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坡古村简介(承载乡愁的村庄)
塔尔坡古村简介(承载乡愁的村庄)看完表演,我们沿着另一个湖继续前行,几朵睡莲浮在湖面上,羞涩娇艳,像是正在回味一段火热的青春。独具特色的亲水长廊倒映在水中,和着水中的白云款款轻漾,一座石拱桥把湖的两岸相连在一起,沿湖而生的美人蕉肩并肩柔情低语,似乎在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 一条宽敞的水泥硬化道路起伏有致直通村门,路边长满了低矮的各色花卉,幽香扑鼻,迎风招展,早有身着壮族服饰的村民等在了村口,见到我们下车,迎了上来,边唱着壮族的迎客歌,边给我们脖子上挂一个绣球。一时间,锣鼓暄天,唢呐声声。沿着用砖铺就的路绕湖走了一圈,来到文化广场上,一场简短而又隆重的民俗文化秀开始了——惟妙惟肖的道具、幽默风趣的表演,都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引得观众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喝采声。那蒙坡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壮族文化,除了舞春牛、奏八音,还有“嘹啰”山歌和绣球歌圩习俗,传唱百年,远近闻名。在邕宁区各乡镇歌圩中,新江镇那蒙坡、那团村
作者:覃瑞强
来源:当代广西网
覃瑞强。作者供图
久居都市,穿梭于钢筋水泥构成的森林中间,总有莫名的压抑阵阵袭来。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感觉愈发明显,便常怀念鸡犬之声相闻、蛙叫虫鸣起伏的乡间生活。何以解忧?唯有乡愁!每逢节假日,我最喜欢做的,便是往乡下跑。这些年,回老家的次数因此多了不少。老家虽好,距离南宁也不过百把公里的路程,但也不能总是有事没事地回去呀。在城市的周边寻找家乡合适的替身成了我的一个愿望。第一次来邕宁区新江镇的那蒙坡,就是这个愿望驱使的结果。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我闲着无事,一个人开车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那蒙坡,发现这里似乎就是我寻找的理想的村庄——一幢幢青灰外墙的房屋掩映在绿树翠竹中,新旧相衬,错落有致……老村新貌,生机盎然,一派安宁和谐景象,把人带入心旷神怡的境地。
那天,我没有走巷串户,去寻找那蒙坡更多的美,而是在那长长的木廊里呆坐,望着清澈的湖水,望着湖边阳光下开得娇艳的或红或桔的美人蕉,静坐了很久,让身心融入这湖光秀色中,如不是手机没有电了,我可能就那么呆坐下去,直到太阳落山、夜幕四合。
六月末,有幸参加“文学名家走进邕宁”的采风活动,我又一次走进了那蒙坡。这次,我好好地打量了她。
那蒙坡景致迷人。资料图
一条宽敞的水泥硬化道路起伏有致直通村门,路边长满了低矮的各色花卉,幽香扑鼻,迎风招展,早有身着壮族服饰的村民等在了村口,见到我们下车,迎了上来,边唱着壮族的迎客歌,边给我们脖子上挂一个绣球。一时间,锣鼓暄天,唢呐声声。沿着用砖铺就的路绕湖走了一圈,来到文化广场上,一场简短而又隆重的民俗文化秀开始了——惟妙惟肖的道具、幽默风趣的表演,都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引得观众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喝采声。那蒙坡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壮族文化,除了舞春牛、奏八音,还有“嘹啰”山歌和绣球歌圩习俗,传唱百年,远近闻名。在邕宁区各乡镇歌圩中,新江镇那蒙坡、那团村一带盛行的以“抛绣球”为原型、“嘹啰”山歌为主调的“绣球歌圩”最具特色,被称为“千年古调”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嘹啰”山歌 ,早在2008年便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完表演,我们沿着另一个湖继续前行,几朵睡莲浮在湖面上,羞涩娇艳,像是正在回味一段火热的青春。独具特色的亲水长廊倒映在水中,和着水中的白云款款轻漾,一座石拱桥把湖的两岸相连在一起,沿湖而生的美人蕉肩并肩柔情低语,似乎在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
