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为人处世(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读资治通鉴为人处世(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上一篇讲到了范雎跑到了魏国人郑安平的家中,并改名为张禄。【故事大概】【发生时间】公元前二七零年【相关人物】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发生时间】
公元前二七零年
【相关人物】
- 秦昭王,秦国国君
- 王稽,秦国使者
- 范雎,魏国使者,后来改名为张禄
- 穰侯,魏冉,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
【故事大概】
上一篇讲到了范雎跑到了魏国人郑安平的家中,并改名为张禄。
这时候,刚好秦王的宾客、使者王稽在魏国做客。
于是,范雎便偷偷见了王稽,说服了王稽。王稽便暗中将范雎带往了秦国,并准备推荐给了秦昭王。
范雎来到了秦国之后,抓准了时机,在秦王准备到行宫的时候,偷偷进入了秦王的行宫,还假装不知道这里是秦王的行宫。
宦官发现范雎之后,对他说:“秦王即将打来,你赶紧走开。”
范雎则大声说:“秦国哪里有秦王?只有太后,只有穰侯而已。”
秦王刚好听到,于是吩咐左右退下,召见了范雎,并正襟危坐地向范雎说:“先生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请先生明言。”
【评】
范雎的一番话,切中了秦王的痛点。
由于秦王即位之后,权力一直是掌握在太后以及魏冉手中,他感觉到十分的被动。
所以,才会在听到范雎一番话后,尊敬地向他请教。
范雎说没有,不敢。
秦王则依旧尊敬地向他请教。
三来三往,范雎都不肯明言。
【评】
范雎此意,是为了考验秦王是否是真心想向他请教的。
因为范雎的计谋,是要秦王违背仁义道德的。
秦王也有点失去耐心了,于是对范雎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导吗?”
范雎这才说明情况。
范雎说:“臣只是一个客居秦国之人,与秦王并没有什么交集。而且我将要说的话,将会离间骨肉亲情。我虽然愿意向秦王您说明情况,但不知道秦王您真实的想法如何,所以才三次拒绝您的提问。”
接着,范雎也说:“今天我说了这些话,很可能明天就被秦王您所杀。虽然死是不能够避免的,但是我仍然愿意跟你说明情况。只是,我担心,如果我被杀了,天下其他有心进谏的人,都是闭口不言,不敢向您进谏。”
【评】
范雎这一番话,说的可真是完美。就好像谈恋爱的欲擒故纵一样,把秦王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又不肯明言。
秦王听完之后,更加正襟危坐了。
秦王说:“今天能够刚好遇到先生您,是上天安排的,是想让先生您来保存先王的宗庙祭祀。事情没有大小之分,不管是太后,还是什么大臣,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希望先生您能够真实的教导自己,不要担心我会危害先生您的性命。”
【评】
秦王胃口被吊得高高的,只好摆低自己的身份,不停地缠着范雎,要他将话说明白。
范雎也正坐地对秦王说:“凭借着秦国的广大土地,强大军队,面对诸侯国,就应当是凶猛的猎狗面对残疾的兔子一样。而秦国只能够憋屈地处在函谷关,十五年不敢出关。这是因为穰侯对秦国不够忠心,所进谏的计谋有所错漏。”
【评】范雎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基本上是将穰侯的功劳给否决掉了。
范雎担心秦王左右有窃听之人,所以也没有在一开始就将所有的话都说明白。而是转移话题,从跟主题没有什么关系的外部因素说起。
观察了一段时间,确认了没有窃听之人,以及秦王的反应之后,范雎这才把真实的原因说出来。
【评】
所谓隔墙有耳,就是这样的道理。
很多人在职场上说话,从来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而是靠着大嗓门,恨不得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告知全世界。这些是在给自己留下隐患。
范雎说:“穰侯越过韩国、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刚县、寿县,这就不是一个正确的决策。齐闵王在南边进攻楚国,打败了楚国之后,本来是想着要扩大了自己的疆域,最后却不能够得到一寸土地,这是因为齐闵王失去了形势。”
接着,范雎说:“其他的诸侯国,看见齐国兵败,国力枯竭,所以都发兵进攻齐国。这导致了齐国差点就灭国了。所以,齐国进攻楚国,所受益的,并不是齐国,而是魏国和韩国而已。”
随后,范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秦王何不远交而进攻,能够争取到一寸土地,就尽量去争取到。”
【评】
远交近攻,是范雎提出来的一个外交政策。
远交,就是结交离秦国较远的国家,如齐楚。
进攻,就是攻击离秦国较近的国家,如韩赵魏。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决策呢?
范雎接着分析说:“今天韩国、魏国,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如果秦王想要争霸天下,则必须要靠近这些中枢之地,以此来震慑楚国、赵国。楚国强则与赵国交好,赵国强则与楚国交好。如果楚国、赵国都臣服秦国,齐国必定会恐惧。如果齐国也臣服了,那么韩国、魏国就会成为秦国的了。”
秦王听完之后,非常高兴。
于是,任命范雎为秦国客卿,经常与他商讨国事。
【推古验今】
远交近攻这样一种策略,不仅适用于外交的政策,也适用于为人处世。
如何使用呢?这里提供一种思路。
就是要将眼光放远一点,计划要长远一点。同时,着手解决身边的问题。
【欢迎关注】
读史使人明智,读经典使人通达。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进行关注。
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