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让郭德纲满意的弟子(用偶像练习生培养德云社男团)
德云社让郭德纲满意的弟子(用偶像练习生培养德云社男团)其中最厉害的“角儿”之一,叫谭鑫培。100年前的中国,偶像并不叫偶像,叫“角儿”。每个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哪怕都穿着大褂,大众也能很快辨别出哪个是哪个。原因无他,日韩的练习生模式,C位,偶像,粉丝,这都是中国人玩剩下的。然而,郭德纲早就见过,也经历过。
2005年,日本制作人秋元康,一个300多人的团体,打破原来先训练后选拔的模式,先选素人成团之后,再练习。
于是,AKB48便出现了。
这个过程,更像一场大型的“楚门的世界”,粉丝直接参与到偶像们的一切,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设”,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哪怕穿着一样的衣服,也能很快分辨出各自的不同。
再看看这两年火起来的“德云男团”,跟这个模式很像。周九良的“橘猫”,秦霄贤的“傻子”,张九南的“疯狗”……
每个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哪怕都穿着大褂,大众也能很快辨别出哪个是哪个。
原因无他,日韩的练习生模式,C位,偶像,粉丝,这都是中国人玩剩下的。
然而,郭德纲早就见过,也经历过。
100年前的中国,偶像并不叫偶像,叫“角儿”。
其中最厉害的“角儿”之一,叫谭鑫培。
当时有句话这么形容他:“国破家亡哪管的,满城争说叫天儿。”
“谭叫天”,是戏迷对他的爱称。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戏班是没有角儿的,那时候是“脚色制”。
各门脚色在戏班中的地位是一样的,没有轻重之分,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主角,同样,再厉害的人也会跑龙套。
随着商业性戏院的兴起,戏曲演出形式改变,观众由士大夫扩大到普通民众,对戏曲的娱乐性和鉴赏能力提高,以及演员天分也有所差异,渐渐的,出现了“角儿制”。
也是从这时候起,戏曲艺术发生了一个重大改变:戏迷们由“看戏”,转变为“看人”。
同一出戏,哪一个人唱都可以,但只要是“角儿”唱的,那就是最好的!
“角儿”的培养,是最早的“偶像练习生制”。
我们从电影《霸王别姬》可以窥探一二。
那个时候,唱戏属于下九流,上不了台面。只有快饿死的家庭才会送孩子学唱戏。
不同的是,现在练习生签的是“合约”,那时候签的是“卖身契”。
戏班管吃管住,这些孩子要做的,就是日复一日的练习。3-5年后,选出其中拔尖者,登台演出。
演员上台时的亮相,以及唱功得到认可的人越多,渐渐也就成了“角儿”。
“角儿”不仅不用跑龙套,而且还有一套专用的行头,行头不对,是不会上台演出的。
这跟现在练习生出道成为明星之后,有专用的耳返、麦克风、专门的保姆车接送相似。
不管是“偶像练习生制”,还是“角儿制”,它们都有一个通性:
学戏的人很多,可是成为“角儿”的,永远只有一两个!
更多的人是,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练习了一辈子,仍然成不了“角儿”,无人问津。
在戏曲行业里,有句老话:“要想人前显贵,必须得人后受罪。”
而且戏曲老生有一个必经的坎儿,叫“倒仓“,俗称变声。在倒仓的时候,演员只能等着倒仓过去,再看看适不适合再演戏。
那时,谭鑫培好不容易熬出头,拜了当时的老生大家余三胜为师,谭鑫培便开始了“倒仓”。
等到倒仓结束,谭鑫培的声音发生了变化。
他的嗓音开始带着点沙哑,高音不直不硬,比较婉转。
那时的老生,都是张飞似的声音,谭鑫培的嗓子,根本上不了台面。
无奈之下,谭鑫培改唱武生,但是弱小的谭鑫培与身材高大的武生,又显得格格不入。
这一挣扎,就是二十年。
好不容易,谭鑫培唱出点名声,但是他的体力已经跟不上了。无奈之下,又从武生转回了老生。
只是这是这一次,他改变了京剧的历史:以正宫调为标准的老规矩。
从那以后,后台乐队会根据演员的调门儿定调,谭鑫培能唱多高,调就定多高。
为了能吸引更多观众,谭鑫培融合了当时所有京剧大家唱法精髓,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唱法,人称“谭派”。
“无腔不学谭”,谭鑫培是当时京剧艺术的集大成者,行业内许多人都受他的影响,如当时的梅艳芳、杨小楼,以及现在的王景瑜。
谭鑫培是大器晚成,成名后的演出,他的体力已经跟不上。
这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人物上,如何能更好地塑造一个角色,把人物演活。
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创举!
