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哪个好看(又一个时代的终结)
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哪个好看(又一个时代的终结)2012年《十二生肖》,则是成龙“最后一部大动作片”。想想还真是。短短十来年,几位动作巨星都出了“最后一部”。2006年《霍元甲》,被李连杰称作他“最后一部武术电影”。
2019年快过去了,谁能想到华语电影还那么“伤怀”?
比如说《叶问4》,长达十年的宗师传奇以“迟暮”告终。
连老板于冬也语带悲壮:
《叶问》第一部那年,香港电影很辉煌,如今十几年过去,还是这么一批香港电影人。香港,现在让人很痛心。《叶问4》,走到结局,是港片的最后一战!
想想还真是。短短十来年,几位动作巨星都出了“最后一部”。
2006年《霍元甲》,被李连杰称作他“最后一部武术电影”。
2012年《十二生肖》,则是成龙“最后一部大动作片”。
2019年《叶问4》,又成甄子丹接拍的“最后一部功夫片”……
也许真是时候,跟曾陪伴我们成长的功夫片道别,再顺便送走一种叫做“夸张”的情怀。
回顾这十年,我们对功夫片的“夸张”印象,就是从《叶问》这场“我要打十个”的经典开始。
所谓“夸张”,即是艺术加工。
正如当年担任《叶问1》《叶问2》的动作导演的洪金宝说:
我看过许多真正的擂台比武,许多都说是“点到即止”,但当你站在擂台上,一动手便会完全忘记,只会尽量想办法完全制服对方,对方也有同样想法……
譬如打擂台,不管你是蔡李佛还是哪一家,一上擂台就打不出正宗蔡李佛,不是“抛锤”“挂锤”就是“直锤”,甚至是乱打。所以我在自己的电影里就说过:“不管咏春还是什么春,能打赢人就是好功夫!”
所言极是,只有“夸张”,才有真正的“动作戏”。
全靠“夸张”,华语动作电影方能百花齐放,发展至今。
而且回顾往昔,动作片竟已“夸张”了半个世纪之久——趁2020年将至,不妨挟《叶问》之热,回顾这些酷的“假象”。
01、70年代初,一“掌”定乾坤代表作:《龙虎斗》&《天下第一拳》
夸张程度:80%
半世纪前的1970年,香港诞生了有票房统计以来,第一部获卖座年冠的民初功夫片——武侠巨星王羽自编自导自演的《龙虎斗》,票房207万港币。
为啥说这部片“夸张”?虽然是功夫题材,却保留各种武侠片加美国西部片的套路:打起来必定施展“轻功”飞上半空,一跳就能飞过壮汉头顶。
背景是民初中国,可角色不管中国英雄还是日本反派,招式都近乎空手道,对打必定“大吼大叫”;高潮“中日决战”倒是回归阳刚国术,但竟是靠硬气功范畴的“铁砂掌”。
一掌打到人腹破肠流、鲜血四贱。
《龙虎斗》杀招
但这等“夸张”就是很受欢迎。
1972年又有一部效仿《龙虎斗》的《天下第一拳》问世,又是铁砂掌不说,每次出掌还要“发红光”,配上日后昆汀在《杀死比尔》里都借用的“警报”BGM,也算“雷”出经典。
一掌出去,把敌人打到“撞烂墙”而死,当年对外国观众来说,就完全是“魔幻”套路。
但《天下第一拳》就凭此成为第一部真正于北美主流影院上映的华语功夫片,票房更高达2000万美元,《哪吒》今年才在北美拿了369万美元。
连意大利上映本片,都专门贴出告示:“中国功夫首次来意,此乃非同小可之古代技击,比空手道更为厉害,谨先奉劝诸位看后切勿有样学样,重可致命,轻也伤人……”
《天下第一拳》杀招
谁能想到,华语功夫片首次打入西方主流,靠的就是“夸张”?
代表作:《唐山大兄》&《精武门》
夸张程度:70%
《龙虎斗》带起的“夸张”功夫,就连刚从美国回港发展的李小龙也受其“影响”。
在1971年的《唐山大兄》里,虽说有“李三脚”这样的招牌本领,最后杀招也还是先学西部片扔飞刀,再一记“铁砂掌”戳死敌人,照样弄得“血肉横飞”收场。
《唐山大兄》里李小龙的飞刀和铁砂掌
李小龙终究是李小龙。
《唐山大兄》虽然粗糙,却打破香港票房纪录(320万港币),更席卷东南亚及日韩市场,令他一夜成为华人巨星。但对李小龙说,这种“夸张”从来不是他想表现的,因他说过:
功夫片表现的应该是功夫,而不是残暴,见面就打,见人就杀,出手就鲜血飞溅,缺腿断臂,陈尸遍地,这是中国功夫的目的吗?
