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很有实力吗:东北艺术为何被人瞧不起 赵本山的功与过在哪里
赵本山很有实力吗:东北艺术为何被人瞧不起 赵本山的功与过在哪里而且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每个二人转演员都很全能,像小沈阳、闫学晶、宋小宝这些表演者,身上都有几样压箱底的绝活。这么说可能不直观,正常我们现在唱的流行歌曲,一般不超过30句,也就是说,这一场下来,二人转演员,相当于要唱120首歌,是四场大型演唱会的规模,其中还要打哈哈,逗闷子。我们再来看二人转,这算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了,但其实二人转的改编剧本,本身就不高雅,像代表作《大西厢》,讲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可是里面充斥了大量“荤段子”,比如:张秀才来你好呆,为何不跳粉皮墙儿来。前门无有那姐儿打水,后门无有姐儿抱柴呀!这样看,还算文明,但真的在民间夜晚的剧场唱出来,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而且《大西厢》系列有3600句,句句押韵,其实算是神作了,对艺人考验也极大,师父收徒弟,最先考核的,就是能不能背完这《大西厢》。
相形之下,1930-1940年的上海十里洋场,已经有了胡蝶、阮玲玉这样的绝世佳人,北平亦有了梅兰芳、孟小冬的传说,可在东北有什么?
只有一些附庸高雅的官僚,大老粗们,依样画葫芦学来的“娱乐方式”,搞得不三不四、不伦不类,说东施效颦,亦不为过。
所以才有了“赵四风流朱五狂”这样诗,不仅仅是对少帅的讽刺,其实也侧面体现了东北文化在那个时候的成长土壤。
俗,就是俗,这一点东北人自己也不避讳。
我们再来看二人转,这算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了,但其实二人转的改编剧本,本身就不高雅,像代表作《大西厢》,讲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可是里面充斥了大量“荤段子”,比如:
张秀才来你好呆,为何不跳粉皮墙儿来。前门无有那姐儿打水,后门无有姐儿抱柴呀!
这样看,还算文明,但真的在民间夜晚的剧场唱出来,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而且《大西厢》系列有3600句,句句押韵,其实算是神作了,对艺人考验也极大,师父收徒弟,最先考核的,就是能不能背完这《大西厢》。
这么说可能不直观,正常我们现在唱的流行歌曲,一般不超过30句,也就是说,这一场下来,二人转演员,相当于要唱120首歌,是四场大型演唱会的规模,其中还要打哈哈,逗闷子。
而且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每个二人转演员都很全能,像小沈阳、闫学晶、宋小宝这些表演者,身上都有几样压箱底的绝活。
所以,无论怎么看,东北人都要感谢赵本山,他让二人转走出了国门,并且逐渐绿色化,生态化。
这是一个民间艺术家,不可抹去的功劳。
那为什么,这样一个居功至伟,出身微寒的艺人,现在提起来,并没有成为年轻人的励志典型呢?
首先是生活方面,他有一段破碎的婚姻,我们不八卦老一辈的私生活,但无疑与前妻之间的故事,曾多次被人拿出来诟病,甚至有移民传言的风波。
在这,我只知道一点,本山大叔离婚时,是净身出户,他后来生活怎么样,与这段婚姻并无关联,绑在一起来说事,是不公允的。
其次就是师徒关系上,本山老师有很多徒弟,且网上流传很多跪拜礼。
南方人可能不太了解东北,实际上,早年间在二人转这一行,拜师是要行这样的礼数的,且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当然,这已经是21世纪了,回头再看,确实有些不妥,文明也是需要成长的。
但最主要的还是本山大叔在有了名气以后,行为做派上,有些高调了。就像后来他在接受采访中,自己所说的,我确实有些飘忽了,脚不沾地了。
同时,因为与高秀敏、潘长江、范伟、宋丹丹的搭档关系上,一度有不睦状况传出,无论是真是假,都对赵本山在形象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并且不客气地说,南派的艺术家,多半认为赵本山是暴发户,是时机好,这一点我是完全不赞同,听上去总觉得酸溜溜。就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编剧赵耀民所说:
赵本山这个人有“手艺”,但是不代表他有喜剧精神,他有不少作品是垃圾。其实在东北很多人说话都很逗,也有这门“手艺”,赵本山的运气好倒是真的。
以及“南京前线文工团著名编剧”姚远与南大董健教授的评价:
赵本山还只是一个笑匠、一个小品“暴发户”。
能抓住机会,是个人的本事,能连续15年,让全国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大年夜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开怀大笑,也已经高于作品本身的意义了。
我也不认为,文化人的笑,就比农民的笑声,更高级。
但无论怎么说,本山大叔的形象没有树立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能把这个责任推到任何不喜欢他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