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冼夫人在北海南康镇发生的故事(巾帼名震粤桂冼庙享祀千年)

冼夫人在北海南康镇发生的故事(巾帼名震粤桂冼庙享祀千年)在清湾镇清湾历史文化园旁,一座庙宇背靠山坡庄严矗立,红砖黄瓦格外显眼。在庙前拾级而上,“冼太庙”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广西北流市的“南大门”清湾镇东接高州,南邻化州,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北流著名的“书香之乡”。千百年来,围绕这位“岭南圣母”,一种影响广泛的民间信仰逐渐形成,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地生根发芽。这种现象在与广东相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尤其明显。如今,在广西北流、北海、南宁等地,仍可找到丰富多样的冼夫人文化印记,遍布各地的冼太庙中香火不断。●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书香之乡”冼太庙香火炽盛

冼夫人在北海南康镇发生的故事(巾帼名震粤桂冼庙享祀千年)(1)

北流市清湾冼太庙。

冼夫人在北海南康镇发生的故事(巾帼名震粤桂冼庙享祀千年)(2)

被称为“铜鼓王”的云雷纹大铜鼓。

说起广西的传奇女性,很多人对刘三姐的故事耳熟能详。实际上,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也曾在广西大地上留下深刻的足迹,至今拥有众多“粉丝”。

在统领两广地区期间,冼夫人大力引进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生产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俚汉族群的融合。

千百年来,围绕这位“岭南圣母”,一种影响广泛的民间信仰逐渐形成,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地生根发芽。这种现象在与广东相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尤其明显。如今,在广西北流、北海、南宁等地,仍可找到丰富多样的冼夫人文化印记,遍布各地的冼太庙中香火不断。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书香之乡”冼太庙香火炽盛

广西北流市的“南大门”清湾镇东接高州,南邻化州,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北流著名的“书香之乡”。

在清湾镇清湾历史文化园旁,一座庙宇背靠山坡庄严矗立,红砖黄瓦格外显眼。在庙前拾级而上,“冼太庙”三个大字映入眼帘。

冼夫人文化学者郭安胤介绍,这不是清湾的第一座冼太庙。郭安胤曾多次骑着摩托车,在广东、广西两地之间往返,寻访两地大大小小的冼夫人庙宇,熟悉两广冼太庙的分布情况。

清湾镇清湾村的一位村民回忆:“从前清湾圩还有一座更古老的冼太庙,小的时候我常跟随家人前往祭拜。”然而,随着乡镇发展,旧的冼太庙已被拆除。

新的清湾冼太庙建于2006年,正殿中冼夫人塑像端坐,墙上对联“盖世英雄立马横刀统百越,岭南圣母赤胆丹心卫三朝”凝练概括了她一生的功绩。

清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修建冼太庙得到了清湾居民的大力支持,更有不少外地热心人士主动捐款,庙从奠基到建成仅用了9个月时间。

2013年,当地在原有冼太庙的基础上,又建成一座七层高的文昌塔,每层各供奉一尊神像。这些不同的神像,反映了当地信众朴实的信仰与愿望——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记者在清湾冼太庙中看到,前来祭拜冼夫人的民众络绎不绝,不少人是带着孩子前来,祈求学业有成。庙内墙上也悬挂着多幅锦旗,写着“佑我高考承恩”等字样。

冼太庙工作人员介绍,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前来冼太庙祭拜的人会比平时更多。在重大考试比如中考、高考前后,也会形成人流高峰期。而最热闹的,当属每年正月十七圩里举办年例的时候。

与冼夫人文化的发源地茂名相似,在北流上里清湾、六靖、平政、白马等地,仍保留有在正月期间举办年例的习俗,并流传着“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意即年例比新年的意义还要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传承着年例习俗的乡镇均建有冼太庙。仅在六靖镇内,便有一新一旧两座冼太庙。而在位于广西南端的北海市南康古镇,还有一座明代重修、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冼太庙。

年例习俗凸显冼太元素

不少冼夫人文化学者认为,年例习俗与纪念冼夫人密不可分。他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冼夫人戎马一生,维护了所管辖地区的安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对冼夫人心怀感激,于是在冼夫人巡察各地之时,纷纷端出酒食献上;直至冼夫人逝世之后,人们依然虔诚供奉。这种习惯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年例。

此外,近年来的考证发现,年例习俗的分布与唐宋时期俚人的居住范围是基本吻合的,而“冼夫人属于俚族”“世为南越首领”的说法已成为主流观点。

也有专家提出另一种说法。他们指出,一些举办年例的神庙内并不供奉冼夫人。因此,年例的由来与冼夫人是否有直接关系,仍有待商榷。

不可否认的是,在粤西、广西部分地区的年例盛典中,冼夫人信仰的元素日益突出;在一些本意并非祭祀冼夫人的年例活动中,冼夫人甚至已成为“主角”,出现在民间祭祀、游神仪式中。

近年来,北流一些信众也提出倡议,在每年正月年例期间,六靖、石窝、清湾等镇联合开展冼夫人文化旅游节,举办冼夫人巡游、飘色、彩车游街等特色民俗表演,进一步提升冼夫人知名度与影响力。

