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没有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
为什么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没有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之后,慈禧太后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慈禧太后正式临朝听政,以后的具有与皇帝一样的权利,而这就代表着 "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了。但是革命最终还是触犯了皇族的利益,特别是慈禧太后的利益,因此失败了。在1898年9月21日,原本应该在颐和园游玩的慈禧太后突然在凌晨时分赶回了紫禁城,并且带领手下的太监和禁军闯入光绪皇帝的寝宫,没有解释,就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了中南海的瀛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侵略者变本加厉的时候,维新派横空出世,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实力,挽救清政府统治,于是,在光绪帝的帮助下展开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或者维新变法,后人将其总结为在晚清时期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倡导学习西方的变法活动。也有人称这次运动为提倡科学与文化,重点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包括多个方面,比如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多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是南宋末期忠臣文天祥在赴死之前所作的诗句,用慷慨激昂的话语表现了文天祥面对这国破家亡,外敌入侵的形势,仍然愿意为了国家安定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这句诗句也被千百年来的爱国志士奉为经典。中国从来不缺乏为了国家慷慨赴死的人,上个世纪,为了民族的未来无数的人付出了热血和生命,他们都是英雄。
在清朝末年,戊戌变法时期,戊戌变法拉开了清朝改革的序幕,但是变法由于袁世凯的突然背叛而失败,最终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困境中的变法清朝发展到了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已经落后于世界,在外国侵略者凭借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之后,终于有中国人看到了中外差距,开始变法。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侵略者变本加厉的时候,维新派横空出世,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实力,挽救清政府统治,于是,在光绪帝的帮助下展开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或者维新变法,后人将其总结为在晚清时期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倡导学习西方的变法活动。也有人称这次运动为提倡科学与文化,重点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包括多个方面,比如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多余的官员;使用谭嗣同等赞同改革的官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教育制度,开设学校;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陆军和海军等措施。
革命最终失败但是革命最终还是触犯了皇族的利益,特别是慈禧太后的利益,因此失败了。在1898年9月21日,原本应该在颐和园游玩的慈禧太后突然在凌晨时分赶回了紫禁城,并且带领手下的太监和禁军闯入光绪皇帝的寝宫,没有解释,就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了中南海的瀛台。
之后,慈禧太后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慈禧太后正式临朝听政,以后的具有与皇帝一样的权利,而这就代表着 "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了。
政变发生之后,在慈禧太后的指挥下,各地开始大肆搜捕威信人士,北京地区的革命人首当其冲,康有为、梁启超被下令捕杀,并且参与革新的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等人也相继被追捕。
到1898年9月25日,本能够逃往国外的谭嗣同仍然坚持留在浏阳会馆,之后在被人举报之后,被清政府逮捕。同年9月28日,为了震慑革命党人,慈禧太后要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人在北京菜市口杀害,其他戊戌变法颁布的新政措施,也全部都被废止。
"英雄"谭嗣同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正值清政府风雨飘摇的时期,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湖南人。他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在学习西方文化之后,认为如果中国将来要强盛,就必须发展国内的民族工商业,并且还要使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期间,他主动提出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学校,放宽对与民间设厂的限制,被称为维新派中最为激进的人。曾经在湖南地区自己施行新政,利用当地的时务学堂为维新变法培养了大量的新型官员。
光绪皇帝同意推行变法之后,协助康有为等人起草关于整顿官制,革除弊政的政策。革命失败后,谭嗣同在狱中写下"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遗书之后从容赴死。
谭嗣同一生都在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和旧思想,认为维新变法一定能成功。针对革命失败的原因,在谭嗣同看来,主要是由于袁世凯的背叛。
袁世凯的背叛在谭嗣同等革命党人看来,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袁世凯的告密,他的背叛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能够迅速发动政变,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其实是个两面派,维新派发展好的时候,就投靠维新派,但看到慈禧的势力远远超过维新人士的时候,就出卖了维新派。
袁世凯背叛主要指的是在当年八月初五的时候,袁世凯乘火车回到天津,向自己的上司荣禄告密,出卖了准备废黜慈禧太后的维新派。但是袁世凯之后却宣称,这不是背叛,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他认为维新派的变法不可能成功。
当时的袁世凯是清政府新军统帅,手下有清朝24镇中的6镇,听起来势力很大,但其实袁世凯并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他的直属领导是淮军将军聂士成,而军队正统领是荣禄。
如果袁世凯一旦帮助维新人士,聂士成、荣禄都能知道,而这两人支持的是慈禧太后。而且袁世凯不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对于他来说维新变法的风险太大,即使他参与并且运动成功,他也只能获得一个不大不小的正三品官。
这与他要冒的风险不一致,而且当时为了拉袁世凯入伙,光绪帝开出的砝码也不过是个候补侍郎。还有,假如政变失败,那么袁世凯一旦扣押慈禧,那么就相当于谋反。
而且扣押一事,肯定没有光绪帝的诏书,那么袁世凯做了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事情败露,慈禧太后肯定会诛他九族,这是他不能承担的后果,自己也必死无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用十分激昂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同时表达出对当时帝国主义的憎恨情感。
正是前辈和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国家的现在,戊戌六君子的死亡让后人十分惋惜,但是改革路上必然需要有人牺牲,袁世凯虽然背负骂名,但是后期,他也成为清政府覆灭的重要帮手。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违逆的,如今的世界在和平时期,所以中国人都应该团结起来,一起向谭嗣同这样的改革者学习,为了祖国和民族的美好明天而奋斗,不惧艰险,不畏阻碍。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