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历史典故有哪些(文经武纬话昆明)
昆明历史典故有哪些(文经武纬话昆明)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武”指昆明陆军讲武堂。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从这里走出。剑胆琴心 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于抗战中诞生。
文/王钦
如果说文韬是昆明的经线,那么其代表应为无数民主先驱融合东西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如果说武略是昆明的纬度,那么其代表应为许多革命先烈推翻封建制度,求得民族解放。
云南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滇池周围生息繁衍;公元前278年滇国建立,定都于此;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时期,南明永历政权在昆明建都。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昆明宣告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成立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武”指昆明陆军讲武堂。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从这里走出。
剑胆琴心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于抗战中诞生。
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为了保卫中华教育精华免遭日寇的毁灭,国民政府决定将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府进行内迁。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内,占地面积70余亩,在校园东北角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到昆明去!到昆明去”!学术报国,投笔从戎,热血情怀,剑胆琴心。回首抗战岁月 中国的大地上 由东向西 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 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 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尽显国家民族危难时刻 中国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父亲觉得自己老了 不能去保卫祖国 国家沦陷 他不能承受如此耻辱,“七七事变”后绝食而亡。他没等父亲出殡 就悄然离开北平 往西南而去。
有一个少年 看到日军在北平沦陷后举行“庆功会” 怒不可遏 当众把一面日本膏药旗撕得粉碎 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美学教授 知道儿子此举必将引来日军报复 不得不把他送出城 南下昆明 临行前 他告诉儿子:“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 不要学文 科学对国家有用。”这个少年叫邓稼先 若干年后的“两弹元勋”。
当年云集在昆明的那一代读书人 确实践行了先贤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一下雨 教室漏得厉害 学生们只好打着伞上课。日寇飞机频频前来轰炸 师生们只能躲到乡间 即使在躲突袭的间隙 师生们仍在上课。这个“丰富精神世界” 是西南联大独有的气质。纵然国破家亡 但始终有一群人 在守护着中国的文脉 这支文脉不断 中国就不会亡。但凡知道一点中国历史的 怎不难抑热泪?这样的中国人 岂是能够被打倒的!
“文人长征 旷古未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 西南联大的那一代中国读书人 赶上了一个最糟糕的年代 但正因为有些无法选择 在民族大义之前 更能做勇敢的选择。1938年2月 长沙临时大学分3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 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到昆明 当时有3条路线: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 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 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 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 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 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 便是由湖南出发 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 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他们跨越湘、黔、滇三省 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 步行3600里 历时68天。
史载 “湘黔滇旅行团”出发之前 每人发给军装一套 绑腿、草鞋各一双 油布伞一把 限带行李8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这批读书人脚踏草鞋 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 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 为了行走方便 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 不撑了。棉衣湿透了 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 第二天再穿。资料显示,据参加过这次“旅行”的人回忆说:在路上时间长了之后 队伍越拉越长 首尾相距竟有十多公里。为了照顾那些掉了队的人 负责后勤的人一般每天下午5点以后就开始找地方宿营 饭做好后 把所有的碗集中起来 以每人盛一碗为限 先到者先吃。晚上9点以后 各队队长清点饭碗 只要碗都空了 就说明人员全部齐了。
组成联大的三校,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但都富于爱国的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师生们从北到南,由东而西,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更加激发了爱国热情;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艰苦斗争和宣传教育,进步的声音,革命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广为传播。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是抗战时期广为人知的一句征兵语。号召一经提出,大后方校园里的学子们纷纷投笔从戎,仅西南联大就有800多人从军,其中包括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教务长张奚若的侄子等。在西南联大的旧址上,至今仍有一块800学子从军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在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创造了一个奇迹。
革命熔炉 百年讲武
对于喜欢军史的人,到昆明是一定要去“讲武堂”的。纵观中国的现代史,伟大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可歌可泣的台儿庄血战和催生了无数中国将领的黄埔军校,无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星光。而在这些风云岁月的背后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地方--云南陆军讲武堂,一所坐落于春城翠湖之畔的中国最早的现代军校。
