深,反而会给听者一种期待感,期待着重生与光明,期待着未来。以此作为主部主题的背景,这完全是舒伯特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前导。在这两种因素的引导和持续的伴奏下,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在高音区轻柔地齐奏出主部主题――凄凉的悲歌,旋律充满痛苦与伤感。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0)

此主题具有独立的乐段形式,是旋律加伴奏的结构,接近悲歌或夜曲的范型。这个音乐主题,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如歌式的悲叹与哭泣,饱含泪水,无比凄美。旋律的级进走向,使得乐曲起伏跌宕,听到这儿,人们心中的压抑、苦涩似乎已无法隐藏,其后的旋律曲调也就应运而生了。旋律和伴奏在音区上的大距离和节奏上的大映衬更加增添了音乐的空虚、孤寂之感:

1=D 3/4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1)

主部这个旋律与贝多芬或海顿的主题旋律相比较,它不再是那种短小、可分割的动机性质,而是具有抒发情感的歌曲性质,它宽广、悠长。

上述几种因素构成了主部完整而鲜明的音乐形象,流露着哀怨如诉的情绪。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好似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2)

圆号在主部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经过长音的回响与简短

的发展,铜管乐器插入了一个毫无修饰的过渡部分。

连接部和引子之后的4个小节一样,没有任何展开的性质。可是贝多芬在奏鸣交响套曲中,曾大大发挥了各个连接部分的发展因素,而舒伯特在这里仅用了6个小节的、3个简单的和弦连接,就完成了调性的转换。

这时,在轻盈的切分节奏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先由大提琴在G 大调上以其低沉雄浑的声音哼唱着美妙的无法用言词表述的优美抒情、明朗愉快的副部主题旋律。它从容不迫,反射着平稳安详的光芒,这就是那个与折磨人的慌乱和愁思作斗争的光明的无法遏止的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力量。继而,由小提琴重复吟唱。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3)

在b小调的关系大调(G)上的副部主题,它那大提琴的起句、小提琴声部重复句时的柔美音色,与主部主题的双簧管、单簧管的音色,形成对比,音乐性质更为温暖、热情,但主部、副部二者都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有一种明显的舒伯特式歌唱性,近似于维也纳生活歌曲的音调,也有舞蹈性的因素,如同一首绝妙动听的民间圆舞曲,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渴求:

1=G 3/4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4)

这歌谣风的曲调、纯净的和声、明亮的大调色彩,加上活跃的切分伴奏,给人以生机感与稳重感,托出这“在严寒的冬天里,我却做着春天的梦”——甜美温馨、暖人心脾的民歌式的旋律,传达出了一种比较愉快和兴奋的情绪,稍微减缓了主部主题那种郁郁寡欢的气氛,展示了憧憬美好的愉悦情绪,仿佛作曲家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了一丝乐观的情感、美好的画面……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5)

在这段旋律由小提琴重复一次之后,音乐停在了最后一个不稳定音上,整个乐队突然地休止了一个小节。这如同在思索:像是肥皂泡般的破灭,更像是戏剧般的悬念,想不到它戛然中止,更想不到乐队又涌出一股音流——紧接着乐队来了一次小爆发,奏出了两个阴晦的小三和弦,随后不稳定的增六和弦出现,紧张的气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极高音区,此刻便闯进了突强的和弦音响:弦乐一连串的上行震音、连续不安的切分节奏,这接连不断的强奏和弦进行,俨然一种“暴力”在“肆虐横行”,表现出了主人公激昂的情绪和斗志。他要奋起,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斗争。继之,副部主题的核心乐汇: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6)

在弦乐上连番模进轮奏,使之得到了紧张的发展进而达至高潮,让人感到有一种不屈的性格。副部主题还融合进了主部主题和引子主题,突出了交响性。

在呈示部快结束时,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导下,弦乐高、低声部一唱一和,总体上又让人感觉到一种不稳定的紧张感,欢快的情绪不断被忧郁所压制。随后,副部主题音乐移高八度变化再次出现,继续接替上升地展开,好似快乐情绪在努力挣扎,企图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后便消失了。一切努力终于失败,音乐在木管乐器无力的长音中、弦乐器徐缓的下行拨奏下,最终渐渐地转向了低沉的情绪。这就好像是作曲家的思绪开始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不断萦绕,但寻求欢乐的欲望却始终无法抑制黑暗的现实对身心带来的重压。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7)

