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这也印证了多年来,策展人吴洪亮在传播张光宇先生艺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最大问题,纵使一代又一代的大学者对于张光宇的艺术精神情有独钟,而在大众的眼中他却始终属于一位“陌生人”,而吴洪亮之所以这么说,则是有充分的依据。1929年夏,张光宇在上海家中霓虹灯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张光宇设计的“标准字”。策展初衷如回望张光宇一生的众多同道、好友、学生和粉丝,其中便包括了夏衍、叶浅予、廖冰兄、张仃、吴祖光、丁聪、韩美林、阿城、丁绍光、陈丹青、王鲁湘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即便如此,时至今日张光宇仍如同隐秘传说中的一位“世外高人”,他的传奇一生仅在有限的领域里被人竞相传颂着。

张光宇是谁?或许这是大部分人听到这一名字的真实反应。张光宇作为中国现代视觉、城市文化、大众传播的先行者,是中国漫画、中国动漫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艺术实践遍及绘画、漫画、平面设计、空间设计、舞台美术、电影美术、壁画、动漫制作、出版、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他参与创办或编辑的《世界画报》《影戏杂志》《时代漫画》《抗日画报》《装饰》等许多中国近现代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他关注民族文化,曾搜集整理七十余首民间情歌并为之作图;他出版的《近代工艺美术》是中国第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设计的书籍;他为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创造的动画形象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誉为“美猴王”之父;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国家核心形象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1)

1935-1936年,张光宇在上海留影

此次“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共展出展品500余件,包括张光宇的珍贵原作288件,时间跨度从1918年到1963年,涵盖了张光宇的整个艺术生涯。策展人吴洪亮认为,张光宇先生涉足的领域非常丰富,而且每一个皆是一个令人惊艳的燃点,通常的陈述不足以呈现他的精彩。于是展览以张光宇具体的艺术实践为线索,分为“世界·生生”“48个表情”“情感·须知”“家居·东西”“民间情歌”“泼克·讽刺”“大地·星岛”“西游漫记”“解放·建设”“神笔马良”“大闹天宫”“衣食住行”12个版块,多维度地展现张光宇一生极其丰富而多样的成就。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聊聊他与张光宇先生的情缘以及此次策展背后的故事。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2)

霓虹灯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张光宇设计的“标准字”。

策展初衷

如回望张光宇一生的众多同道、好友、学生和粉丝,其中便包括了夏衍、叶浅予、廖冰兄、张仃、吴祖光、丁聪、韩美林、阿城、丁绍光、陈丹青、王鲁湘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即便如此,时至今日张光宇仍如同隐秘传说中的一位“世外高人”,他的传奇一生仅在有限的领域里被人竞相传颂着。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3)

1929年夏,张光宇在上海家中

这也印证了多年来,策展人吴洪亮在传播张光宇先生艺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最大问题,纵使一代又一代的大学者对于张光宇的艺术精神情有独钟,而在大众的眼中他却始终属于一位“陌生人”,而吴洪亮之所以这么说,则是有充分的依据。

据他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刊《装饰》就做过《张光宇的专刊》。如今已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文化学者的王鲁湘就受到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先生的委托集聚当时一大批重要的学者和艺术家来纪念张光宇。作为当年《张光宇的专刊》的编撰者王鲁湘更是在当年的“专刊”上留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每年都会有一道考题,名词解释张光宇,但是大家好像不熟悉” 这样一段文字。

这么多年过去了,尤其是2012年那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张光宇的主题艺术展览,吴洪亮本人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也策划过“民间情歌——回眸张光宇艺术”展,但八年多过去了,发现同样的问题还摆在所有人的面前。这一次吴洪亮也是想借张光宇诞辰120周年之契机,与张光宇的文献艺术中心,张光宇的儿子张临春,嘉德艺术中心一起能通过展览为切入点,使大众能真正的或者说广泛的认识张光宇。

“12燃”概念解读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4)

策展人吴洪亮在展览现场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吴洪亮认为,想做一个以学术为切入点而更通俗的展览实际比做一个纯学术展览还要难。如何把握尺度?他一直都在不断地权衡。因此在策展的时候,他和策展团队并没有用一个美术史的简单叙事。

吴洪亮觉得,世人所知的张光宇标签太多了,包括动漫的奠基人,现代视觉的创始人,动画电影的先锋、讽刺漫画的前卫者等等。在摒弃了通过分类表现展品的同时,也思考过选用叙事性的概念呈现张光宇,却又发现他整个生命历程太过丰富和复杂,对于观众而言,更说不清楚。

