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种怎样的拘束(10岁儿子指出陋室铭一处错误)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种怎样的拘束(10岁儿子指出陋室铭一处错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当年刘禹锡被贬到了和州,被当地知县刁难了很多次,最后竟然搬进了一间斗室中。刘禹锡这才写下了《陋室铭》。最后一句“何陋之有”也有典故,出自《论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是,吴先生的儿子却认为,这一句“孔子云”大有问题。他想不明白,孔子是在公元前479年逝世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西蜀子云亭”说的是西汉文学家杨雄,两个人都比孔子晚出生很久。那么,孔子怎么会对他们俩的房子说一句“何陋之有”呢?事后,吴先生带着儿子得意洋洋地问老师。老师先是称赞“孩子很爱思考”,随后做出解释:
文丨贞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宝爸宝妈们转发分享)
当了10年家长之后,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小孩子找错的能力真的太强了。有时候会指出妈妈的口误,有时候会说出电视剧的错误,就连看书都会找出书里的错误。
案例:成都的吴先生有一个10岁大的儿子,现在正在读小学。这天,儿子在重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突然发现有一处错误,于是赶紧告诉爸爸吴先生。听完儿子的解释,爸爸无法反驳,有点懵圈:难不成刘禹锡真的错了?
众所周知,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千古名作。文中最后一句非常经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可是,吴先生的儿子却认为,这一句“孔子云”大有问题。他想不明白,孔子是在公元前479年逝世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西蜀子云亭”说的是西汉文学家杨雄,两个人都比孔子晚出生很久。那么,孔子怎么会对他们俩的房子说一句“何陋之有”呢?
事后,吴先生带着儿子得意洋洋地问老师。老师先是称赞“孩子很爱思考”,随后做出解释:
当年刘禹锡被贬到了和州,被当地知县刁难了很多次,最后竟然搬进了一间斗室中。刘禹锡这才写下了《陋室铭》。最后一句“何陋之有”也有典故,出自《论语》: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个典故说的是,当年孔子要搬到九夷去住,学生个个都劝告说:那地方太简陋了,不要去。孔子乐观回答:“有我这样的君子去住,何来简陋一说呢?”
现在大家明白刘禹锡的意思了吧。最后一句应该理解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刘禹锡一间斗室,都正如孔子说的陋室呀。
分析:古代诗篇很多时候都不会出现“正如”这样的连词,因为会破坏整篇文章的音律之美,《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都有这样的特点。不过,当孩子指出这些错误时,父母不要急着训斥孩子,这恰恰说明他们在认真看书,认真思考。
那么,父母怎么才能让孩子认真看书呢?1、经常做笔记
父母以前给做过笔记,应该可以体会到做笔记的好处。做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快速记忆书中的知识,还能记录一些疑点,促进孩子理解文章主旨。
比如,《红楼梦》这本书人物繁多,孩子们看书的时候可能根本记不清人跟人的关系,如果孩子可以适当做一些笔记,就可以轻松记住人物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什么了。
除此之外,做笔记可以培养孩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避免孩子随意看书,很快就忘记了。
2、看书不能贪多
很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没见识,于是让孩子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完全不管孩子有没有理解,这是万万不可取的。看书不能贪多,而是要精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孩子也会获得更大的读书乐趣。
如果孩子看书的时候非常马虎,他的思考能力就无法得到任何提升。比如看完《三国演义》,家长让孩子评价一下曹操,孩子可能啥也说不上来。
3、不要一味地挑刺
孩子小的时候好奇心很旺盛,经常会发现大人忽视的问题,父母应该好好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提出质疑的时候,父母别急着打压孩子,说一些“你懂什么”之类的话,这样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父母也不能放任孩子一味地挑刺。毕竟每个时代文化都存在差异,文章中肯定也会有差异。如果孩子尝到被夸奖的甜头,可能会成为专门挑刺的“杠精”。这就背离了我们培养孩子的初衷了。
本文由贞妈育儿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