展开部以阴郁的引子旋律为素材发展而成,引子的动机,是戏剧性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个小动机的原型、倒影、扩充及在一系列调性上的发展,构成交响曲典型的展开部那种紧张的气势和力度,它的内在潜力被发挥得极其充分。

引子主题在这里又刮起了一股阴风:全体乐队雷鸣般地奏出,好像是反映人生幸福和痛苦命运的挣扎。该主题展开几次高潮后,便被分割成几个片段。弦乐汹涌澎湃地再次奏出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铜管也不断地奏出强有力的长音,金属的音色如此震撼,弦乐与铜管乐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再加上急促连续的定音鼓敲打着符点节奏,营造了一种沉重的背景,更加渲染出高潮的气氛,让人的内心充满了紧张感,无法稳定。这个发展部的高潮曾被称为“交响乐大战”,音乐富于戏剧性,有交响性的深度,极大地体现了作曲家在当时悲惨环境中那种愤世嫉俗的情感和顽强生活的意志。总的来说第一乐章所表现的两个主题,一个是洪水猛兽、一个又似急湍小溪;一个是暴风骤雨、一个又像是晴空万里。但是这不是两个矛盾冲突的对立面,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凄凉的申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它们展开的结果是一切的破灭 ,绝望、忧伤仍然占统治地位。最后的结尾仍然由木管演奏,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8)

音调柔和,音乐描绘的情绪仿佛是痛苦的呻吟、绝望的悲戚和艰难的抗争。狂暴的音乐很快消逝,接着是乐章的再现部。

再现部,与呈示部略有变化。弦乐的震音渐弱和滑音使强烈的悲剧气氛有所缓和,并引出了悠扬的长笛声,高潮就此弱化下来,主部、副部主题再次出现,基本上是重现呈示部的音乐,主部主题仍用b小调;副部主题最初由G 大调转为b 小调的关系大调(D 大调),之后用B大调,并且副部主题配器上又得到了改变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内心挣扎般的情感色彩。

在乐章的尾声,引子旋律又不吉祥地响了起来,达到强烈的高潮后,立即又冷却了下来,由单簧管和双簧管极弱地奏出开头几小节的悲凉音调,并由全体乐队重复,这曲调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低沉,让人感觉悲剧终究无法逃避。引子主题似在为第一乐章总结,它不仅使乐曲前后呼应达到完美的统一,而且使乐曲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明确集中。引子的动机在这里一再的重复,这似乎体现出作曲家对命运无可奈何的状态,也好像是在悲痛欲绝中的呼喊或喘息,音乐在绝望之中渐弱下来,最后四个强烈的和弦,更加深了悲剧性的结束。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19)

该乐章,本人认为: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就是舒伯特本人。因为他在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一方面他饱受生活的折磨、世俗的轻视以及战争的苦难,故而在他的内心深处是黑暗与恐惧;另一方面,舒伯特又是一个极为乐观的人,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他都不会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他的心终归是充满阳光的。但这并不矛盾,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魔鬼,一个是天使。舒伯特本人内心是魔鬼与天使的结合。心中的魔鬼,就好是沉闷、压抑、恐怖;心中的天使,象征着光明与未来。这魔鬼与天使的战争,天使并没有获得胜利,而是在挣扎中,逐渐被魔鬼吞噬。

从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创造性处理,就能够使人领会到舒伯特创作的个性。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3/8拍子,慢板,为了满足E调铜管乐器的要求,这个乐章特意采用E大调。舒伯特对此乐章的调性安排是不寻常的,从b小调一下转到E大调,属于交响曲主调性的远关系调,但这个调性,在舒伯特的创作中,经常用来体现最美好、最温柔的情感和境界。

这个乐章仍采用奏鸣曲式,但这是一个无展开部的变体奏鸣曲式结构。它的特殊处理,完全是出于舒伯特创作内容的需要。该乐章音乐形象相对明确,极具田园风和抒情性,音乐比第一乐章明朗一些。平静而安宁的内心体验,澄明而达观的超然感受飘然而至。主部主题宽广而温柔,副部那朴实无华的牧歌风主题深情地倾诉着。两个主题虽有对比,但总的气质是相近的,主部、副部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安祥、宁静与幻梦的气氛,使整个乐章隐隐透着淡淡的冥思与遐想。