所以到《精武门》,主导武打场面的李小龙就很大程度减少了这样的“夸张”,至少不管拳脚还是武器,都用一定的现实依据。
当然,虹口道场踢馆,李小龙抓着两个大活人离地转圈再甩出去,还是不免“超乎现实”。
《精武门》李小龙专属“旋转木马”
虽然明显用假人代劳,但据李小龙生前好友李家鼎说,李小龙确实试过扯住皮带,就把两个体重近130斤的人拉起离地。
那个年代,华语功夫片刚为西方接受喜爱,“夸张”既代表武者的张扬自信,也更突出中国功夫独树一帜的魅力。从这点来说,李小龙无愧一代宗师之名。
代表作:《洪熙官》&《五毒》
夸张程度:75%
李小龙去世后,功夫武侠片沉寂了好几年,直至70年代后期才逐渐复苏,但要另辟蹊径,甚至剑走偏锋。
首先闯出一片天的是南派功夫片大师刘家良。他的电影除了坚守洪拳的硬桥硬马,偶尔也会玩些恶趣味。
1977年他执导的《洪熙官》里,就先把咏春的“二字钳羊马”用在闺房里:洪熙官得分开方咏春双腿才能洞房。
但比这更“夸张”的,还要数到大boss白眉道人的“金钟罩铁布衫”,让对手怎么都找不到罩门,甚至连要害都能缩入腹中,而没有《黄帝内经》所载“阳缩入腹者,不治”的下场。
所以片中洪文定为父报仇,用脚直探白眉裤裆,却不能使他“蛋疼”,反被钳住大腿!
心理疼痛感 1
既正宗又cult的功夫,彼时刘家良确乃一把好手,但“武侠大宗师”张彻也不落人后。
1978年的《五毒》,就曾被美国娱乐杂志评为“全球cult片五十强”的第11名,更是昆汀最喜爱的一部香港电影,靠的也是“夸张”。
《五毒》之所以“夸张”,就在于用蜈蚣、灵蛇、蝎子、壁虎跟蛤蟆的行动为招式,这就超越了一般武术套路的局限,行云流水之余还有些“诡异”甚至“邪恶”。
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壁虎功”,现实中这门武功讲求的是“能以背贴墙,用肘肿之力,在墙面行动,上下左右,悉随意旨,状似守宫之游行墙上”,是太极拳的重要功法之一。
《五毒》能让“壁虎功”一个跟斗就站在墙上如履平地,还能出招制敌,当然是违反地心引力的“夸张”,但此时年过半百的张彻还能这般改良功夫招式,无怪成就经典之余,连外国影人也叹为观止。
五毒壁虎功
代表作:《师弟出马》&《勇者无惧》
夸张程度:65%
1978年,成龙主演、袁和平执导的《蛇形刁手》和《醉拳》,令“功夫喜剧”一夜爆红,大行其道,华语功夫片一时间“逢打必笑”。
不同于刘家良等正宗南派功夫,出身京剧戏班的成龙、洪金宝、袁和平与元彪,除了擅长翻腾摔跌,更喜欢将各种家具变成兵器。
要真从“逻辑”来说,这些设计当然都“不合理”,但“夸张”得来又打得好看,他们的确在创意上做到独树一帜。
1980年春节档,成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师弟出马》成为香港有史以来首部“千万票房”作品。片中其中一幕经典,就是成龙将扇子挥出去然后上前抓住,前后NG了120次才拍成功。
《师弟出马》扇子功
其实“扇子功”不仅是京剧功架之一,也是洪拳实战的重要武器之一,因扇子张开能迷惑敌人视线,收起也能使扇柄等位置,变成一只“短棍”反击。
此外,“板凳”也是一个南方武术擅用的道具武器,用起来虽然同样“夸张”,但防御同时,还能锁住敌人进攻,再用凳身各种反击,所以这个优势,就被戏里的元彪玩得出神入化。
《师弟出马》凳子功
一年后(1981年),元彪又挑大梁主演了袁和平执导的《勇者无惧》。
比起《师弟出马》,该片的招式更为“夸张”,先有“黑白无常”移形换影,前后都是“脑袋”还能“分身”,足以让对手捉摸不透,迅猛之余还有点“恐怖”,创意一绝。
《勇者无惧》黑白无常
最后大boss更使出“流云飞袖”绝招,本来这只是京剧中的“水袖功”,但用在招式上就做到衣袖随时伸缩出拳,甚至袖子飞出去连房梁都能打破,“夸张”之余却有悬念。
元彪怎么用“沾衣擒拿”去破解武功,这就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勇者无惧》流云飞袖
