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海雪原杨子荣和座山雕最后对话(杨子荣确有其人)

林海雪原杨子荣和座山雕最后对话(杨子荣确有其人)刘波主动为丈夫分忧,担任曲波的专职誊写员。每誊写完一章,她就随手揪一段正给孩子织毛衣的毛线把文稿装订起来,所以装订文稿的线都是五颜六色的。当她抄不及时,就对丈夫开玩笑说:“你这样倾盆大雨,一定写得太粗糙。”当丈夫写得细一点慢一点时,她又会说:“你像春蚕吐丝一样,吐个没完,一丝到头,不截不断,这样眉目能清楚吗?”从此,曲波就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地写作。当时,因为曲波不懂文艺理论,又是第一次从事文学创作,所以写起来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速度之快,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习惯于构思好了一章,便一气呵成,每天多则可写12000字,少则也能写8000字。有一天,他利用参加一个无关紧要的会议之机,竟在巴掌大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出了一章。曲波,1923年2月出生在山东龙口市枣林庄的一个贫农家庭。他8岁上学,因家境贫寒,5年半后就失学回家务农。自幼酷爱文学和戏曲的他,从11岁起就开始读长篇小

林海雪原杨子荣和座山雕最后对话(杨子荣确有其人)(1)

林海雪原杨子荣和座山雕最后对话(杨子荣确有其人)(2)

文/熊坤静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我国当代作家曲波以其解放前在东北的剿匪战斗经历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它生动地塑造了杨子荣等革命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东北剿匪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该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妙趣横生的故事、惊险曲折的情节和富有传奇性的色彩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一版再版、享誉中外的畅销书,迄今已在国内印发近400万册。

那么,这部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传奇、激励着新中国几代人成长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剿匪在林海雪原

曲波,1923年2月出生在山东龙口市枣林庄的一个贫农家庭。他8岁上学,因家境贫寒,5年半后就失学回家务农。自幼酷爱文学和戏曲的他,从11岁起就开始读长篇小说,在随父农耕、樵采之余,先后将《说岳全传》、《水浒》、《三国演义》等读了多遍。同时,他经常赶庙会,观看了《打渔杀家》、《狮子楼》、《八大锤》、《群英会》、《铡美案》等戏剧,达到了不仅可以背诵全部戏词,而且还能够学唱几段的地步。

◆曲波

1955年农历腊月三十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曲波走在齐齐哈尔的大街上,观看着人们欢庆春节的热闹祥和的景象。在披雪回家的路上,他灵感勃发,竟随口哼出一首诗来:“白雪仙子兮太虚散花,刷新江山兮洁尽天涯,我愿化作兮飞云一朵,为汝舞蹈兮牵气布霞,灭蚜保苗兮驱魃润土,五谷丰登兮荣我中华。”回到家时,妻子和孩子们已经安睡,而他的情思仍在驰骋,还很活跃。他由今天的瑞雪纷飞,很自然地联想起近10年前他送别杨子荣的那一幕,以及他与杨子荣亲密无间、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激情难抑之下,他决定就从林海雪原剿匪斗争着手,把这些难忘的战斗岁月写成一部书,以缅怀英烈,教育后人。于是,他拿出一叠白纸,挥笔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成为曲波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荡匪记》中的献词,也是全书创作的开始。

从此,曲波就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地写作。当时,因为曲波不懂文艺理论,又是第一次从事文学创作,所以写起来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速度之快,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习惯于构思好了一章,便一气呵成,每天多则可写12000字,少则也能写8000字。有一天,他利用参加一个无关紧要的会议之机,竟在巴掌大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出了一章。

刘波主动为丈夫分忧,担任曲波的专职誊写员。每誊写完一章,她就随手揪一段正给孩子织毛衣的毛线把文稿装订起来,所以装订文稿的线都是五颜六色的。当她抄不及时,就对丈夫开玩笑说:“你这样倾盆大雨,一定写得太粗糙。”当丈夫写得细一点慢一点时,她又会说:“你像春蚕吐丝一样,吐个没完,一丝到头,不截不断,这样眉目能清楚吗?”