作曲家笔锋突转:“想歌唱痛苦的时候,痛苦又转变为爱。”音乐在温暖着人们,似乎是一首宁静、动听的田园诗。所以,这是一个抒情如歌,情绪安详、恬静的乐章。它以富于诗意和田园风的抒情性见长,而且不拘泥于曲式的规范,整个乐章如行云流水,布局和发展都极其自然。在大小调的交替转换上,变换莫测,引人入胜。

呈示部主部由不完全再现的三部曲式构成。淳朴、明朗、抒情的主题旋律如下:

1=E 3/8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0)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1)

主部主题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其旋律宽广、明亮,在低音弦乐器的拨奏衬垫下,先由圆号、单簧管奏出和弦后,继而由第一小提琴呈现,并和大提琴呼应,它们的咏唱,温柔而和谐,好像是云缝中透射出的光束,把听众带入到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世界,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该主题的中间部分有一小段较为滞重、有力的音乐,由木管乐器奏出,木管与弦乐对话式地演奏,加上了庄严的圆号、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2)

颇有分量的小号和定音鼓作伴奏,体现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由于四句旋律的前面都加有徐缓恬静的类似猎人号角的短小引奏,加上尾部又有简短的华彩音型: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3)

故而,使音乐更加强了田园风韵。随着音乐的发展,整个乐队的步伐变得坚定,但很快又沉浸到开始的温柔情绪中。

副部主题,起初由单簧管在升c小调上孤独地吟咏歌唱,这个主题旋律优美、抒情、悠长,弦乐组在下面轻柔地伴奏着。它那朴实无华的曲调和整个气氛,给人有一种宁静的感觉,但也隐含着忧愁和痛苦。然后又在等音大调(降D大调)上重复,像女中音那么甜美,却又掩不住那内心的忧伤,渗透着谈谈的愁思:

1=E 3/8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4)

这里通过一个“等音转调”的手法,将小调和声转为大调,即升C大调与降D大调相同的主音“等音”,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升c小调向降D大调的“远关系”转调,这种手法在古典乐派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正是这种突变的调性色彩与乐器音色,显示了舒伯特在这个乐章里所需要的飘忽、幻觉、万千思绪的境界。乐曲旋律由双簧管接手后,其风格便由尖锐强烈转为舒缓而抚慰人心。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5)

奇妙的移调进行,使音乐的色彩富于变化,听上去虽没有第一乐章的忧伤气氛,但弦乐的断奏依然是贯穿副部主题的不稳定因素。它们的结尾并加入了由木管乐器吹奏着一再反复的牧歌风的乐汇: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6)

它渐弱的效果,仿佛将人们引向了宁静的田野或幽静的深谷,这音调又都在弦乐器不间断的切分节奏的织体陪衬下悠然地飘荡着,使音乐优美的抒情性更富于冥想和幻觉的意境。后来力度逐渐地加强,而且出现了强奏的和弦及快速分解和弦,表现了作曲家一种越来越不安的心情。

根据乐器逻辑顺序,作曲家在这里省略了展开部,直接返回主部主题。这个乐章虽然没有展开部,但两个主题在自身的呈示中已包含了发展,因此并不缺乏乐思的展开与发展。

简短的过渡之后,音乐进入了再现部,这部分重复了两个美妙的主题,而它的调性变化极为别致。主部主题前面用原调,尾句转为A 大调;副部主题先以a 小调再以A 大调变化重复,从而达到调性的统一,情趣横生。

音乐进行到尾声,主部主题的片段似乎为我们奏起了不情愿的爱情告别曲,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拨奏依然如昔,小提琴组则“孤独”地奏出高扬的旋律。接着出现了新的和弦,弦乐用极弱的力度奏出长音,也许用耳语才可以恰当地形容,似乎要进行到降A大调的时候,却返回了E大调,使人感到新奇。最后,音乐渐渐消逝在无声无息中,给听众留下无限满足又留下无尽的怅惘。在逐渐矇眬入睡似的安静、恬美的浪漫气氛中收束这个乐章和整首曲子,如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求得了心理上的安宁和平衡。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7)

这个乐章就好像是一位生活中充满了荆棘的诗人,虽然在抗争中曾看到过光明,但是他在抗争后似乎看到了另一条路,选择过平静的生活。该乐章的音乐如行云流水,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恬静与质朴,俨然是这田园生活,虽没有荣华富贵,但是自由、轻松与快乐的。

