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步行街楼上的老茶馆(吴地老苏州的茶馆书场)
苏州步行街楼上的老茶馆(吴地老苏州的茶馆书场)纱帽厅茶馆书场旧时苏州茶馆书场听一场书连茶价10来个铜板,价格低廉,一些老旧书场只有几十个座位,所以一天营业收入有限,仅用一两个职工烧烧炉子、泡泡茶,开支十分节约,还要招待说书艺人,收支能勉强相抵已算不错了。二茶馆兼营书场,是苏州茶馆的经营特点之一,当听书普及成为大众娱乐活动,茶馆兼营书场是茶馆的重要收入来源,吃茶听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据史料记载,苏州茶馆书场始于清末民初,书场的陈设与茶馆的堂口大同小异,仅多一只供艺人献艺的书台。那时老意和与德仙楼两家书场陈设最为讲究,书台精致呈纱帽形,两面各有一小扶梯,好似纱帽翘起的两根翅,梯有三级和五级两种,被称为连升三级、五子登科,实为苏州人欢喜的口语,以讨口彩。进入书场正中的桌子称状元台(又称老年台),那是提供给有身份的乡绅和老听客的专座,一般听客不能沾边的。书场里安放的大都是八仙桌,座椅简陋,初用长凳、方凳,后改为礼拜凳,即椅手背上有一木板可放
一
旧时在苏州吃茶听书是件天经地义的事,吃吃茶听听书是一种消遣、一种安心,在没有电视、电影不多、没有更多娱乐活动的年代,吃茶听书几乎成了苏州人唯一的乐趣。苏州的茶馆众多,都以卖茶为主,部分兼营书场,苏州是评弹发源地,在评弹艺人长期的努力下,评弹成为江南地区著名曲种,苏州茶馆书场在推动传播评弹方面也功不可没。
茶馆里的说书人
苏州茶馆书场历史悠久,承载着苏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旧时人们喜欢在下午或晚上去吃茶听书,享受评弹带来的种种乐趣。早在清道光年间,苏州茶馆书场就有40家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经常演出的有10多家。开办较早的是坐落在宫巷的桂芳阁、石路湖四堂的引风园、临顿路的清河轩、道前街的雅仙居等。开办时间较长的是东中市的中和楼、葑门横街的椿沁园、山塘街的大观园、濂溪坊的怡鸿馆等几家。在这些老茶馆中最负盛名的茶馆书场有地处闹市太监弄的老意和、宫巷的聚来厅、肖家巷口的金谷、皮市街的隆畅,这四家书场被称为清代苏州书场的“四大庭柱”。场内可坐近百位听众,能在这几家登台说书弹唱者也都是当时的名家响档,故而这几家茶馆书场也成了苏州一流的茶馆书场。后来,太监弄老意和翻建成吴苑深处茶馆,在其东南角设吴苑书场,装修精细,装饰古朴素雅,众多名家都曾在此演出,听众多为乡绅、名流和商贾,故书场一跃成为茶馆书场的“一正梁”,与前述四大庭柱合称“四庭柱一正梁”。苏州评弹有两种表现形式,说大书为评话,另一种弹唱为小书,那时评弹演出的大多是传统书目,评话有《三国》《英烈》《隋唐》等,小书弹唱书目有曲折情节,如《玉蜻蜓》《描金凤》《珍珠塔》等,不管弹唱还是说大书,都得用苏州话来演出。
二
茶馆兼营书场,是苏州茶馆的经营特点之一,当听书普及成为大众娱乐活动,茶馆兼营书场是茶馆的重要收入来源,吃茶听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据史料记载,苏州茶馆书场始于清末民初,书场的陈设与茶馆的堂口大同小异,仅多一只供艺人献艺的书台。那时老意和与德仙楼两家书场陈设最为讲究,书台精致呈纱帽形,两面各有一小扶梯,好似纱帽翘起的两根翅,梯有三级和五级两种,被称为连升三级、五子登科,实为苏州人欢喜的口语,以讨口彩。进入书场正中的桌子称状元台(又称老年台),那是提供给有身份的乡绅和老听客的专座,一般听客不能沾边的。书场里安放的大都是八仙桌,座椅简陋,初用长凳、方凳,后改为礼拜凳,即椅手背上有一木板可放茶杯。讲究的则为藤椅,但也保留方台子,听客围桌而坐,各自听唱听讲,有时听客较多,会搬走方台增设座位。书场为争取上座率,在盛夏季节备有手拉风扇,以解听客炎暑。夜间书场里点上一盏保险灯,书台上点蜡烛,叫灯烛,灯烛点完说书即“落回”(即暂告段落)。