那时,大家都一板一眼地按照传统来做动作,但是谭鑫培,能根据戏曲情景,结合人物性格,重新给人物设计动作。
只有谭鑫培演过的人物,才能把人物演活;逐渐地,一些人物,也只能由谭鑫培来演。
正因为如此,大家尊称谭鑫培为“伶界大王”。
这个原本声音上不了台面的“练习生”,一举成为一代京剧大师的背后,是创新,是传承!
谭鑫培闻名天下,成为角儿之后,喜欢谭鑫培的戏迷成天聚在一起,形成了“谭迷党”。
放在今天就是“粉丝后援会”。
他们聚在一起,什么事情都不干,挖空心思,只是为了见到谭鑫培,放在今天就是“追星”。
谭鑫培每次演出之前,“谭迷党”中文采较好的,会提前写好几篇赞美谭鑫培的文章,送到报社发表。
放在今天就是,花钱提前买热搜预热,还自带公关稿。
等到演出那天,大家早早地便在谭鑫培必经之路上等着,谭鑫培出现的时候,有人开路,有人打伞,有人举着牌子,簇拥着谭鑫培往戏园子里走。
放在今天,他们应该会,带上猫耳朵,拿着荧光棒,举着灯牌,做好应援会。
谭鑫培快要上场前,会在后台亮上一嗓子,念一句白儿,或者唱一句腔儿,在京剧里这叫做“闷帘儿”。
谭鑫培的声音一出来,谭迷们纷纷叫好,为演出做预热,同时告诉其他人,演出的正主来了。
谭鑫培戏中每一段高潮点,谭迷们早已做好准备,只等着谭鑫培声音一出来,他们便会一起喊声“好”来喝彩。
由于谭迷们多少会点戏,那声“好”字正腔圆,震彻人心,让不懂行的人,也纷纷觉得好。
谭鑫培的戏结束后,谭迷们速速撤场,他们眼里只有谭鑫培,其他人一点也都看不上。
放在今天,这叫“唯粉”。
演出结束后,新鲜出炉的文章早已经送到报社,预定了第二天报纸头条。
这看起来跟当下粉丝追小鲜肉一样,但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
谭鑫培是真的有旷世之才,为当下的京剧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德云社”的成团之路在郭德纲火之前,他也踏踏实实走了一趟“练习生”的路:
7岁时,和天津著名艺人高祥凯学习评书;14岁,开始学习相声,师从常宝丰;17岁学习西河大鼓;31岁拜师相声大师侯耀文,学习相声。
期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等多种剧种,辗转梨园多年。
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写了一篇《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以及,《南方人物周刊》也发表了报道《天上掉下个郭德纲》。
那个时候,郭德纲知道自己机会来了。
他抓住一切可以登台的机会,最多的一次,一天接待了60多家媒体。
郭德纲,火了。
相声却依旧,没人看。
脱口秀、小品等的出现,网络上有趣好玩的段子,到处都是。
没有人愿意去花钱听相声。
郭德纲知道,再这样单打独斗下去,迟早有一天,相声会完。
他需要一个传承人,同时也需要一支能和他一起战斗的队伍。
也许是,看到日韩娱乐圈用“练习生”模式,一推一个准,推一把,火一把。
从此,郭德纲开始了,用“偶像练习生”开始推出“德云社男团”。
1、人设
相声不是单打独斗的活儿,要想相声“活”过来,必须先让德云社的“练习生们”火起来。
德云社的“练习生们”要想火起来,必须先有“人设”。
那时候,他给德云社的每一个人都设立了一个鲜明的人设 —— 曹云金是相声界的吴彦祖,李菁是丐帮少帮主,于谦的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这些段子和砸挂,频繁地出现在他的相声里。
除此之外,郭德纲经常在自己的相声专场里,给徒弟露脸。若是时机成熟,就给他们来专场。
观众是越来越爱看,随之徒弟也越来越多,“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八科弟子也不断在扩张。
有人来就有人走。
2010年,何云伟、李菁、曹云金的相继离开,给了正在高速发展的德云社当头一棒。