回顾当时华语功夫片,如果说南派是“夸张”中保持硬桥硬马,几位北派动作巨星,就做到怎样在“夸张”中呈现更丰富的视觉奇观。
代表作:《快餐车》&《东方秃鹰》
夸张程度:60%
80年代中期,华语武打片已从“古装/民初功夫”变为“时装动作”,意指除了拳打脚踢,还有各种飞车爆破与玩命特技,必要“夸张”仍不可少。
要不说当时的动作巨星个个创意百出。1984年洪金宝执导的《快餐车》里,就设计了一个连世界重量级拳王“喷射机宾尼”都目瞪口呆的动作。
先让成龙一拳把他打往左边,趁他身子半倒时,再一拳把他打回右边,与“不倒翁”原理如出一辙。
《快餐车》不倒翁打法
虽然动作上不免有些超乎逻辑的“夸张”,但不影响这场搏击战被《黑带》杂志选为“历史上最精彩的影视剧打斗场面”第2名,关键也凸显了洪金宝的实战动作风格。
所以三年后的1987年,他在《东方秃鹰》里就玩出更多既“夸张”又“真实”的招式。
若看过这部戏,当然不会忘记里面洪金宝撕叶子杀敌的绝招。
其实这来自他去菲律宾看景时,发现当地村民小孩玩椰子叶,结果真的一撕就能飞出去,虽不至于“杀人”,但叶子的速度和锐利让他印象深刻,所以拍出了这场经典。
《东方秃鹰》洪金宝椰子叶杀人
《东方秃鹰》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饰演大boss的元华一举成名。
本来只是龙虎武师的“包租公”首次展示了他的鹰爪本领,尤其捏住元彪下巴再一绊脚,就让他整个人被翻出去,在正常武术里当然不是一般人的力度所能及,但呈现的效果就是威猛又好看。
更让人落下阴影的,还数到元华用鹰爪掰开元彪的琵琶骨,完全符合拳谚中“沾衣号脉、分筋错骨、点穴闭气”的特点,真是看着都疼,但也只有这么“夸张”,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这是“真功夫”。
心理疼痛感 2
代表作:《黄飞鸿》&《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
夸张程度:85%
1991年,徐克执导的《黄飞鸿》重新带热了古装武侠片,尤其李连杰饰演的青年黄飞鸿,迄今仍是观众心目中最经典的“黄师傅”。
可当初对徐克来说,黄飞鸿的“无影脚”是个难题。按逻辑来说,“无影脚”其实是声东击西,在扎稳马步的前提下,趁对方不备伸脚一踢,令敌人来不及反应就中招,才有“无影脚”之称。
但这拍出来无疑不好看,徐克就想让黄飞鸿跳上半空连环踢,但原本担任武术指导的刘家荣拒绝了,理由是“这样打十万洪拳子弟都会笑死”。
徐克找来“袁家班”,最后的竹梯大战更是袁和平不挂名,帮两个弟弟袁祥仁、袁信义设计完成,其中就包括“无影脚”。
但这时的版本,还是让黄飞鸿跳起来,原地360度旋转给对手好几脚,这当然是“夸张”处理,毕竟人怎么可能原地回旋踢还那么有力?
《黄飞鸿》360度旋转无影脚
或许袁和平也认为这样的“无影脚”不能老用,黄飞鸿功夫再“飘”也要有点科学根据。
所以第二集《男儿当自强》里,他就设计让黄飞鸿来个45度角朝下的“佛山无影脚”,虽然还是“夸张”,但至少不是横着飞起来从左往右踢,而是能遵循一些物理定律,起码让观众知道“黄师傅”也尊重地心引力。
《黄飞鸿2》45度佛山无影脚
“无影脚”的问题解决了,但不代表不需要视觉上的“夸张”。片中袁和平另一绝佳创意,就是安排甄子丹使出“布棍”。
在现实里,使用者通常具有强大的臂力,能将布条迅速“拧”成一根长棍,而且像甩九节鞭那样攻击对手,被击中五脏六腑就像被鞭子“扯”开一样痛苦不堪,视觉效果当然非常刺激。
“叶师傅”早年的武器布棍
当然,即使是戏剧需要,“布棍”也需要沾上水卷起来才能发挥威力,像高潮决战甄子丹能随时控制布条的力度和柔韧,甚至拧上够力打断竹棍,最后却又轻易被竹条划开,只属“夸张”。
不过作为经典,观众又何须在意这些设计是否符合“常理”呢?
