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上古华夏源流史猜想(山海经探16)
山海经上古华夏源流史猜想(山海经探16)《山海经》的“西极”由于洪荒时代的古人没有卫星和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肉眼所能见的“西极”就是日、月所降落的巍巍昆仑山了。但是由于可能还处于“司南”等仪器还没有发明的年代,古人的方位感还是有很大偏差的,加之可能历史上的大冰河时期,古人往北行进受阻,所以《北山经》的部分内容实际到北部蒙古国、甚至西伯利亚后西折到新疆、帕米尔高原一线。所以《山海经》所认识到的“西极”为青海高原的昆仑山系,而实际到达的为向北绕过高原北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山海经》记载了西、东、南、北“四极”,这是那个洪荒时代所能够理解的最边缘(边远)的范围了。《山海经》的最西部到哪里?《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16.28)。就是在最荒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日月山,是天(地)相交通的枢纽,是太阳和月亮降临后所进入的地方,已经处于最极端的西部边缘了,(当时上帝派了“噎
《山海经》止于“洪水滔天”禹定九州,也就是说《山海经》记载和描述夏朝建立之前的华夏文明发展史。
洪水滔天
夏建立进入“三代”(夏商周)为文明驶入“人主”阶段,是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虽然“夏朝”还没有完全定位,但是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定位“夏朝”仅仅是时间的概念而已,无庸怀疑)。而夏建立的“洪水滔天”之前,仍然是“神主”时代,为神人共住阶段(参见《山海探幽(6):<山海经>是本太阳纪人类文明传承的宇宙密码》),信之者谓之其事必有,不信者谓之“神话”,见仁见智各取自需。
《山海经》记载华夏文明发源的范畴有多大?原著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说明。虽然《山海经》比较年代久远、记忆模糊,很多记录都似是而非、今人难以理解,但是其也有很多难以改变的地质年代坐标相互印证,仍然使我们今天能够了解其大致范围,不至于理解到相去甚远的地步。
《山海经》记载了西、东、南、北“四极”,这是那个洪荒时代所能够理解的最边缘(边远)的范围了。
《山海经》的最西部到哪里?
《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16.28)。就是在最荒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日月山,是天(地)相交通的枢纽,是太阳和月亮降临后所进入的地方,已经处于最极端的西部边缘了,(当时上帝派了“噎”这个人在这里)掌管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次序。作为“天枢”,这个“西极”还有“十巫,从此升降”(16.16),也就是有担负天地相通使命的十位巫师,无论是升到天庭还是下到人间,所有升降的活动都是在“天枢”这里完成的。这个“西极”就是作为天帝落在人间的都城所在、也是创世女神“西王母”之所在的“昆仑之丘”。古昆仑虚的范围非常大,就是现在的“世界三屋脊”青藏高原北部青海高原的昆仑山系,由于昆仑丘有“河水出焉”(2.46)的天然地理坐标相印证,我们可以考定古昆仑丘就是昆仑山口玉珠峰一带(参见《山海探幽(9):巍巍昆仑是华夏远古文明的天地之门神秘之源》)。
由于洪荒时代的古人没有卫星和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肉眼所能见的“西极”就是日、月所降落的巍巍昆仑山了。但是由于可能还处于“司南”等仪器还没有发明的年代,古人的方位感还是有很大偏差的,加之可能历史上的大冰河时期,古人往北行进受阻,所以《北山经》的部分内容实际到北部蒙古国、甚至西伯利亚后西折到新疆、帕米尔高原一线。所以《山海经》所认识到的“西极”为青海高原的昆仑山系,而实际到达的为向北绕过高原北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
《山海经》的“西极”
《山海经》的最东部到哪里?
《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 日月所出。……处东极”(14.18)。就是鞠陵于天这座山在太阳、月亮升起的地方,是东方的极致了。
我们无法考证鞠陵于天这座山所在的地理位置了,但是这个“东极”还有另外十分明确的地理坐标,这就是“日月所出”的地方。《山海经》还有很多记载日、月所出的位置,“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14.3),古人所认识的日月出自于东海上,当然这里的“东海”是泛指东边的大海。华夏古代一直认为日、月升起于东海,或者认为升起于“扶桑”(日本岛)等等,大海就是古人所能认知的“东极”了。
把太阳、月亮的出、入之处定为东极、西极在洪荒时代是所能够探索到的最大范围了。所以有“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9.9),就是天帝命令竖亥用脚步测量大地,从最东端走到最西端,是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步丈只能在陆地进行啦。
《山海经》的“东极”
《山海经》的最南部到哪里?
《大荒南经》记载:“有神名曰因因乎,……处南极”(15.12)。这个处于南极的名为“因因”的神就是南海之神“不廷胡余”,“南海渚中,有神,……曰不廷胡余”(15.11)。上古的“南海”是泛指南部地区,从现有的地理坐标可以考证到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一带的山脉(见后续考),而从“有寿麻之国,……正立无景”(16.39)看,如果直立没有身影的地方,应该已经到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诸岛一带吧(应该不会超过赤道往南地区)。
《山海经》的“南极”
《山海经》的最北部到哪里?
《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17.14),这个北极天柜有海水从其北面注入山中。这个北极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参照的地理坐标了,暂理解为北亚西伯利亚地区吧。
《山海经》的“东极”非常明确、“西极”可以考证、“南极”与“北极”概念相对模糊,但是大致地理范围还是可以厘清的,大约包括以华夏“中原”为中心,几乎涵盖整个东亚、部分南亚、部分中亚地区的广袤地域,原著中不断出现的“河”(黄河)、“渭”(渭河)、“泾”(泾河)、“洛”(洛河)、“江”(长江)、“汉”(汉水)、“彭泽”(鄱阳湖)、“洞庭”(洞庭湖)、“具区”(太湖)、“浙江”(钱塘江)、“湘水”(湘江)、“淮水”(淮河),及“昆仑丘”(昆仑山)、“太华之山”(华山)、“太山”(泰山)、“太行山”(太行山)、“王屋”(王屋山)、“会稽”(会稽山)、“衡”(衡山)、“琅玡”(琅玡台)等无数的固定地理坐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洪荒时代华夏文明的远古地图。
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上古的地理坐标也在不断变化中,相对而已,“一级阶梯”的地理坐标比较稳定可考;“二级阶梯”的地理坐标变化较大;“三级阶梯”的地理坐标除部分海拔较高的山系外其余几乎面目全非。这是我们考察华夏上古文明时所要注意考量的地方。
三级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