然而,当小说初稿完成了前三章大约15万字时,曲波痛感自己的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遂一气之下将原稿烧了。过后,他又认真构思,从头写起。当写到杨子荣壮烈牺牲那一章的时候,他流泪了。那天深夜,他第一次把睡梦中的妻子叫醒,泪流满面地说,他写到杨子荣殉难时再也写不下去了。经过反复斟酌,最后曲波舍弃了这段真实的经历,他改让杨子荣“活”了下来,又和“少剑波”一起投入到了新的革命斗争中去。

曲波在齐齐哈尔写出了一半,便调到北京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工作。他又继续创作,于1956年8月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荡匪记》。

积压稿中出佳作

小说稿写成后,曲波夫妻俩也不知道该往哪儿投,以致闹了个大笑话。恰好,他家对面就是外文出版社,大牌子旁边,又有诸如《人民画报》、《北京周报》等许多小牌子,其中有一个小牌子上写着《中国文学》。于是,他们为了保密起见,就买了块布把书稿包起来,然后就近送到外文出版社。当他们说明来意后,接待者问道:“是什么语种文学?”曲波回答:“中文。”接待者微笑着说:“我们只出外文,不出中文。”曲波说:“你们门口有个小牌子,写着《中国文学》么!”接待者耐心地解释说:“《中国文学》是把中国的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出版,发行国外的。”曲波问道:“那么我这类稿子该往哪儿投呢?”接待者说:“应投作家出版社。”曲波立即打断对方的话,说:“同志,我不是作家,我是个普通人。”接待者向他解释了作家出版社不光出作家的作品,只要稿子能用,谁写的都出。并详细说明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一个机关,两块牌子,又热情地告知了具体地址。

曲波夫妇坐公共汽车又来到作家出版社。接待人员接收稿子时要进行登记,就问曲波的机关地址和电话号码。他说:“不用问机关,稿子如果不成,请打电话给我家,我来取回,千万别退回机关。”接着,他还要求人家一个月看完,成与不成,都给个话。

当时,国内的出版社不多,作家出版社每年收到的长篇小说稿件堆积如山,因编辑人手少,总是难以及时审阅每一部来稿。有一天,年轻的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厚厚一大摞小说稿,打算在编完手头书稿之后,再来处理这份已积压了好久的稿件。这天,当他打开稿件时,“林海雪原荡匪记”的书名首先映入眼帘,只见那些稿纸大小不一,每一叠稿纸均用各种不同的毛线条拴着。对于这种“其貌不扬”的稿件,他起初并不太感兴趣。然而,当他漫不经心地一页页翻下去之后,就完全沉醉在小说描写的故事中了。书中奶头山和威虎山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杨子荣和少剑波的英雄事迹激荡着他的心。读完原稿,龙世辉为发现了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新作而兴奋不已,他立马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楼适夷作了汇报,说这部小说题材很好,基础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楼适夷当即指定他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的责任编辑。

林海雪原杨子荣和座山雕最后对话(杨子荣确有其人)(3)

◆195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林海雪原》。

就在曲波把小说稿送到作家出版社的第20天上,他接到了龙世辉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只是简单地说请作者到出版社去一趟。曲波估计,十有八九是吹了,人家来电话是要他去把稿子拿回来。他匆匆赶到出版社还没坐下,就伸手向龙世辉要稿子。龙世辉见他是来拿退稿的,就笑了笑说:“稿子我们看过了,很喜欢,决定采用。”并问他,“您自己觉得还有什么要修改的没有?”曲波表示,看出版社有什么意见,如果有,他就加工修改,如果没有,他就不改了,直接进入编辑工作程序。

接下来,龙世辉详细地谈了他对小说稿的意见,他认为,小说在语言、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文学性不强,严格地讲只是一堆素材。但这个原稿题材很好,作者的生活底子厚实,有改写的基础。特别是小说中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故事应当增加篇幅,独立成章。龙世辉还就如何写好文章结构和怎样剪裁取舍、使用素材等问题,耐心地向曲波进行了讲解。

