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闫妮说出生活的无奈(少年派闫妮上演母女大战)
少年派闫妮说出生活的无奈(少年派闫妮上演母女大战)别的孩子在学校第一晚没睡好,是因为想家,林妙妙没睡好,是因为她太兴奋了,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妈妈的魔掌。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王胜男的强势换来了女儿林妙妙拼命般的逃离。一直住校的她,就算偶尔回家住,也不会和妈妈和平共处超过一顿饭的时间。“你洗手了吗?怎么洗的,香皂要用两遍,泡沫在手上停留一分钟了吗?”“你看看你那二道毛,不男不女的,门帘那么厚你看得清你的前途吗?”“状元是站在上顶的,你蹲在山脚下,你给人家状元提鞋,人家还嫌你蹲得慢。”
「替孩子做所有事,表面上是爱孩子
其实是不尊重孩子,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不好好说话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近期收视大热的《少年派》热播后,引发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热潮。尤其是闫妮饰演的硬核亲妈王胜男与鬼马女儿林妙妙之间战火不断的桥段,令网友们直呼:也太过于真实了吧!
王胜男经常“金句”频出,嘴巴像机关枪一样,不停地对着女儿扫射。
“你洗手了吗?怎么洗的,香皂要用两遍,泡沫在手上停留一分钟了吗?”
“你看看你那二道毛,不男不女的,门帘那么厚你看得清你的前途吗?”
“状元是站在上顶的,你蹲在山脚下,你给人家状元提鞋,人家还嫌你蹲得慢。”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王胜男的强势换来了女儿林妙妙拼命般的逃离。一直住校的她,就算偶尔回家住,也不会和妈妈和平共处超过一顿饭的时间。
别的孩子在学校第一晚没睡好,是因为想家,林妙妙没睡好,是因为她太兴奋了,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妈妈的魔掌。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超限效应,说的是由于外界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即当做一件事超过了某个限度时,往往会适得其反。
生活中,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终于孩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很多时候,父母的说教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一旦被负面情绪所沾染,或是转化成了极强的控制欲之后,结果就会背道而驰。
因为,孩子从这些话语中接收不到父母的爱,只感受到不被认同和深深的难过。剧中王胜男和林妙妙的关系就是如此。
家庭教育需要在父母子女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刚升高中第一天,就开始高考倒计时1010天,超前开启备考模式,王胜男生怕孩子考不上,另一边钱三一母亲的陪读方式,让王胜男很是眼红,她认为孩子的成绩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最后决定卖房陪读。
因为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式,等她把一切布置妥当之后,才告诉女儿陪读的事情。林妙妙得知后极力反抗,与王胜男大吵了一架。
在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明明知道妙妙的文科更出色,而理科的成绩几乎平均30,却硬要托关系进理科实验班,最后在妙妙的据理力争下,才进了文科班。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跟孩子比起来,父母虽然拥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家庭教育需要在父母子女之间,建立一种平视的关系。
“爱”有时只是为了支配对方而找的借口,是为了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奴隶而做的伪装。但让人感到更畏惧的是,这些伪装者本人并非有意而为。也就是说,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奴隶。
这种行为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为人父母要做好自己,不要把生命中的缺憾投注到另一个人身上。
在看真人秀《幻乐之城》中,有这么一幕:伊能静的儿子想去上剪辑课,可伊能静想让他去上编剧课,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用你知道的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
是啊,父母无法预料孩子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唯一可以做的未雨绸缪,去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并帮助孩子挖掘内心之光,找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时间长大的,不只孩子还有父母《不成熟的父母》里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他的父母有问题。所以,应该随着时间不断长大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那么父母该如何和孩子共成长呢?
1、不控制,不包办,聪明父母都懂得让孩子做选择
从王胜男和林妙妙的母女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想用权威来控制住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允许孩子独立成长,做孩子人生路上的摆渡人。
我的表哥在读初三那段时间,成绩一直没有起色,姨妈和姨夫特别着急,于是对表哥管得更严了,两人放下工作,开始轮流陪读。从衣食住行到学习,甚至是洗手、睡觉到上厕所的时间,事无巨细,都照管不误,操碎了心。
有一天发现表哥跑到学校外面的网吧上网,姨夫气得摔杯子,冲动之下想对表哥动手。
表哥看到姨夫扬起手,却也丝毫不畏惧地说:“你打啊,打死我啊!”
这一切让姨夫手足无措、无可奈何。
替孩子做所有事,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其实是不尊重孩子,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爱得太多太满,回头来不仅闹僵了和孩子的关系,也苦了自己。盲目插手和干涉,不如适当的鼓励和鞭策来得更有用。
2、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没有自己生活的父母为什么更容易焦虑和失控?
如果一对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转,就很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苛求完美,期望孩子最好按照自己的臆想的轨迹发展。
正因为投入的太多,担心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因此孩子出现一点点问题都会看的很严重、很焦虑,进而开始恶性循环地开始一段不健康的家庭关系。
希望孩子自由成长,自己却总是表现出包办控制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过得幸福快乐,自己却总是用分数来衡量一切。
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难以信服的。如果把握好爱的分寸感,留一点时间空间给自己,去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学习新的技能,把生活过得丰富而有趣,不仅把目光转移到关注自我身上,也好让被“爱”包围的孩子可以透透气。
有人问:孩子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而黄磊给了我们答案:“穷养富养,都不如跟孩子好好说话,用爱养。”
养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需要学习一生的必修课。正如《少年派》编剧所说:
“我们这一生,在有了孩子以后,是重新与我们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相处。我们气的,是当年的自己;我们忍耐的,是当年的自己;我们妥协的,是当年的自己。而最终,我们成长的,是现在的自己。”
只有当家庭、当父母给予孩子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和反馈,孩子才能在其中不断汲取养分,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