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折子戏完整版(折子戏赏析第六十一出)
黄梅戏折子戏完整版(折子戏赏析第六十一出)严凤英与王少舫的表演贵在创新(程式化与非程式化的结合),赋予人物真实的感情,使人物在观众心中留下鲜明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他们塑造的董永与七仙女,善良淳朴,平易近人,因而得到观众认可与喜爱。严凤英(1930-1968),女,原名鸿六,生于安庆市,原籍安徽省桐城县罗岭村,出身贫苦农民之家。12岁师从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因家族反对,离家出走,进入正式班社,师从丁永泉,改名严风英,习演花旦、小旦、闺门旦,红遍江南1948年,因避邪恶流落到南京,易名严岱峰,学唱昆曲,解放后又拜北昆白云生为师。1951年,重返安庆舞台。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她的唱腔吐字清晰,甜美圆润,韵味浓郁,特别富有表现力。表演情感真挚,质朴细腻。饰演的各种角色,性格鲜明,各具特色。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豬草》《蓝桥会》等,蜚声海内外。是发展黄梅戏的代表人物。王少航(1920-1986),江苏
剧情玉帝最小的女儿七仙女爱上了卖身葬父、勤劳善良的农民董永,偷下凡尘,在董永上工之路拦阻示爱。董永拒不接受这位素不相识的美丽女子。七仙女施用聪明才智,让董永明白她的一片真情。二人遂以槐荫树为媒,结成夫妻,同到傅家湾帮佣为奴。
《路遇》是《天仙配》中的一折。改编前的《路遇》说的是秀才董永,家境贫寒,父亲病亡,无钱安葬,卖身傅家为奴,以葬其父。其孝感天地,玉帝遂命七仙女下凡,与董永配合百日姻缘。董永上工之日,路遇七仙女,在槐荫树下结为夫妻。改编后的《路遇》对人物身份、性格、故事情节、唱词唱腔都作了很大的改动。唱念安排节奏鲜明,台词雅俗共赏,人物性格也是鲜活独特,董永定位为一个勤劳憨厚的农民,卖身葬父的孝子,特别是将七仙女奉命下凡改为私自下凡,完善了七仙女的形象,使整个戏的品位得到全面升华。
这一折戏,故事情节诙谐有趣,剧本结构层次分明。开场就是七仙女偷下凡尘向董永示爱,如果用一般的表演程式,难免落入俗套。严凤英的表演克服了这一难点。她兴奋,迟疑,认真思考:“一片真情怎开口?唤出土地巧安排。”她召出土地神(丁紫臣饰),让他化身老农,从中巧妙周旋,自己则化身贫寒的村姑。用“你好比杨柳遭霜打,待到秋来又发生”、“小女子我也有伤心事,你我都是苦根生”等情感交流来打动董永,而不是卖弄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是以“我是来改变你的命运的、高贵的”仙女自居。她的表演始终追随人物的内心流程,从卓尔不凡的仙女到淳朴温柔、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不得不耍些刁蛮的村姑,这忽仙忽凡、忽柔忽蛮的性格转换,轻松自如,自然而然。特别是她与董永交流的目光,羞涩、温和、真诚,使得董永逐步放松心理戒备、遂而心生怜悯,逐步接受她、爱上她。
董永一出场,就是卖身葬父前往傅家为奴,一般认为,这里的董永,是穷困潦倒、凄惨落魄。王少舫最大的创新在于他表现的董永,并不一味悲愁无奈,而是坦然地面对现实—去傅家帮工还债。因为,董永虽然贫困,但他对父亲尽了最大的孝心,所以心安理得。这样一来,突出了董永憨厚淳朴的品格,提升了董永这个人物的起点。他“见村姑立路口,把我拦阻”,想到的是爹爹的训教“男女交谈是非多”,他礼貌地转身让路。一让、二让三让都不能通过,才柔中带刚地质间:“你为何耽误我穷人的工夫?”而当七仙女与他互诉身世之后,含羞说出“大哥如若不嫌弃,我愿与你配成婚”这样的大好事时,王少舫的表演是惊诧不已,但片刻即镇定下来,坦率地告之自己的境遇,执拗地诉说不能娶她的理由。此处的表演,略带羞涩与嗔怪,近乎愚憨,但就在他愚憨的言行里,渗透着董永淳厚的品格,这些都与观众的审美要求、心理愿望是一致的。最后,他使尽了招数,憨厚的他突然机灵地提出没有凭证,没有证婚人,没有媒人等,七仙女这才使出法宝,让哑木头槐荫树开口放歌:“槐荫开口把话提,叫声董永你听知:你与大姐成婚配,槐荫与你做红媒。”至此,董永再也无法推脱,直惊得手足无措,观众无不感到意外与爽快而乐得哈哈大笑。
严凤英与王少舫的表演贵在创新(程式化与非程式化的结合),赋予人物真实的感情,使人物在观众心中留下鲜明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他们塑造的董永与七仙女,善良淳朴,平易近人,因而得到观众认可与喜爱。
严凤英(1930-1968),女,原名鸿六,生于安庆市,原籍安徽省桐城县罗岭村,出身贫苦农民之家。12岁师从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因家族反对,离家出走,进入正式班社,师从丁永泉,改名严风英,习演花旦、小旦、闺门旦,红遍江南1948年,因避邪恶流落到南京,易名严岱峰,学唱昆曲,解放后又拜北昆白云生为师。1951年,重返安庆舞台。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她的唱腔吐字清晰,甜美圆润,韵味浓郁,特别富有表现力。表演情感真挚,质朴细腻。饰演的各种角色,性格鲜明,各具特色。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豬草》《蓝桥会》等,蜚声海内外。是发展黄梅戏的代表人物。
王少航(1920-1986),江苏南京人,祖籍河北。出身京剧世家,师从鲍筱麟,习演老生、小生。抗战初期,王家的京剧班与丁水泉的黄梅戏班同台演出,故也演黄梅戏。1950年,正式改唱黄梅戏,加入丁永泉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团。1952年与严凤英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调人该团。他的嗓音洪亮浑厚富有张力,演唱情感真挚,行腔吐字,韵味无穷,自成流派,为后人争相摹唱。他的戏路宽,善于表现人物内涵与情感。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猪草》、《夫妻观灯》等,蜚声海内外。是发展黄梅戏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