茶馆书场在夜场开书前,跑堂常向听客呼喊:“开书哉。”并手提灯笼在茶馆书场附近街巷边走边喊“要开书哉”,回到店门口正好晚上七点左右开书。那时书场泡茶用茶壶,有一个小杯,茶馆书场跑堂员工在“小落回”时给听客冲茶,送上毛巾,服务周到。一些小商小贩也会趁着“小落回”时叫卖瓜子、水果、香烟及茶食糖果等小吃零食。那时前来书场听书的人很多自带灯笼,挂在书场门口横竹竿上,书将结束时,书场职工就把灯笼一只只点亮,方便听客回家。有的听客喜吃旱烟,后来有抽水烟,场方还备有水烟筒出借,方便听客使用。
旧时苏州茶馆书场听一场书连茶价10来个铜板,价格低廉,一些老旧书场只有几十个座位,所以一天营业收入有限,仅用一两个职工烧烧炉子、泡泡茶,开支十分节约,还要招待说书艺人,收支能勉强相抵已算不错了。
纱帽厅茶馆书场
三
随后多年苏州书场渐渐变大,四海楼、椿沁园、梅园、龙园、大观园等几家大书场,设置座位增加到可容纳两三百人,这与旧式书场有所不同了,大多移走了状元台,改用方台。自有了电灯、时钟等,茶馆设备有了明显改善。烧茶不用土法七星炉,改用烧煤炮仗炉,泡茶也开始使用玻璃杯了。听客也有较大变化,年轻人多了,出现了年轻靓丽的女弹词演员走上书台演出,女听客逐渐能走进茶馆书场了。书场中有了女听客,这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变化,一些较大的著名茶馆书场如梅园书场还特设女宾席,专辟在书场一角,用木栅栏隔开。随后几年社会进步加快,书场里开始男女混坐,人们的各种交往增多,吃茶听书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时尚。
茶馆书场接洽演出业务是一件大事,能有好角色、响档演出,茶馆书场生意才会兴旺,故而茶馆老板总要去物色洽谈中意的评弹艺人来演出。那时场主与艺人都会在老意和(太监弄)和聚来厅(宫巷)直接商订演出合同。这里也是评弹艺人的茶会,一旦艺人接受邀请签订演出档期后,场主就得先送上几块银洋,业内称“盘洋”,如果生意好,演期场场爆满,场主为表示感谢会再送上一二银洋,作为下次再次来演出的定金,业内称此为“复档盘洋”,艺人再来此地时,只能先做这家书场,不能另有所就。
书场与艺人实行拆账制,书场按出售书筹的总数与艺人分成拆账,业内称“拆签”,一般按评弹艺人的名望和书场等级做决定,四六拆账还是对拆。旧时苏州茶馆书场在城市里多,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江南各乡镇市集里,许多评弹艺人都要离乡背井,去各地说书,俗称跑码头,在各种码头上能唱响成名被称作“码头老虎”。艺人在码头上说书演出少到个把月多到几个月,长年累月、千锤百炼有了真功夫,再在苏州、上海等大城市唱响,才能真正成为一代名家。
四
旧时茶馆书场没有音响扩音设备,全靠艺人的真嗓子、丹田劲来说表弹唱,层层递进,吸引听众。而茶馆书场内抽烟的人多,空气混浊,因此旧时一些艺人到老年喉咙都会沙哑,即便这样,旧时评弹艺人对自己要求甚高,在苏州,人们称评弹艺人为说书先生。先生当然得有先生的样子,穿着得体,在书台上风度翩翩、玉树临风,在生活中注重自律,空余时间用来读书写字不断学习,提高文化修养,连走路、讲话、吃饭都有模有样。苏州的评弹艺人即便在平时生活里也总带着三分书卷气,受人尊敬。
去茶馆书场听书虽然是消遣放松,说书先生在说书时放各种噱头使你一乐,但更多的是说种种哲理,比如人生在世怎么做人等等,寓教于乐。苏州一些老听众总会赶着场次去听某先生的书,是他的唱腔、曲折情节吸引这些老听众吗?有些书目老听众听过多遍,还在听,其实真正吸引听众的是说书先生这个人,他的气质、人品、骨子里透出的逸气,他的一切,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聚集到书场里听他的书。那些忠实的老听众最后都成为说书先生的“良师益友”,老苏州的茶馆书场既是评弹艺人的舞台,又是苏州人的欢乐之家。
(华永根)
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