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体育中心醒狮(醒狮跃CBD石牌龙上冬奥)
天河体育中心醒狮(醒狮跃CBD石牌龙上冬奥)而龙颈串串飘起的龙须 是从舞狮里飘逸的毛发中得到灵感 有意将龙须设计成向后飘动的形态 让龙头呈现出更加灵动的姿态。石牌村一共有8条龙船 这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条黑须龙。制作时 设计师在黑色涂料中加入金粉 这让龙头从不同的角度 特别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光彩夺目 呈现出在时代中奋进、在激流中破浪前行的状态。近距离观察荣归故里的石牌龙头 你会发现:该龙头的嘴型就像一个“鹰嘴” 鹰嘴锐利可以捕鱼 代表着“丰收”。“鹰嘴”的边上有细如“如意”的图案 代表“平安如意”。龙头上绿色钩金线且似鱼鳍的地方为网状图案 喻意“揾到食又网得住”。再观龙牙 一颗颗边界分明 晶莹剔透;龙唇到龙肉的过渡 色泽自然。2月4日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 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 引人入胜。其中 一个极具岭南风韵的龙头 带着水花跃出水面 这就是广州天河石牌人引以为豪的石牌龙头。
放眼于世界 广州天河CBD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里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也有古色古香的百年祠堂 这里有活力澎湃的创新发展 也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昔日农田变城区 醒狮、扒龙舟等独具岭南特色的传统活动仍被很好地传承下来。现代和传统在此相互融合 相映成趣。最近 天河CBD石牌村的传统龙头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让天河CBD的岭南文化生命力 再一次绽放在国际舞台。
A 龙腾
亮相冬奥
唯一一条黑须龙被奥组委相中
2月4日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 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 引人入胜。其中 一个极具岭南风韵的龙头 带着水花跃出水面 这就是广州天河石牌人引以为豪的石牌龙头。
董俊杰 典型的90后 自幼在石牌长大 在石牌长老们的教导下 耳濡目染爱上了龙舟文化。2021年 他将这份热爱 融入了新一代石牌龙舟龙头的设计和创意之中。他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一拍即合 要用新时代文化精神创作出一个有文化自信感的龙头。
“每个村的龙舟 各有特点 每一个龙头 代表着每一个村的文化和精神 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张伟潮告诉记者:“为石牌村设计龙头 我和了解这条村历史的朋友反复沟通。不同的姓氏 有不同的图腾。新的龙头 无论是造型、颜色 还是细节搭配 都要反复讨论才能确定最终模样。”
近距离观察荣归故里的石牌龙头 你会发现:该龙头的嘴型就像一个“鹰嘴” 鹰嘴锐利可以捕鱼 代表着“丰收”。“鹰嘴”的边上有细如“如意”的图案 代表“平安如意”。龙头上绿色钩金线且似鱼鳍的地方为网状图案 喻意“揾到食又网得住”。再观龙牙 一颗颗边界分明 晶莹剔透;龙唇到龙肉的过渡 色泽自然。
而龙颈串串飘起的龙须 是从舞狮里飘逸的毛发中得到灵感 有意将龙须设计成向后飘动的形态 让龙头呈现出更加灵动的姿态。石牌村一共有8条龙船 这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条黑须龙。制作时 设计师在黑色涂料中加入金粉 这让龙头从不同的角度 特别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光彩夺目 呈现出在时代中奋进、在激流中破浪前行的状态。
文化自信
“石牌龙上升到中国龙”
被选中的龙头荣归石牌的当天 一部名为《石牌龙》的微纪录片向社会发布 该微纪录片以写实和白描手法 真实还原了石牌龙舟文化与北京冬奥会的一段情缘。导演张彤表示 结合十数年坚持跟拍石牌文化的经验 纪录片以“石牌龙上升到中国龙”的表达理念 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人民面前自信展现”的真实事件。
据张彤导演介绍 片子从龙头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发端 第一部分“刻龙”以“刻”为关键词 突出设计核心 “每一个龙头都代表一条村的文化和精神” 引导出“石牌龙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随后 微纪录片第二部分“借龙”以“借”为关键词 记录设计者与石牌长老们共议大事的画面 突出表达石牌长老对此意愿的大力支持 表现出石牌人在国事和大事面前的格局和气度。
在第三部分 以“赛”为关键词 用蒙太奇手法 巧妙叠画出石牌龙头与冬奥会经典场景 表现了龙的精神在冬奥会赛场上 通过中国运动员向世界人民展现出来的蓬勃力量 此为独具含义的“赛龙”部分。第四部分以“迎”为关键词 记录拍摄为石牌度身定制的龙头回到村里时的隆重场面 通过迎接画面细节的表达 呈现出“尊重”“传承”“尚礼”的石牌龙舟文化底蕴。
