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电影 最后的诗句(影片最后的诗句)

电影 最后的诗句(影片最后的诗句)不可否认,命运多戕,现实残酷,但人生毕竟还有更多道路可供选择,远不值得如此的悲观绝望。电影公映后观众对剧中主要人物的表演大都十分认同,包括戏份不多的晓萍姑姑在内。如此相对比来说,剧本人设反而成了电影的“短板”——将悲剧过度放大,把人物命运描述得过于“悲观”,看罢后不禁思索,如果故事距“真实”相差太远,似乎也没有太多理由为“悲”所动。电影里描述的男人所谓的“自尊”,其实很“衰”——诸如“我现在一无所有,怎么和你结婚?”和“以后有了小孩,让他住这种破房子吗?”等此类话语来反问正在“逼婚”的女友,想必观众不但熟悉而且反感——按理说既然女友都不介意,男人又何苦拿这种无聊的“自尊”当作逃避婚姻的借口呢?从学生时代足球场上与施人杰意外邂逅,听她眼中所谓的“诗人”念诗,再到主动提出代男友还父债,最后躺在半浸着自己血水的浴缸里,李晓萍的人生悲剧似乎完全由男友施人杰一手“导演”, 还有比泡在浴缸里让血水半浸

青山、绿水,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徜徉其间,写诗、念诗,有谁会预见未来的人生何其悲苦?年少轻狂的你们又有多大勇气去面对在以后的日子里,命运带给你们各自的种种“不堪”?

电影 最后的诗句(影片最后的诗句)(1)

本片由台湾新锐导演曾英庭执导,依旧沿袭台湾电影一贯的深刻与凝重,似乎唯有把美好毁灭来示人,人才会心有所动,于是最后,“诗人”连同他的最爱,在被片子主创赋予的悲情色彩反复勾勒之后,无一例外地倒下了。

也曾笃信“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的施人杰,迫于现实的压力由最初的青春、阳光日渐变得焦躁、暴戾,口口声声地为赚钱跑去大陆,结果遭人算计,最终落得个连返台的路费都没有,竟然只能偷渡回来......。高大、帅气、爱好踢球和写诗的男主角终究在“现实杀”中“败下阵来”,当初也曾看不起父亲“敢死不敢活”的“诗人”,最终还是被命运逼上了“不归路”。

整部影片以青春---自由---风暴---求婚---返乡---勇气做线索贯穿始终,这个过程也就是男主角施人杰所经历的略带“苦逼”的人生,自尊心极强,时而表现得又很“幼稚”,单是这两点,似乎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他失败的人生,失败到“无以为生”。

电影里描述的男人所谓的“自尊”,其实很“衰”——诸如“我现在一无所有,怎么和你结婚?”和“以后有了小孩,让他住这种破房子吗?”等此类话语来反问正在“逼婚”的女友,想必观众不但熟悉而且反感——按理说既然女友都不介意,男人又何苦拿这种无聊的“自尊”当作逃避婚姻的借口呢?

电影 最后的诗句(影片最后的诗句)(2)

从学生时代足球场上与施人杰意外邂逅,听她眼中所谓的“诗人”念诗,再到主动提出代男友还父债,最后躺在半浸着自己血水的浴缸里,李晓萍的人生悲剧似乎完全由男友施人杰一手“导演”, 还有比泡在浴缸里让血水半浸者更失败的人生吗?

电影 最后的诗句(影片最后的诗句)(3)

似乎李小萍的“厄运”就是从男主没有答应和自己结婚,反而去了大陆“捞金”开始的,回归现实,一个人只是因为等待遥遥无期而终致抑郁,最后自毁人生的几率又有多大呢?

电影公映后观众对剧中主要人物的表演大都十分认同,包括戏份不多的晓萍姑姑在内。如此相对比来说,剧本人设反而成了电影的“短板”——将悲剧过度放大,把人物命运描述得过于“悲观”,看罢后不禁思索,如果故事距“真实”相差太远,似乎也没有太多理由为“悲”所动。

电影 最后的诗句(影片最后的诗句)(4)

不可否认,命运多戕,现实残酷,但人生毕竟还有更多道路可供选择,远不值得如此的悲观绝望。

按理说,一个不争气的老爸似乎还不足以击垮一个当年叱咤球场,又当过兵的诗意青年,既然没有赢在“起点”,就只能靠后天打拼,现实再“骨感“,总有让人“随遇而安”的理由,活着本身就已经很好了。不幸之余,或许只需再努力一点儿,结局就可能会大不同。

电影 最后的诗句(影片最后的诗句)(5)

不赞同电影将悲剧放大后示人,太多负面的东西给观众看,岂非有意让本已被怀疑的人生再遭质疑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