回到家里,曲波根据龙世辉的意见,经过一番新的艺术构思后,对《林海雪原荡匪记》初稿作了精心的修改,并把少剑波和白茹(绰号“小白鸽”)的爱情故事扩写了两章。然后,曲波将修改稿送回作家出版社。龙世辉看了看,觉得虽然比初稿好,但仍不太满意。这时作者自谦地表示他能力很有限,因此诚恳地请求出版社帮助加工、润色。龙世辉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落实于作者的笔端,这对文化程度不高又初学写作的曲波来说,无疑是“难于上青天”。出于对文学事业的热忱和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他毅然接受了作者的请托。此后,他废寝忘食,全副身心投入修改,有的章节几乎重新改写了一遍,历时3个多月,小说最终定稿,并改名为《林海雪原》。

面世后反响巨大

经龙世辉推荐,《人民文学》1957年2月号以《奇袭虎狼窝》为题,从《林海雪原》中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副主编秦兆阳还亲自写了按语。由此引发了读者的关注与兴趣。

同年9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书名是曲波的妻子亲自题写的。该小说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作者也一举成名。广大读者为小说中所描写的惊险曲折的传奇性的英雄故事所倾倒。据粗略统计,仅至1964年1月,该小说的印数便超过156万册。这部小说还很快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连环画,并被翻译成英、俄、日、挪威、蒙古、越南、朝鲜、阿拉伯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尤其是被改编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主人公杨子荣的英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广为传颂。

林海雪原杨子荣和座山雕最后对话(杨子荣确有其人)(4)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林海雪原》宣传海报。

曲波成名后,被调回部队,授予上校军衔。他在部队工作了5年后又转业到国家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总局任副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指责《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雪夜萌情心”等章节有小资产阶级情调,作家因此而遭批挨斗,身心俱损。甚至连累龙世辉也挨批评受处分。1969年6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休息室亲切地接见了曲波,勉励他说:“你只读过六年小学,家里又穷,参军后坚持自学,业余时间搞创作。你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党培养的结果。你要清醒地认识到,《林海雪原》只是你的起点,不是终点;《林海雪原》只是你创作水平的基点,不是高点。你要多学习,多创作,写得更好!”周总理的这番话,使身处逆境的曲波备受鼓舞。此后,他奋发努力,坚持不懈,相继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山呼海啸》、《戎萼碑》和《桥隆飙》以及一批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同时还写下了20余万字的自传。

近半个世纪以来,热爱《林海雪原》的广大读者,总是围绕着这部小说中的少剑波、白茹两个人物形象,对其生活原型作出种种猜测。带着这一问题,有位记者于2004年冬采访了81岁高龄的刘波。此前,她丈夫曲波已于2002年6月病逝。

刘波老人陷入深情的回忆,尔后坦率地说道:“少剑波的故事有80%是我丈夫的真事。我不是白茹,但我丈夫说过,‘小白鸽是参照我老伴塑造的。她活泼伶俐、聪明能干,14岁参加抗战,15岁就成了护士长,我就是以她的性格特征创作了白茹。’”

为了说明白茹的生活原型就是刘波本人,老人娓娓道出这样一件陈年往事。有一次,曲波到北京某医院看病时,恰遇贺龙元帅,便连忙让座。贺龙关切地问他是啥毛病、在哪儿工作?当得知他在一机部工作时,贺龙好奇地问道:“你们一机部有一个人写了一本小说叫《林海雪原》,你认识吗?”曲波谦虚地承认是自己写的,贺龙十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把他介绍给周围的医生和护士。然后又问道:“你妻子白茹呢,她怎么没有陪你来?”曲波忙回答说:“我妻子叫刘波,不叫白茹。”贺龙听后一愣,马上笑着说:“不行,改过来,叫白茹,就叫白茹。”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dangshibocai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