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和土地爷哪个最厉害(别拿土地不当神仙)
老天爷和土地爷哪个最厉害(别拿土地不当神仙)正因为土地爷护佑的是自己小小的一亩三分地儿,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土地庙都比较小,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大的土地庙也有,但是确实不多,最常见的就是一间不到两米高的小房子,里边是土地爷的神像或牌位。《汉书》中就有说过,“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可见,最早的一社,就是一小片百姓的聚居区。而土地爷作为最基层的神仙,一直护佑着自己的所在的一乡一里,这职责、这范围历经千年而能不改,也是相当不容易了。人格化的土地神,春秋时期认为是怒触不周山的共工之子——后土,战国时认为是五行之官里的土正,汉初认为是中央土帝,汉武帝时明确为“皇天后土”两位大神,之后到了宋代,宋徽宗敕封了地母——后土皇地祇(音其),土地大神的地位这才最终固定了下来。关于后土皇地祇这位大地之母,我们专门在文章中介绍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移步去看之前的文章。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后土皇地祇作为朝廷供奉的大神,主要管理的是国家级的大事,但老百姓天天和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土地不当神仙”,这句俗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从这句话里,大家就能听出来,土地爷虽然是个神仙,但地位着实比较低。今天啊,咱们就来聊聊这位“不被当神仙”的土地爷的事儿。
说起土地爷,大家可能都会想起各种神话影视剧里土地公公的形象。在86版《西游记》里,土地也是出镜率比较高的了。但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影视剧里大部分的土地都是个子不高的小老头的样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对土地神的崇拜,那时候的土地神还是自然神,没有被人格化,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神仙。
早在西周时,土地神就已经开始被朝廷和百姓祭祀,不过当时还不叫土地神,而是被叫做“社神”。当时还有一位被朝廷共同祭祀的“稷神”,就是五谷神,他们两个合起来就是“社稷”,代表国家和百姓赖以生存土地和粮食,这也是社稷后来能代指国家的原因。
人格化的土地神,春秋时期认为是怒触不周山的共工之子——后土,战国时认为是五行之官里的土正,汉初认为是中央土帝,汉武帝时明确为“皇天后土”两位大神,之后到了宋代,宋徽宗敕封了地母——后土皇地祇(音其),土地大神的地位这才最终固定了下来。
关于后土皇地祇这位大地之母,我们专门在文章中介绍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移步去看之前的文章。
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后土皇地祇作为朝廷供奉的大神,主要管理的是国家级的大事,但老百姓天天和土地打交道,自己的家事小事也需要神仙护佑解决啊,于是这时,咱们的土地爷就出场了。
《汉书》中就有说过,“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可见,最早的一社,就是一小片百姓的聚居区。而土地爷作为最基层的神仙,一直护佑着自己的所在的一乡一里,这职责、这范围历经千年而能不改,也是相当不容易了。
正因为土地爷护佑的是自己小小的一亩三分地儿,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土地庙都比较小,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大的土地庙也有,但是确实不多,最常见的就是一间不到两米高的小房子,里边是土地爷的神像或牌位。
还有简单的,就是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就是一个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还有简单到简陋的,就是在一个自然凹进去的石洞或土洞里,直接放上一块写有土地爷神位的石头,也是一个土地庙。
土地庙的规格不高,但是香火却很盛,而且数量多到不计其数,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土地庙。土地爷心肠善良、温厚笃实又乐于助人,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庙有大有小而消极抱怨,一直兢兢业业地守护着一方百姓。
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天灾人祸、鸡鸣狗盗那点事,土地爷都要操心费力。当然,既叫“土地”,那么第一要职还得是守护一方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农为生的农民们自然是拜求土地爷护佑的主力。
比如古时浙江龙泉的菇(种香菇)民到了种菇的山上,要向当地土地庙燃香点烛,供上一刀肉等,下跪膜拜,恳请神灵保佑外乡来客平安无事、香菇丰收。而浙江缙云山区的炭农,进深山烧炭时,临睡前都要在炭铺不远处为土地设置的屋前,恭恭敬敬地烧上一炷香,请过土地后,才能回铺睡觉。
因为土地爷护佑百姓庄稼丰收、生活富足,慢慢也就有了财神的职能。后来的商人们就开始潜心供奉土地爷,尤其是在南方,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称为“做牙”。农历二月二日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牙”,尤其尾牙,商家老板为了答谢员工一年的辛苦,会请吃隆重的“尾牙”宴。
另外还有一项,就是在中国许多地区,人们认为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意思是个人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户口;人们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着酒到土地庙“报户口”,家里有人去世第一件事则要到土地庙“报丧”,因为死者的鬼魂要由土地爷送往城隍处的。
说到这里,就体现出了城隍爷和土地爷的关系来了。其实,作为社神,土地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但是后来到了民间,随着历朝历代信仰神仙的不断增加,土地爷的地位就慢慢越来越低了。
城隍的信仰在唐朝是一个高峰,唐朝时城隍爷成为了一城的护佑神,因此土地爷就不得不屈尊成为了城隍的下属。在很多故事传说中,土地爷还娶了城隍爷的闺女做老婆,这位也就是土地奶奶。既然城隍爷成了土地爷的老丈人,那么做下属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说了这么多,那土地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或者说有原型吗?
