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的人生经历(人生要懂得和自己和解)
苏轼定风波的人生经历(人生要懂得和自己和解)壹《定风波》,看了你就会悟到:人生多有风雨,贵在泰然处之。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励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系词人与友人畅饮出游遇雨后抒怀之作。以生活中小事抒写心中思想,曲笔写胸臆。途中虽遇风雨,却仍潇洒前行,既是日常生活的态度,展示了人生遭遇风雨逆境后泰然处之的良好心态,表现了不畏艰难曲折,坚守心中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和旷达超脱胸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励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系词人与友人畅饮出游遇雨后抒怀之作。
以生活中小事抒写心中思想,曲笔写胸臆。
途中虽遇风雨,却仍潇洒前行,既是日常生活的态度,展示了人生遭遇风雨逆境后泰然处之的良好心态,表现了不畏艰难曲折,坚守心中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和旷达超脱胸怀。
《定风波》,看了你就会悟到:人生多有风雨,贵在泰然处之。
壹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面对巨大的生活与政治上的落差,苏轼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文学作品。
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描写自己坦然的佳句。
但不过三年,宋神宗驾崩,太后掌政,苏轼等众多旧党官员得以北归。
并在汴京与流放岭南的好友王定国的小妾柔奴的交谈中写下了前文提到的《定风波》“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好景不长,伴随着昔日好友而如今却变成政敌的章惇的迫害和太后的驾崩,苏轼被迫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趟被流放的旅途。
第一站惠州,要知道在宋朝时中原地区的人们还都普遍认为岭南是充满瘴疠之气而不能生活的地方。
但苏轼在岭南却生活的怡然自得,他自学中医调理身体,并且和百姓共同劳作,写下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但当章惇看到这首诗时,他简直要气的发疯,便又将六十岁的苏轼流放雷州。
这一次真的连苏轼自己都没底气了,他的朋友们也都估计他一定一去不复返了,其中黄庭坚在信中直接写到“时宰欲杀之”。
苏轼的心里充满忐忑,他向朋友们还有他最亲密的弟弟道别,只带着自己的小儿子渡海。
渡海后三年,他在海南开设学堂传播儒家文化,教授当地人耕种并自学中医为当地人看病。
写下了: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这真是具有何等的乐观主义精神啊。终于,因为宋哲宗驾崩而导致的政局变化,已经64岁的苏轼被获许北归,而他也由此开始了人生最后的旅途。
而此时风水轮流转,政敌章惇却要被流放雷州,苏轼面对这位昔日的好友,却又是后来时时刻刻想置他于死地的政敌,苏轼毫不挂怀他对自己的迫害而是给他去了一封信安慰他,告诉他岭南并非瘴疠之气无法生存,并传授了他一些自己在岭南生活的经验和中医的药方。
后世南宋诗人刘克农评价到:
“君子无纤毫之过,而小人忿忮,必致之死;小人负邱山之罪,而君子爱怜,犹欲其生。”
北归走到金山寺时,苏轼面对一副自己多年前的画像写下了这首: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一生中留下的最后对自己的评价,至于这是自嘲还是自我肯定或者二者兼有我想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无论怎样,历经半年的时间,经历了酷暑秋凉,苏轼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苏轼最终在常州溘然长逝。
贰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主张变法,却反对王安石过于激进,等到司马光上台,他又批评其过于保守,如此不合时宜,让苏轼夹在两党中间举步维艰。
既然儒家的入世之路走不通,那么道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也许是一条救赎之路。
被贬黄州的苏轼终于泯灭了致君尧舜的理想,从此淡泊名利,心如止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无为无不为,儒家让人建功立业,道家让人淡泊名利,儒家是加法,道家是减法。
苏轼既不加也不减,将两者合二为一,苏轼请求外放杭州,出任太守,这样既保初心不改,又可脱离樊笼,可谓两全其美。
儒家之路走不通,则寻道家,道若不通,则问佛。
苏轼始终以出世之心想着入世,根源就在这里。
儒家让苏轼见自己,道家让苏轼见天地,释家让苏轼见众生。
爱恨贪嗔,皆为牢笼,功名利禄,皆是浮云。
以清净之心观世界,以简单之心看浮华,以欢喜之心过生活,以柔软之心除挂碍,唯有如此,才能不被世俗所累,唯有如此,苏轼才能活得真实率性。
不以贫富论贵贱,不以名利论高低,“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庶民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在苏轼眼里,众生皆平等,众生皆是佛,人生的至高境界,不是物质,不是精神,而是高贵的灵魂!
叁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我们启发意义更大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的苏东坡,他的生活态度,他的人生态度,更加了不起。
几乎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间,都会有顺境也有逆境。
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许就是他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后人在讲到苏东坡面对逆境时,都强调一点豁达,无论受到什么打击,他都想得开,这点当然不错,但是比豁达更重要的是坚韧不拔。
没有坚韧不拔作为基础是旷达不起来的。苏东坡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对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品行都充满信心,他坚信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要坚持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比较积极乐观地对待种种苦难和打击。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生平遭遇的第一次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一次打击,他被以诽谤朝廷的罪名逮捕起来,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过得非常难,天天被逼供,苏东坡在御史台招供的话全部保存下来了,总共2万多字。
透过文字我们都能看到他是怎么被逼供的,日夜不让他休息。苏东坡在御史台监狱里被折磨了130多天,但在狱中,他仍然坦坦荡荡,行为磊落。
苏东坡出狱以后先到黄州,后来到惠州,最后到儋州,受到这么多的打击,但他在委屈和打击面前,不悲观,不放弃,坚韧而旷达。
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能读到他的心情轨迹。比如说《后赤壁赋》,他写于寒冬腊月,他跟几个朋友到赤壁,几个朋友都留在船上,他一个人爬到赤壁山上,那么寒冷的夜晚,他一个人爬到赤壁山上去干什么?
《后赤壁赋》里写得很清楚,“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因为他的心情不好,他有一种孤独感,很多朋友怕被牵连都不跟他来往了,朝廷里的人还在继续迫害他,还在搜集他的罪证,他感到委屈、感到郁闷。
但是苏东坡是怎么表现的呢?他没有从赤壁山上一跃而下,而是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还写了一篇《后赤壁赋》。
所以他在逆境中,用坚韧和旷达的态度来对付一切,以不变应万变,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他就无往而不胜。
苏东坡在逆境中就是以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走过的,当时的人都把海南岛看作鬼门关,十去九不回,流放到那里的人没有活着回来的,但是苏东坡回来了。
古人有记载,说苏东坡在归途中虽然面色如土,头发都脱掉了,但是精神上依然健康,依然谈笑风生。
尽管我们是芸芸众生,也会过得更加精彩,走得更加坚定,也许这正是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苏轼的这种心胸开阔,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今天的我们是生动的一课。
我们生活中的苦已经够多了,学着给苦中加一点甜吧,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苦中一点甜。
愿每个身处低谷的人都能早日走出困境,走在更光明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