乐曲通过美妙的移调手法而带来色彩的变化,加上音区的转换,音色的更迭,主题的交替,音乐以各种不同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倾吐着作曲家的内心感受:有深深的叹息,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阵阵春风,缕缕暖意,更有不尽的憧憬和无边的冥想。既描绘着此时此刻受苦受难的作曲家承受的时代压力和生活煎熬,又呼唤着未来光明的希冀与追求。

四、乐曲综述

1.思想内涵

从《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这个具体的作品来看,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舒伯特的创作追求感情和幻想,他继承古典交响曲的传统形式,但他更着力于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力图用自己纯真的音乐艺术,建造一个幻想的王国,以热爱生命与大自然,钟情于艺术和爱情的理想世界,取代那令他感到孤独、寂寞、痛苦、压抑的人生;力图用世间许多的美好事物,构筑一个理想的王国,以期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幸福和安慰。舒伯特像其他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地讴歌“幻想”,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哦,幻想力!你是人类最高的珍品、取之不尽的源泉……”“痛苦敏锐理智,强化情绪……我的作品是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痛苦才有的……”这些自我评价的语句中透露出了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即以亲切优美、柔和而悲伤的抒情性(歌唱性)来倾吐他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他常庆幸自己在“尽可能地用我的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他的交响曲虽然不具备贝多芬式的气魄和广阔天地,但他并不乏自己独有的戏剧性,音乐中那突然爆发的热情,以及它瞬息间的变换与消失,既有激奋,又有幽怨。舒伯特的音乐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亲切、温暖而又深沉的情感。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8)

2 .审美意义

悲剧性是《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的主要感情基调,以两个乐章不同音乐情绪的对比,表现了舒伯特对现实中不尽人意的痛苦挣扎的生活感受。本人认为,这并非如此,虽然这部作品在整体上基调低沉,但作曲家却是一个乐天派,即使他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音乐创作。他的生活极其艰难痛苦,这是事实。然而,他并没有钻进这种痛苦的死胡同里,而是把生活的苦难经历,渗透到他的音乐中,正如舒伯特自己所言:“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音乐将为世界带来欢乐 。”这话一点也不假,舒伯特的音乐源自其切身的痛苦,这些痛苦的结果至少能给世界带来些欢乐。《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的两个乐章正好反映了悲叹痛苦和希冀光明的两个侧面,展现了舒伯特“想歌唱痛苦的时候,痛苦又转变为爱”的内心情感。这部交响曲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式,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不但在欧洲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欧洲乃至世界的音乐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舒伯特在这部交响曲中生动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典型形象,开辟了一个新阶段,揭开了浪漫派交响音乐创作的新篇章。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29)

3.艺术价值

这部《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以两种情绪进行对比,深刻地表现出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痛苦体验:在黑暗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只好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一时的安慰和平衡,这是一部浪漫派交响乐的典范作品,也是一部呕心沥血的厚重之作。美国著名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教授在《19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中曾高度赞誉:“如果放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后面,是毫不逊色的。”这部交响曲是继“米罗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雕像之后西方艺术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两个乐章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内容正好是两个对立面,也就是痛苦与重生、挣扎与解脱的对立,集中地体现了舒伯特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寻找慰藉心灵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舒伯特的音乐赋予了他的情感,他用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来美化现实。这部交响曲以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使作品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及深刻的社会内容。

舒伯特最好听的几首交响曲(舒伯特创作未完成)(30)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欢乐的渴望,感情真挚,意境深邃。作者在表现内心矛盾,人生苦难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活中欢乐美好事物的渴望,渴望从这种苦难生活中寻求一种解脱,这也给这部交响曲添加了一种乐观的力量。《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可谓“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忧郁的沉思、诗意的气氛、丰富而优美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意境充溢着整部交响曲,令人难以忘怀。这也让这部《“未完成”交响曲》同那尊著名的雕塑“米罗的维纳斯”一起,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残缺美”的代表。

这部交响曲非常简洁,但就这仅有的两个乐章,也丝毫不逊色。素材新颖,内容丰富,情感饱满,主题深刻。两个乐章不同的音乐,旋律鲜明,各具特色,但在它们各自的特色中,又有其发展的脉络,那种一丝一缕的、朦朦胧胧的关系,使得两个乐章交相辉映。以它独特的两个乐章的结构、雄伟的气势、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完整生动的形象,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