此时的吴洪亮索性换了一种思路,用了一个“12燃”这样偏通俗的概念。吴洪亮认为,他们只是从张光宇众多创作中选出12个非常有意思的点来跟观众分享。这个展览可能就变得像是张光宇自己起的名字一样,因为他的名为“光宇”,而笔名又为“明宙”,索性借用了“光明宇宙”的概念。吴洪亮希望用一种闪亮形象,如同星空一般的展览策划方式来跟大家分享,12个燃点便代表12个张光宇的特殊之处。“这样相信大家就不会特别拘泥于,我们到底是不是在谈一个完整的学术性问题,而是在寻找他与我们、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5)

1918年,《世界画报》第2期

例如,在第一燃“世界·生生”中,吴洪亮从张光宇编撰的《世界画报》,与公司名“生生公司”为切入点,所呈现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那个时候的霓虹灯就相当于现在的LED屏,具有一种非常绚烂的状态。吴洪亮认为,用霓虹灯的方式进入张光宇的认知又不是简单地表现霓虹灯。其实霓虹灯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张光宇设计的“标准字”,包括一些刊头,广告用语的形象字体,进而由此走入了属于张光宇的艺术世界。

这作为整个展览的起点,吴洪亮并没有用一个长长的简历来说明他,尤其在整个展厅的入场口更是用稿纸、铅笔、毛笔、钢笔、墨水瓶来组合成一个骑士的形象,制作出一尊被吴洪亮称作“光宇骑士”的巨大3D雕塑,将张光宇一生经典的作品,以动态的万花筒形式投射到雕塑身后的LED屏。吴洪亮认为,“万花筒是一种既让人觉得绚烂,又有规律可循的东西,可以把复杂的世界用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告诉每个人,同时也隐喻了张光宇的精神世界。”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6)

“光宇骑士”巨大3D雕塑,张光宇一生经典的作品以动态的万花筒形式投射在LED屏上。

对于“12燃”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大闹天宫”,则是以一个互动多媒体的形式在展厅中呈现。不仅展厅内引用露天电影的形式,将动画片《大闹天宫》在展厅里通过投影不停循环播放,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由中央美院的老师带着学生,根据张光宇的作品重新绘制了花果山的图像,并将其做成环球屏幕的影像,增强了互动性。

观众通过扫码,便可与“大闹天宫”里任何一位动画形象,在这座充满动感的花果山前合影留念。吴洪亮认为,“这的确不是用一般的展览概念——仅仅梳理了他的作品,把它们挂起来那么简单,而是完全基于张光宇先生给予我们的一种精神力量,重新演化出一个可视或可感的现场情境。我希望这是依托着张光宇的创造能力,推动着我们继续创造,但这也是策展中很不容易的环节。”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7)

“大闹天宫”展厅现场

何为“为了前方”

展览的主题“为了前方”是张光宇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做文艺宣传举起的标语。抗战期间的张光宇,在香港办杂志、画漫画,组织漫画协会,举办现代漫画展。展览《把愤怒寄托在枪杆上》等作品,以漫画为武器开展抗日和反对汪精卫投降派的活动。虽历经“湘桂大撤退”等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仍笔耕不辍,于1945年在重庆完成长篇讽刺漫画《西游漫记》。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8)

抗日时期的张光宇,约1938年在香港

策展人吴洪亮认为,张光宇那一代人当年为“前方”所做的努力正是今日中国的基础,是那时“前方”可期望的“未来”。张光宇的创作正是中国早期现代城市文化的形象化呈现。他持之以恒地在整理传统、理解当下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表达的探索,甚至对今天与未来的中国视觉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展览中,吴洪亮特意将张光宇举着“为了前方”牌子标语的黑白照片,摆放在第一燃“世界·生生”进门处左手边的位置,实质是想在一进门便告诉大家,当民族与国家有危难的时刻,张光宇是怎么做的。“他不像一些人苦涩地去面对危难的现实,而是用一种笑的方式举着牌子告诉大家,我们要为了前方支持抗战,要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去奋斗。我希望通过展览,将这些精神一点点渗透给每一位观众,这是跟我过去策划的其他具有研究性的展览最不一样的地方。”

最具心思的“燃点”