目前说的最多的,是说土地爷真人原名叫做张福德。这位张福德是西周人,据说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三十六岁时当了周朝的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
当时有一户穷人感激张德福的恩情,用四块石片围成了石屋供奉张德福,时间不久,竟然由贫转富,百姓认为是张德福的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也很广,说是张德福是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当时主人赴远异地就任,留下家中幼女独自在家。后来张德福带女千里寻父,途中遇到暴风雪,张德福脱衣护主,自己却冻死途中。
张德福临终时,天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个大字,这是上天为他这位忠仆降下了封号。后来上大夫感念张德福的忠诚,为他建庙奉祀,周武王知道了这件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因此土地爷的塑像就有了戴着宰相帽的形象,其来源就是在此。
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土地爷,则是汉代的蒋子文,这是《搜神记》里明确有文字记录的。蒋子文在汉代末年任秣陵尉一职,秣陵就是现在的南京,一次因追捕盗贼到钟山下,被盗贼所伤而致死。
后来,他的一个属下居然又见他在路上骑着白马,手执白羽,如生前一样带着侍从之人,吓得当下想逃走。蒋子文追到他说:“我现在是这里的土地神,护佑一方百姓。你去告诉这里的人们,可以为我立祠祭祀。”于是人们就立起了庙堂来祭祀他,并且改称钟山为蒋山。
历朝历代,中国民间又把各种各样的名人作为了各地的土地。例如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相传是唐代大文人韩愈。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奶奶,这个风俗又是南宋时兴起的。
而土地神崇拜的高潮,则是由明代开始的。明朝的土地庙特别多,据说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音需姨)县灵迹乡土地庙”。既然开国太祖都出生在土地庙,受过土地爷的护佑,那重点拜祭土地爷自然是必须的必了。
现在的土地爷形象,一般是一位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头戴帽,帽檐两条布须下垂抵肩;有些土地公神像边还会塑着一只老虎相伴,据说这老虎也能为民除害;还有的,便是和土地奶奶坐在一起,土地奶奶也是一副员外婆的打扮。
很多戏剧、影视剧里,土地爷除了是白须白发、拄拐的老者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个子不高,甚至有些就是侏儒一样的形象。其实,这也是源于土地爷神职低微,管辖范围小的缘故,个子小接地气,但也显得卑微,所以这才老受孙大圣和各路神仙、妖怪的欺负。从这一点来说,土地爷也够不容易的!
土地爷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和自己的媳妇一起被供奉的神仙。南方的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这也是对两位高度的概括。在闽南一带,却也有“只拜土地公,不拜土地婆”的有趣习俗。据说原因还有一个有趣的小传说:
当时,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保护百姓,问他有何抱负。土地公奏请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有钱,都能快乐过日子。土地婆当面反驳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贫有富,这样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再反驳说:“那样的话,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抬轿子呢?”
土地公无话可说,遂放弃他的抱负,因此世间才会发生贫富之别。现在人们尊称土地公为“福德正神”,备加尊敬。而土地婆自私自利,乱出馊主意,当然不受欢迎了。因此,闽南一带和台湾的许多土地庙都只供奉“土地公”单身,不供奉土地婆,尤其是乡间郊野的小土地公庙,都没有祭祀土地婆。
说完土地爷的形象,再给大家说几副土地庙的对联吧。因为土地爷的官位低,所以很多对联在表明土地爷身份的同时,也就有了很多趣味。比如最常见的:多少有点霸气、大小是个官儿——独霸一方;比如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再比如: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有意思吧?
最后,给大家献上土地爷的仙籍小档案:
神名:土地爷
别名:土地公、土地、土伯、福德正神、伯公、大伯爷、后土、社神
职能:地方保护神、土地神
配偶:土地奶奶(城隍爷女儿)
持物:拐杖、元宝
土地爷生日:农历二月初二
土地爷得道升天日:农历八月十五
神话体系:道家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