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是全世界统一的吗(无处不在的文明符号)
盲文是全世界统一的吗(无处不在的文明符号)很多都有不规则分布的“凸点”,汽水或酒类瓶身以及现行人民币上……一些人们经常接触、使用的物品,如电梯按键、公交站牌、化妆品及药品包装盒、
如果你是一位明眼人,
请回想一下,
生活中是否发现过盲文的踪迹?
实际上,
一些人们经常接触、使用的物品,
如电梯按键、公交站牌、
化妆品及药品包装盒、
汽水或酒类瓶身以及现行人民币上……
很多都有不规则分布的“凸点”,
这些不被注意的“凸点”就是盲文,
在不知不觉中与人们做了多年朋友。
“盲文 ”万物
不起眼的盲文对信息传递有着重要意义,不论是电梯上的楼层键,商品包装盒上的名称、保质期,或是各种场所的危险提示,明眼人都要靠文字补充信息的地方,视障者往往有更大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
在流行的怀旧款汽水“北冰洋”瓶身下方就有两处盲文标示,一处是品牌名“北冰洋”,另一处意为“如有破损,小心划伤”。据工作人员介绍,自2011年北冰洋重新上市后,新包装上面都印有盲文,原因是汽水二氧化碳充足,铁质瓶盖压得紧,明眼人容易察觉汽水开盖后对瓶口造成的豁口,但视障者往往容易受伤。这处人性化的小细节获得了很多视障者的肯定,他们也有更多期待——“如果能够标记保质期就更好了”。
盲文出现在货币上以前,视障者主要通过硬币或纸币的尺寸及质感等特征判断面额,但这种判断很容易出现失误。据说,原国家钱币设计师李小川在参与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就曾在家附近的路口看到一位以卖报为生的盲人收了“白纸钞票”,气愤之余,便想到在人民币上为视障者做标记。在他的提议下,1987年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首次出现了盲文标示,1、2、5、10元面额的印在正面左侧,50、100元面额的印在正面右侧。此后,随着人民币的改版和印刷技术的改进,盲文标示也不断改进。
<<<
饼干上用盲文标示口味、动车座椅上用盲文提示座位号……盲文出现在生活中越多角落,视障者的生活就越便利。
事实上,盲文可以应用于一切生活物品。如果你有意观察,会发现一些化妆品或药物包装盒上渐渐有了“凸点”的踪影;一些超市也已经开始针对视障群体进行无障碍改造,在货品架上使用盲文标签提示物品信息;此外还有带盲文的文件夹、遥控器、扑克牌、魔方、积木……许多创意设计都与盲文成功结合,出现在市面上。但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即便是最有必要标示盲文的物品之一——药品,印有盲文的仍属少数。盲文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空间还很大。
还有一些盲文的使用不为满足视障者的生活需求,而致力于拉近视障群体与大众的距离、促进文化平等与精神交流,这彰显了“盲文 ”万物的无限可能。
法国涂鸦艺术家The Blind自2004年起进行“盲文涂鸦”,曾在法国夏乐宫,俄罗斯贝加尔湖、切尔诺贝利都留下过作品。他将要表达的盲文点位喷涂在墙上,再将石膏制成的半球体依点位粘上,目的就是让有视力障碍的人接触街头文化,也让普通人看到视力障碍者所处的世界,使二者在理解涂鸦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交流。
也有一些景点在美景前的栏杆上印制盲文——视障者摸着栏杆前行,就能通过描述了解面前的风景。类似举动得到了许多“暖心”的评价,但也有人质疑,“盲人在家里读盲文和在风景前读盲文有什么区别?”很多人并不了解,视障者对于风景的感受还可以来自嗅觉、听觉、触觉,很多视障者视觉以外的感官功能都很强,甚至能够闻出不同城市的“味道”。
像这样脑洞大开的盲文应用,不仅提醒着人们关注视障者及其生活,更向视障者敞开怀抱,展示了姿态平等的文化包容与人文关怀。
随着助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些餐厅会主动在菜单上加印盲文或制作备用的盲文菜单,这让视障顾客能够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图 新华社)
盲文背后——被看见的需要
盲文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一切物品,但现实是,长期被忽视的视障群体需求很难直接撬动市场的批量投入。视障群体的需求首先需要被看见。
视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常常是明眼人难以想象的。以喝药这件小事为例,一个视障者如果身体不舒服去开药,往往需要反复向医生确认药品和剂量。回到家后,大多数视障者要通过摸药盒形状或者药品的形状来分辨药品,也可能将药品摆放有序,按顺序记忆药品种类。但时间长了,忘记了药品特征或使用要求,喝错药或喝错剂量的事就会时有发生。面对绝大多数没有盲文标示的药品,视障群体的用药安全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2012年11月,国家药监局就曾在杭州召开针对视障群体安全用药的专题座谈会,介绍了部分欧美国家推进视障者安全用药的相关法规政策,并倡导中国药品包装使用盲文或语音标签技术,推动保障视障者用药安全。而在浙江,自2008年起,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就开始了在药品包装上增加盲文标示的尝试。然而不同药厂加印的盲文标示内容和标准可能并不一致,为此,2019年7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包装—药品包装上的盲文》中国国家标准,为自愿加印盲文的制药厂提供了统一标准。