在“12燃”中,有一组特别的“燃点”,吴洪亮与策展团队花了很多心血的作品——“神笔马良”。1954年《神笔马良》的故事在作者洪汛涛的笔下完成,并投稿给杂志《新观察》。杂志记者邀请张光宇为其配插图。因其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并于为中央美术学院收集教学素材途中,在绍兴配了12张插图,还编好了版面。1955年,《新观察》第2期发表了6张。人民美术出版社看到这些作品,决定请张光宇按他们提供的剧本画成连环画出版。张光宇答应并做了一些前期工作,画好了38张草图,后因剧本问题,出版社取消合同。张光宇觉得故事情节好,1955年还曾写信给当时主管电影的夏衍,建议将《神笔马良》拍成动画片。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9)

《神笔马良》(十二),27×36cm 1954年。马良不住地画着风,大海卷起滚滚波涛,猛烈地往木船打去。

在吴洪亮看来,张光宇笔下所创造的《神笔马良》形象跨越时代,但对于今天的动漫创作来说,吴洪亮始终不满足:“从视觉角度讲,目前所有动漫作品里,能表现出中国人独立形象的很少,而我在张光宇先生过去创作的形象中,却找到自己最爱的形象神笔马良。” 张光宇笔下的马良形象让吴洪亮觉得,就像当下一位最酷的少年,他拥有中国人特有的眼神,发饰与服饰更是独具中国特色。尤其曾在与张光宇的儿子张临春聊天时,谈及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将《神笔马良》变成动画片,最终也没有实现,更是让吴洪亮铭记于心。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10)

《神笔马良》(二),27×36cm 1954年。他到山上砍柴时,就用一杆树枝在沙地上画飞鸟。

张光宇生前画了仅12张插图与38张草稿,吴洪亮深知如果为此次展览特别制作一部动画片,从财力、人力与时间上,都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而为完成这一心愿,他最终还是请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漫领域的专家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想象中“神笔马良”的动画状态。

吴洪亮认为,在现有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内,这部小作品已算做到极致,虽然可能距离张光宇先生当年想要做成长篇动画的愿望相距甚远,但能展示出一个小片段,至少为完成这个愿望开了一个好头。吴洪亮真心希望有一天能有电影公司愿意投资,将这部动画作品制作出来。“从动漫的角度来讲,我们曾经有过非常成熟、具有中国人能量的动画形象,为什么不能在今天的世界领域得到充分的呈现?当我看到如今还是别人的思维渗透到我们视觉系统里时,可以说,今天这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不甘心’下激发完成的。”

这个时代,为什么看张光宇?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的展览,重新点燃了世人对张光宇的兴趣,那么吴洪亮相信,这应该是张光宇在100年前,就给人们留下了“被点燃”的可能性。“由于疫情让全球化受到了巨大阻碍,人类通过这样的特殊经历,从过去的一种极度自信,逐渐陷入到了空前的自我怀疑之中。如果人们今天再看张光宇的作品,或许与之前的很多感受与想法都不大一样。”在吴洪亮看来,张光宇每一次的乐观背后最隐秘的地方,还有他的忧愁和担忧。“正因每一次张光宇想用作品去讽刺或警醒世人时,会受到很多的阻碍,他才会做一个‘光宇骑士’,以笔为枪,他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民生活得更愉悦,但是这个世界好像并不会那么简单地就这样将幸福感赋予每一个人。”

在此次策展的过程中,吴洪亮曾读了1934年,张光宇与史东山、周克等人曾东渡日本考察美术及电影时期写下的一篇考察体会,并为此感动。但在这次展览中,吴洪亮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传递这份情感,最终也化作了一丝遗憾。

张光宇 展览(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揭秘)(11)

连拍照,1930年代

在吴洪亮看来,当年张光宇所见的日本比同一时期的中国更为发达,正在加速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而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民都充满着向前努力的愿望,这些见闻促使张光宇回国后奋发图强,做了那么多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当吴洪亮读完那篇文章,看到张光宇当年写下的许多愿望,再回来看他的作品,更有着与过去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吴洪亮认为,今天的中国也跟当年发展中的日本有类似的境遇。“为什么中国人现在对自己的国家与传统越来越尊重,对未来充满着空前的信心,我觉得其实某种程度很相似,只是这种愿望的历史背景不一样。今日之中国,比100年前的中国要强大得太多,但是人民向前的愿望是相似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更急切地希望与世界交流。今天张光宇再次被重视,一个展览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是因为他内置性的能量在今天被点燃了,他的精神是可以跨越和影响到今天的。”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李立军

文中所有图片由嘉德艺术中心提供

来源:新京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