代表作:《醉拳2》&《精武英雄》
夸张程度:75%
1994年,可以说是“上帝想看功夫片”的一年。
先有成龙的《醉拳2》被《时代》评选为“1994年世界十大佳片”和“全球史上百佳电影”之一。
再有李连杰的《精武英雄》被誉为“功夫片”教科书,Jackie Chan与Jet Lee真正“争雄”,也是从此时开始。
说到招式,《醉拳2》有“刘家良 成龙”组合,可谓互相呼应。
最有趣当属“醉八仙”,虽然八招各有优势,但真正压轴还是“且醉且骚且能打”的何仙姑,拳谚所说的“弹腰献酒醉荡步”精髓,就在于将敌人倒拎起来,抓住对方的腿用“醉步”将之扰乱,然后一脚将其踹出去。
所以最后成龙也将这招用于对卢惠光的“杀招”,看起来当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让观众印象深刻。
《醉拳2》醉荡步
《醉拳2》动作戏还有一个“夸张”却神乎其技之处,就是卢惠光的腿功,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拳脚并用”,上升到“脚当拳用”的高度,关键也同样让观众信服。
尤其那个叹为观止的“朝天一字马”,更足以叫一位动作演员自豪一辈子了。
《醉拳2》朝天一字马
换句话说,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同理《精武英雄》,也能看到李连杰“以小搏大,以拳对脚”,比武时面对日本人的腿法,不起高脚反制,而是直接出拳击打对方脚底,就让敌人瞬间后退好几米,甚至连“烟”都给打出来,虽然一样“夸张”,但呈现的效果就一个字:爽!
《精武英雄》陈真打脚底
作为《精武英雄》的动作导演,袁和平的“夸张”并不讲求大开大合,而是用细微之处展示武功之强。
正如开头李连杰一人把整帮日本学生打到手脚关节脱臼,在真实打斗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全然施展,但在电影里,就是“夸张”之余又不失逻辑,这也正是影片至今都被奉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代表作:《破坏之王》&《功夫》
夸张程度:90%
1994年除了“双J”两部名作,周星驰主导的《破坏之王》也同样成为那年一部功夫元素浓厚的佳作,而且比“双J”打得更加“夸张”,毕竟这部戏的动作风格是偏向于“漫画”式的。
所以“断水流大师兄”能一拳打破墙壁,何金银能施展“无敌风火轮”杀招就毫不奇怪。
最好玩还是高潮决战,各路武林高手纷纷条上擂台,结果全被大师兄打到飞出去,要不怎么说“你们一起上我赶时间”、“在座各位都是垃圾”呢?
该片动作导演是程小东,风格本身就偏武侠化的“飞天遁地”,“夸张”起来甚至不需要逻辑,但正是跟影片的主题不谋而合。
“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整整10年后,周星驰在《功夫》里也延续了这种“漫画式”的夸张打斗风格。
且不说最经典的凌空如来神掌,高潮部分猪笼城寨以一敌百,就如动作导演袁和平说:“真实是不可能的,整个设计有点漫画化,我觉得还不错,还可以接受的。用电影来表达漫画(感),他是最好的,《功夫》到现在都没有被超越。”
周星驰是天才,面对敌人的猛攻,只需要一顿“踩脚”就能制服,看起来是现实做不到的,但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上却很符合现实。
心理疼痛感 3
然后直奔火云邪神跟前,路上把喽啰全都打了一遍。
镜头一转,这般构图,“夸张”吗?当然,精彩吗?很精彩。所以《功夫》在动作设计上虽结合了电脑特效,但论创意,比很多真人打斗,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50年来,华语动作电影经历了无数的“夸张”,来到如今《叶问4》,或许将暂“偃旗息鼓”,但正因为这些“夸张”,也才让动作电影在50年来从不间断地缔造经典。
当我们仍旧热爱动作电影时,似乎也别忘记感谢“夸张”,感谢它令这么多的武术门派、拳脚招式都被赋予了更精彩的艺术价值,终令华语动作电影深入人心,影响世界。
此时,不妨也重温10年前《叶问2》里那段两代功夫影星的圆桌对战,也是“夸张”。
以后还会有吗?应该不会了。
*撰文/阿蒙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