郭德纲开始思考,重新规划德云社。
2、全民参与
那时剧场是不允许拍照,更不允许公开放映。
郭德纲反其道而行之,他在网上创办了“相声公社”,主动上传相声资料,公开免费让大家看。
也就是从这开始,许多人不知道德云社在哪里,却都成了德云社的死忠粉。
紧接着,郭德纲开始力捧岳云鹏。电影、春晚、个人专场,所有德云社的资源开始向岳云鹏倾斜。
郭德纲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
2015年,几乎所有人都会唱一句“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
真正让大众记住小岳岳的是,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一季下来,所有人都记住了那个“卖萌耍贱”的“小岳岳”。
小岳岳的成功,让郭德纲找到了方向。
德云社的“练习生们”,开始频繁的上综艺,《欢乐喜剧人》基本上成了德云社专场。
而2018年,在一场相声专场上,更是出现了魔幻的一面。
一群年轻的女孩,举着灯牌,拿着荧光棒,聚集在德云社。
当台上唱着“太阳落下山,秋虫了闹声喧,日思夜想的……”时,她们会整齐划一的接到:
“日思夜想的辫儿哥哥,来到了我的门前。”
荧光棒闪烁,跟追星现场没有什么区别。
这首歌叫《探清水河》,这里的“辫儿哥哥”是张云雷。
自打相声诞生之日起,就没有这样的演出形式,也没有哪位相声演员这么受成功。
德云社九个大队,数百名演员,每一场演出,基本都这样。
其中张云雷、郭麒麟、秦霄贤的场子,更是场场爆满。
他们的粉丝也像其他艺人的粉丝一般,给他们投票打榜,活跃微博超话。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相声,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了解曲艺背后更多的文化。
郭德纲,成功了。
德云社火了,相声活了!
相声的创新与传承
德云社的成功,有人开始质疑:这还是传统相声吗?
一向视“相声”为命的郭德纲,反而平淡的说了一句,“元杂剧到今天不也没了,相声,没了就没了吧。”
与此同时,2019年11月23日,张云雷被爆出用低俗语言“砸挂”京剧大师,这一事件,甚至引发人民日报的讨论。
这不是张云雷,第一次因为言语不当被官媒批评。
2019年5月12日,有人爆出,张云雷在表演中,拿汶川地震做“砸挂”。
德云社作为一家演艺公司,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德云社作为行业的传承者,显然是不称职的,他没有承担起传承的重任 —— 至今没有一个相声演员,会用国难、前辈做不堪的砸挂。
张云雷也从那次之后,淡出相声圈。
结语不只是相声,现如今的传统艺术,都面临同一个困境:
如果不改变,不被年轻人喜欢,不商业化,固守传统,那么它消失的日子也不远了。
然而,做出改变,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适度商业化。
其实,从“脚色制”到“角儿制”,再到“偶像练习生制”,他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用集中,更有效的方式培养并筛选出有天分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回报。
这是在时代发展下,传统曲艺必须面对的一步,也是迄今为止,行之有效的方法。
若是,没有办法完整的保留下来,以一种年轻人更喜欢的方式存活下来,也不错。
有人说:“郭德纲能让相声晚死50年。”
他可以做中国版的秋元康,让德云社赚到钱。
也可以做现代版的谭鑫培,让德云社站在赚到钱。
赚到钱,可以让相声活着;
但,站着赚到钱,才可以让相声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