推广盲文标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个别制药厂坦言,加印盲文不仅会增加成本,间接提高药价,还需对包装进行重新设计和审批,因此制药厂很少会主动求变。但相信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盲文标示或可读取标签也一定会成为中国药品包装的标配。
在一次社会实验中,一位超市店主更换了所有商品的外包装,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颜色和形状的区别,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甚至价格标示。进入超市的人大多十分费解,店主却总是回答得含含糊糊,一些人甚至愤怒地转身离去。而当店主向来者说明“这就是视障者的日常生活”,人们才恍然大悟,有了对视障者需求的切身体会。
据《柳叶刀·全球健康》2021年发表的《全球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有11亿人患有未经治疗的视力损害,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8亿。视力受损的人数增多意味着市场需求也会变大,为食品包装加印盲文作为一大卖点,在满足视障者消费需求、扩大销售市场的同时,也能够增加商品美誉度。在中国,适用于视障群体的包装食品市场也是一片亟待发掘的蓝海,作为民生行业的食品市场面临着社会责任,也面临着发展机遇。
社会需要关注、关心视障群体,但有一些盲文应用并不规范或不合理。比如有的视障者去银行ATM机取钱的时候,会发现键盘上的盲文有误;提示“小心烫伤”的盲文标示牌就贴在物体发热处;交通工具上,视障者摸索到扶手,才能发现扶手上标记的“扶手”盲文……这些乌龙事件,要么是做无用功,要么可能错误引导视障者,使其受到不必要损害。看到视障群体需求、为其提供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但真正理解需求,让盲文“好用”同样重要。
2021年1月,上海苏州河静安段岸边,诗歌作品以盲文和中英双语三种文字镌刻在牌子上,视障者可 以一边散步,一边读诗。(图 CFP)
盲文,无可替代的朋友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障者的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智能手机、点读笔、AI助盲设备以及各种专为视障者设计的APP等都扩展了视障者获取与交流信息的渠道。如果一位视障者可以通过“听”毫不费力地阅读,那么盲文的存在还有什么必要性?
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的研究员鲁比·莱尔斯指出,在视障群体中,盲文阅读能力与较高的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盲文阅读能力越强的人,就业的可能性更高,收入也更高。尤其是从年轻时就学习盲文的视障者,这一特征会更为明显。
盲文在教育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一方面,就像明眼人读书时,字体、颜色、文字位置等都会帮助记忆,视障者摸读盲文所带来的触觉反馈也有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各种智能设备上的读屏软件能够转化文字内容,但对于数学几何图形、物理电路图、化学元素周期表、乐谱等内容,却很难表达清楚,这时候盲文就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孩子们来说,独立阅读也是一种不应被剥夺的特殊乐趣,学习盲文有助于激发视障儿童的学习、思考和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此外,盲文能更大程度上确保视障者生活的自主性与私密性。盲文和所有语言一样都可以被个性化使用,写下盲文一方与阅读者之间能够达成直接的交流,不论是阅读一封盲文信件,或是利用盲文标记、查找个人物品,使用盲文都可以让视障者更容易感到安全和自如,也使他们在简单的生活场景或私人行为中有“不依赖电子设备”的可能。
盲文也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和阅读方式。有学者在研究时发现,掌握和使用盲文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位视障者有与他人一样平等的人格,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对发展视障者身份认知产生了重要作用。
技术带来了更多便利,但技术不会取代盲文。如果电视、互联网没有使明眼人所使用的文字过时,或抹掉“阅读”的意义,那么盲文也不会就此失去价值。一些人认为盲文应用范围太过狭窄,并不能否定盲文本身,而恰好是因为盲文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盲文是视障者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消除贫穷和障碍的重要工具。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既是推进社会环境无障碍与信息无障碍的必然举措,也代表了社会对视障者的尊重与关怀。它无需被“看见”,却作为一种文明符号,时时闪耀着文明的光辉。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丨吴丽君
编辑丨张帅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