至于为何仅在六靖就有两座冼太庙,广西北流市冼太庙理事会副会长郭文广解释,很大程度是城镇人口扩张的结果。近年来,前来冼太庙中祈福的信众逐渐增多,原来的冼太庙规模过小,当地便在附近新建了一座更大的冼太庙。

旧庙名为六靖原始冼太庙,坐落于南华街凤凰山上,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通往这座庙的山门已逐渐隐匿于闹市中,被周边的食肆摊位所遮挡。如果不是仔细留意,很容易错过入口。旧庙建筑也有些颓败之势,记者走访时庙中仅有几位老人看守,但从其雕花、壁画装饰仍可看出旧庙落成时的辉煌光景。

新建成的六靖冼太庙位于不远处的元信脚,占地达10余亩,人流量也远超旧庙。可喜的是,村里的一些青壮年也会参与冼太庙的维护工作。

六靖镇文体协会秘书长李文真说,尽管六靖已有两座冼太庙,许多广西信众仍坚持每年前往广东茂名的冼太庙祭拜冼夫人。一位正在庙中祭拜的女士也认可这种说法:“因为冼夫人的出生地和陵墓都在广东茂名,所以一些虔诚的信众会在每年冼夫人诞辰之际,到冼夫人信仰的发源地去寻源。”

往返两地间的寻源、祭拜,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而冼夫人信仰、相关习俗及“好心”精神,也伴随这个过程得到传承。

“好心”精神的一大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体现在冼夫人团结俚汉、收复海南的英雄壮举中。时代变迁,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新的诠释。

广西这片冼夫人信仰盛行的土地,哺育、培养了一代代爱国人士。最典型的例子有曾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的李明瑞。李明瑞是北流清湾镇人,曾参与组织领导百色起义与龙州起义。在平旦村,李明瑞故居已成为一个爱国教育景点。

“铜鼓王”见证巾帼威望

除了广布各地的多座冼太庙及年例习俗,铜鼓也是历史上冼夫人在广西地区享有崇高威望的一种见证。

“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铜鼓最初是古时人们用青铜打造的器皿、打击乐器,后来逐渐成为古俚人财富、权力的象征。广西境内各地曾出土过大量的铜鼓。在南宁市广西铜鼓博物馆内,收藏着一面被誉为“铜鼓王”的铜鼓,是目前中国考古界发现的最大铜鼓。

“铜鼓王”是一面铸造于西汉时期的云雷纹大铜鼓,直径1.65米,重约300公斤。相传在清代,北流石科窝乡有位农民上山砍柴时,无意间发现了这面巨大的铜鼓。

村民们认为这是神器,本来打算搬至六靖圩冼太庙供奉,不料抬到六靖镇水冲庵时,绳索突然断开,于是铜鼓便被留在了那里。李文真介绍,后来水冲庵一度成为当地村委会的办公室,而这面铜鼓也被当作一张圆桌使用。

村民在发现铜鼓时,第一反应是搬到圩里的冼太庙,由此可见冼夫人在当地民间的威望之高,也可看出冼夫人与广西铜鼓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经专家考证,“铜鼓王”来自于北流铜石岭。“隋唐之交,铜石岭铸造的铜鼓为历代之最。”而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

郭安胤介绍,作为俚人首领的冼夫人,曾在铜石岭屯军,期间铸造了不少铜器,其中就有大量铜鼓。玉林市申遗办专家黄继军指出,在两广乃至海南各地的不少冼太庙中,音乐的主奏乐器就是铜鼓,保留了冼夫人当年的击鼓特色。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20世纪60—80年代初,在粤西地区就有36面铜鼓出土,此后数十年间茂名等地又出土了多面铸造于冼夫人时期的铜鼓。巧合的是,铜鼓的出土地又与冼太庙的分布地区大致吻合。这意味着,冼夫人统治时期的安定繁荣以及冼太庙的兴建,间接推动了对铜鼓的需求以及铜鼓铸造技艺的发展。

■链接

冼夫人文化有待挖掘

粤桂两地可合作推广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广西分布着较多的冼太庙等冼夫人文化印记,仍有较大的挖掘与开发空间。粤桂两地在共同挖掘冼夫人文化、弘扬“好心”精神上大有可为。

冼夫人文化学者崔伟栋提出,可在广西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调查,摸清当地的冼夫人文化资源。他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冼夫人‘好心’精神的作用会进一步凸显出来,在今天弘扬这种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东在打造冼夫人文化中可以发挥引领带头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永卫指出:“打造冼夫人文化、推广‘好心’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契合的,亦是提升文化自信的一种具体途径。”

在周永卫看来,打造冼夫人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多方打好“组合拳”。“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加强广东、广西与海外的联系,通力合作。目前学界可能在文献上下了较多功夫,而媒体则可在其中发挥优势,‘行万里路’做好实地调研工作。”

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会长郑华星建议,两广合作从文化根源上入手,首先可以策划一些重要活动,并在文献上互通,将两省的冼夫人文化研究成果汇编成书,争取更多关注。同时,通过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联动,吸引更多年轻人自发地参与进来。

“民众祭拜冼夫人不是迷信,而是对民族英雄的一种纪念与宣传。”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艺术总顾问潘荣生说,各地可以每年选择一个节点联合举行规范的冼夫人祭祀大典,创作冼夫人主题优秀影视作品,借此将冼夫人形象、事迹和精神代代传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