虽然昔日农田变身城区 但石牌人对龙舟的情怀依然未变 并且把对龙舟的喜爱刻入了微纪录片的每个细节中。“这条微纪录片是为石牌人在特别的时期打造的特别精品 让石牌情借助北京冬奥会的热点 走向世界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体现石牌人的自信和使命。”石牌三骏企业集团董事长池锦玲说。
B 狮跃
有呼必应
醒狮有着让大家凝聚起来的魔法
在广州天河CBD 过年舞狮的传统习俗历经多年丝毫未减。跟龙舟一样 醒狮也是CBD中岭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位于天河CBD中心区的猎德村因“广州第一条整体改造的城中村”而知名。每逢重要节日或喜庆的日子 猎德祠堂和经济联社前都会响起鼓点 为村民乡里助兴。自1982年成立以来 猎德龙狮队数十次荣获国内外龙狮竞技“狮王”殊荣 也是唯一能在“龙舟上起舞”的醒狮队。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醒狮队 像猎德龙狮队这样“土生土长”的村社醒狮队 一年之中只有春节是“旺季” 其余时间 基本是属于“淡季”。大多数队员都是业余性质 只有像春节这样的节庆日子或者比赛备战前期 队员们才会“突击”训练。大家心怀对龙狮文化的热爱 基本上都是有呼必应。
“醒狮就像拥有一种魔法 能将全村的人凝聚起来。”李志峰说 猎德龙狮队的队员虽然来自村里不同姓氏 但相处非常和谐。“只要感兴趣 我们都欢迎 同不同姓并不重要。”李志峰介绍 在广州 不少村落的龙狮队按姓氏来组建 一般都是各玩各的。
猎德龙狮队的领队李志峰加入队伍30多年 见证了无数龙狮队辉煌时刻。1997年端午节的广州龙舟节表演上 猎德村参赛的龙舟上 两头狮子同时起舞 在高桩上轻盈跳跃 一出场就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注意 技惊四座的表演让众人拍手叫好。正是凭借这一创意 猎德龙舟获得了彩龙表演的一等奖。自此 猎德龙狮队有了“龙舟上起舞的醒狮队”的美誉。
带领猎德龙狮队 最让李志峰头疼的是如何留住队员、如何吸收“新鲜血液”。抱着试一试玩玩心态的人很多 但半途而废的人也不少 有人觉得训练太辛苦 有因为工作或者学业压力过大时间应付不过来 也有的人是因为朋友离队了而选择一起离开。
目前猎德龙狮队60多人的队伍中 多数都是本村的80后 十几二十岁的队员比较少。但事实上 醒狮运动强度大 是不折不扣的体力活 基本上30岁已经可以算得上“退休”年龄。李志峰坦言 猎德龙狮队面临着人员“断层”问题。为了培养醒狮人才。每年暑假 猎德醒狮队都会免费开班招募学员学习醒狮 不论本村人还是外族人 只要感兴趣愿意学都可以报名参加。
即使面临着人员断层的尴尬 作为猎德龙狮队的领头人 李志峰坚信醒狮这项传统不会消亡。“就是动作上没这么好看 技术上没有这么讲究而已。”李志峰说 虽然生活越来越现代 但无论政府、学校还是民间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越来越重视。随着醒狮文化逐渐被年轻人认识 这项传统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醒狮、龙舟等活动传统性强、讲究较多 而且需要热衷于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中找寻到乐趣。现代生活讲究简单和快节奏 村里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 空闲时间让他们又投入高强度的龙舟训练也并不现实。”石牌董氏龙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龙狮团会长董文汉表示。不过 近年来 龙舟、醒狮成为国内外各大舞台重要的比赛项目 国内各大高校也都有各自组织成立的龙舟队、醒狮队 这些现象都让董文汉感受到 龙舟、醒狮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他期望 未来民间的传统习俗活动也可以更加职业化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更创新。
传承
新狮初舞 开光点睛
石牌村是猎德村的“邻居”。这条700多年历史的城中村 同样有着醒狮的传统。今年春节 石牌村就迎来了一头全新的“雄狮”。新狮初舞 按照传统的俗规 都要进行“开光点睛”的传统仪式 开光点睛之后 它便成为可以辟邪纳福、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选好吉时 开光点睛仪式在石牌村玉虚宫进行。在石牌村长大的“85后”年轻人董文汉 是石牌董氏龙狮第三代传承人、董汉堂龙狮团会长 他早早与弟子们在现场布置仪式 将新狮摆放于供奉神灵的拜桌前 并把黄皮叶(民间认为黄皮叶可以祛除邪气)插在新狮的角旁 并用丝带为它的角装饰一番 这称作“簪花挂红”。“每一项传统习俗背后都有着其丰富的历史故事 也包含着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礼 时刻教导着我们。”董文汉表示。
随后 董文汉便开始焚香 向天地敬酒(洒酒)、行鞠躬礼 随即两名弟子戴上狮头进入狮身 紧接着董文汉用黄皮叶为新狮打扫全身 念开光点睛口诀 手执新笔 以鸡血、朱砂为染料 为新狮开光点睛 神态严肃的气氛达到顶点。据称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 就是说给新狮以生命之源。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林至钦 通讯员 池焰铖
摄影:邹峻 林至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