讲武堂位于昆明城中心、著名风景区翠湖西岸承华圃这块土地上,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主体建筑为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砖木结构,东、南、西、北四楼对称衔接,成一方形四合院,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约1390平方米。东、西楼各长约119米,宽10米;南、北楼各长约116米,宽7米,高均约12米;南楼中部的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规模宏大。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历经百年风云的老四合大院,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是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所设,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奉天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学校面积广阔、可容万人之众,在当时的中国非常罕见,曾有“保定的课堂、云南的操场、黄埔的战场”之说。设步、骑、炮、工四科和甲、乙、丙三个班,以“坚忍刻苦”作为校训,从这里培养出各类军事人才将近1万人。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讲武堂的师生不仅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及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人还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加入革命队伍,加快了全国解放进程。讲武堂学员多为崇尚革命的爱国青年,许多人成为日后滇军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不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都出自这里。这其中就有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立下盖世功勋的开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同志;有为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而发起“护国战争”的蔡锷将军;有促成云南和平解放并在抗战时期率领国军第六十军浴血台儿庄重创日军、打出国威的卢汉将军;还有在辽沈战役中为争取长春和平解放,积极率部起义的曾泽生军长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翠湖之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依旧保留着当初建校时的模样,见证着云岭大地的沧桑巨变,述说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朱德总司令的革命生涯,始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从讲武堂的一般学员成长为爱国名将,最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成为红军的总司令。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人民领袖之一。叶剑英元帅1917年进入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1927年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重大关头三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的大批将士浴血奋战在抗日前线,用热血和生命建立了不朽殊勋。1937年10月8日,六十军奔赴抗日前线作战,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重大战役。1948年10月,六十军在军长曾泽生带领下在长春起义,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前线,先后参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特别是在第三次战役中,第五十军第四四五团第一营、第四四六团第二营,在汉城北约四十里之佛弥地、三下里地区,对敌坦克行军纵队实行前堵、后截、拦腰攻击战法,经3小时激战,炸毁敌坦克27辆、汽车3辆,缴获坦克4辆,装甲车3辆、汽车18辆,榴弹炮2门,毙伤敌200余人,俘敌美英军227人,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在第四次战役中,五十军所辖部队在汉江南北两岸顽强阻敌50个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的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
《云南陆军讲武堂军歌》唱到:“练铁肩,担重担,壮哉中国心!正当中!”讲武堂开办距今已经百年有余,当历史已然成为过去的追忆,当英雄早已离我们远去,愿我们秉承这份壮志豪情,不断锤炼自己的本领,扛起肩上的重担,继续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懈奋斗!
翠湖春晓 腾飞昆明
介于讲武堂、云南大学和昆明起义指挥部卢公馆之间的翠湖,是早于滇池的春城名片,位于昆明市区五华山的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是镶嵌在昆明城内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于湖中建碧漪亭(俗称海心亭),水光潋滟,绿树成荫。唐继尧时在湖中筑有东西堤和南北堤,把湖一分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侧有观鱼堂,东南有水月轩。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旧有"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之联,被誉为"城中碧玉"。近年增置亭、台、回廊、曲桥等建筑,其建筑精致玲珑,亭阁均有匾对,歌咏园中的景观。
远望,翠湖水就像一面明镜,天水一色。走到湖旁,乍看,湖水犹如一潭诱人的陈酒,静静的,清盈盈的;细看,又宛如一块无瑕的翡翠,亮亮的,碧绿碧绿的。湖似一面大镜子掩映着绿树嫩枝,清风吹动阳光照来闪烁不定飘飘荡荡,非常宁静祥和。微风过后,荡起一圈圈漪涟,湖面犹如一面起皱的缎子,阳光一照,又好似满湖碎金。粉的,白的,一朵朵美丽纯洁的荷花装饰着这碧玉般的湖面。
昆明,你是一个怎样的城市?为何让人如此留恋?
有人回答:昆明不仅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也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不管你来自何方,昆明都张开双臂迎接你!昆明不仅有秀丽的湖光山水,还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你在这里即可以奋发图强,谋求发展;也可以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身处昆明,你会发现这里不光居住着全国各地的人民,还有世界不同种族得人民。当北方冬天的冰雪飘洒在天际,人们裹住在厚重的保暖服里时,在昆明居住的人们却徜徉在花海中。
近年来,昆明打造“一个枢纽”。着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把昆明建设成为国内衔接顺畅、国际互联互通、节点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四个中心”。提升“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三大城市品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夯实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
昆明之行,走在春里,走在花海,走在民族和谐家园,走在文韬武略之地,走在奋楫争先的春城。美!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