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龙门阵是什么样的(在四川有一种闲谈叫)
历史上真实的龙门阵是什么样的(在四川有一种闲谈叫)由于这是一个名词,川渝人在前面加上一个“摆”字,构成动宾短语,即“摆龙门阵”,意为讲故事、闲谈、聊天。到了现代,川渝人把一切故事,闲谈、聊天的内容,都统统称之为“龙门阵”。“龙门阵,龙门阵,龙王老爷害了病,打发乌龟去捡药,乌龟儿子要听听龙门阵”,“信就信,不信就当摆龙门阵。”作为讲故事、闲扯、闲谈、吹牛、神侃,类似于北京话“扯闲篇”的“摆龙阵”,大约出现在清代。邯郸学先生曾在《龙门阵》杂志上撰文说,搞不清楚来历,只能留待像胡适那样有“考据癖”的人去研究。现在见到较早的材料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的四川方言小说《跻春台》。其《六指头》:“尊公公,你且听,从未见此龙门阵;他各人,爱吃酒,醉了发疯乱开口。”其《卖泥丸》:“我们下力的人,不摆龙门阵,不扯白谈经,站到打瞌睡,活路做不清。”李劼人先生小说《大波》也有用例。袁珂先生说:龙门阵阵容之变幻无穷,大约即以喻故事之曲折迷离也。龙门阵,比起击其首而
方言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北方语系,和湘语、客家话、粤语、赣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声母),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它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川渝人神侃、神吹,民间一般叫“扯把子”“扯南天盖北网”等等。更通俗、流行的说法则是“摆龙门阵”。那么,这“龙门阵”到底有何来历呢?
【词释义】龙门阵跟穆桂英破的天门阵、诸葛亮摆的八阵图之类有相似之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在编《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时,曾想印成《广义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结果词条被编辑刊落“三分之一”,其中就有一条“龙门阵”。“龙门阵”为薛仁贵所摆,见于清鸳湖渔叟《说唐演义后传》第二十回“仁贵巧摆龙门阵,太宗爱慕英雄士”。而薛仁贵的龙门阵,又“来源于”玄女娘娘所赐的“无字天书”,仁贵只不过是请出七八万人,“依图摆出阵式”而已。《说唐演义后传》刊于乾隆癸卯年(1783),说明这个词早于乾隆年间出现。
这个故事的雏形见于宋末元初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但査《永乐大典》“事略”原文(卷5244,十三萧韵“辽”字),那里只说在九龙门下摆了“内虚外实”的“阵”,并没有“龙门阵”之名。
“龙门阵,龙门阵,龙王老爷害了病,打发乌龟去捡药,乌龟儿子要听听龙门阵”,“信就信,不信就当摆龙门阵。”作为讲故事、闲扯、闲谈、吹牛、神侃,类似于北京话“扯闲篇”的“摆龙阵”,大约出现在清代。邯郸学先生曾在《龙门阵》杂志上撰文说,搞不清楚来历,只能留待像胡适那样有“考据癖”的人去研究。现在见到较早的材料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的四川方言小说《跻春台》。其《六指头》:“尊公公,你且听,从未见此龙门阵;他各人,爱吃酒,醉了发疯乱开口。”其《卖泥丸》:“我们下力的人,不摆龙门阵,不扯白谈经,站到打瞌睡,活路做不清。”李劼人先生小说《大波》也有用例。袁珂先生说:龙门阵阵容之变幻无穷,大约即以喻故事之曲折迷离也。龙门阵,比起击其首而尾应、击其尾而首应、击其中而首尾俱应的率然之阵来讲,还要变化多端。估计是薛仁贵摆龙门阵的故事,通过说书人的口,常在茶楼口讲故事,天南地北的神聊,称作“摆龙门阵”。
至于为什么把薛仁贵摆的阵式叫“龙门阵”,有人讲,地名有龙门,如河南有龙门山(龙门石窟所在地),重庆有望龙门、龙门浩,典故有鲤鱼跃龙门,等等。“
龙门”为人所熟知,以此为名,很自然。但据推测,还有一种可能是,编《说唐后传》者或说书人,可能知道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人”,古代特别注重人的祖籍、地望,什么“太原王、琅琊王、庐江何、曲阜孔、武功苏之类,就是明证。而薛氏地望就在“龙门”,其“薛”就是“龙门”,把薛仁贵的阵称“龙门阵”理所当然。
到了现代,川渝人把一切故事,闲谈、聊天的内容,都统统称之为“龙门阵”。
由于这是一个名词,川渝人在前面加上一个“摆”字,构成动宾短语,即“摆龙门阵”,意为讲故事、闲谈、聊天。
造个句:
1.嗨呀,李二娃,好久没看到咯,摆会“龙门阵”(聊天)哇?
2.来,我给你摆个关于三国的“龙门阵”(故事),好听得很。
【进阶用法】“吹龙门阵”。四川有浓厚的茶馆文化,最地道的“龙门阵”要到茶馆里面去听。当然,在茶馆里面,摆得时间久了,有些“龙门阵”过于发散,就会在事实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想象力,变成了“吹龙门阵”。
【“骨灰”用法】川渝有浓厚的茶馆文化,最地道的“龙门阵”要到茶馆里面去听。当然,在茶馆里面,摆得时间久了,有些“龙门阵”过于发散,就会在事实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想象力,变成了“吹龙门阵”。
造个句:
老张说他家的夜壶是个古董,值好几百万,这个“龙门阵”有点玄(不可信)。
【四川话特点】语音特点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 [zǐsā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曹死”);”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 [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 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un” 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 ”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语气词丰富
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3(san)——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是唦(两音都拖长)——主要通行于重庆市,意同”是3”,“唦”有的写成“撒”。
(以上三个用法在电影《抓壮丁》中,三个女人回答王保长的问题时接连使用)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语法特点
四川话与普通话除了音调不同外,其他特点都基本相近,且四川方言又有它独特的语法特色,明显特征是习惯于副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强调的语气比较重,比如普通话说“很高兴”、“很舒服”,用四川话来说就是“高兴得很”、“安逸得很”、“巴适得很”。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4
生动、诙谐幽默
四川方言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生动、机智和幽默。随着社会发展,有的名词、土语和旧的行业隐语消失了,但语法和语言特色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方言词汇仍然非常丰富。还有不少四川方言词汇如雄起、下课、勾兑等,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已在全国广为流传。四川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喻,比如“雄起”一词原反映的是四川人好热闹,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后被四川球迷用在足球场上替代传统的“加油”,类似形象生动的引申词语还有“下课”等,已在全国广为流传。在地方语言中,四川方言的幽默是无与伦比的。四川方言里鲜有表现悲伤、痛苦的词汇,比如:“今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我摔得好痛啊!”这句话如果用四川话来表现就非常有意思:“今天绊了一跤,把老子疼安逸了!”“疼”和“安逸”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四川人在表达痛苦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调侃一番,这两个词的连接运用,充分显示了四川人乐观的性格。 (来源|新华网百科四川、《咬文嚼字》草不黄/文、《青年文学家》陈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