一幢灰瓦白墙的老房子掩映在绿树中,那凹凸的石阶、厚实的青砖、深沉的黑瓦、斑驳的泥墙,以及墙外不屈不挠茂密生长着的一堆堆杂草,仿佛在诉说着那蒙坡曾经的辉煌。
那蒙坡景致迷人。资料图
几位老人悠然地在湖边的茶室里或聊天或下棋,平整宽敞的环村、环湖柏油路上,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有道是,人生须臾,春风作酒。这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人家,构筑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佳境,犹如一卷浓墨重彩的美丽壮锦,铺展在八桂大地。
20世纪60年代,先后有三批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这里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三批热血青年共三十七人,他们把那蒙坡当作自己的家,把满腔热血和火热的青春贡献给那蒙坡,在广阔天地里历经磨炼,不断成长,他们在这里书写了一段人生,留住一段火红年代的难忘记忆。
如今,当年村民专门为知青建造的两幢二层高的知青楼依然保留着,一些生活用具也保存完好,那蒙坡对其呵护有加,准备把它改造成“知青纪念馆”,以纪念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来到新江镇那蒙坡之前,我们其实先到了另一个那蒙坡——邕宁区那楼镇那良村的那蒙坡,不过没有进到村内,而是直接上了那蒙坡雷婆岭。雷婆岭上绿树葱葱,随处可以看到绽放的各种野花。翻过雷婆岭往山下走,路越走越窄,沿着崖边的石阶拾级而下,一道狭长的石缝赫然出现在眼前,犹如山被人用利剑劈开一般,石缝两壁是巨大的岩石叠成的陡峭崖壁,岩石像是人为堆砌起来一般,自下而上有明显的间隔。石缝长约三百米,最宽处有二十米左右,窄的地方仅约四米,按照宽窄变化,石缝分为头垄、二垄、三垄。石缝的两侧巨石嶙峋,古树参天蔽日,古藤攀挂崖壁。
站在石缝崖底,绿树把阳光挡在了外面,只感到一股股清凉透心的空气在树叶间,抬头望,头垄上长达一百米的岩壁,俨然是一个书法石刻的博物馆,在长满苔藓的摩崖上刻有上百幅石刻,有横幅、条幅,也有圆幅和对联的文字石刻,字体有正楷、行书、魏书、隶书等,均为阴文,字体或娟秀,或苍劲,或厚实,尽现艺术之韵,触抚则感沉重之辉煌,博厚而温热,有无声之脉动在物与人之间传递。
石刻刻工精细、表现手法独特、字体多样在国内罕见,而且每幅石刻边饰的刻工都很考究。注重边框装饰,采用书画装裱手法对边框装饰进行艺术处理,有的甚至将边框的挂钩、钉子、索链等都一 一雕刻齐全,在石刻艺术中采用这种处理手段在国内堪称仅有。
石刻都出自清代嘉庆、道光、光绪、宣统各个时期,内容大致是赞颂当地风貌风光、记载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文字和一些佛教经文等,如“胜似桃源”“道大德宏”“帝德宏谱”等。石刻中最大的一幅横幅长3.18米、宽1.24米,最小一幅为圆幅的“心”字,直径为0.46米。
崖壁上的这一幅幅悬壁上的石刻,每一幅都是一个故事,几百年来,它们深藏在这深山中,与这里的大树、野花、青苔一起,在历史的深处蛰伏。
雷婆岭的石缝在当地村民口中颇有神话色彩。相传雷婆岭原来叫做大鼓岭,每天都会发出如同大鼓般的“轰隆”声,响声惊动了天上的玉帝,命令雷神将大鼓岭劈开,此后大鼓岭再也发不出响声,但山涧从此裂开了个大石缝。另有说法是,雷婆岭与不远处的雷公岩分别为天上的金童玉女所化,雷婆岭的石缝是玉女张开的嘴巴。
对于石刻的最初来源,当地村民认为与端午节有关。摩崖石刻群《雷庙碑记》记载:“五月初五,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乘兴而来游。”同时进行各种有关道教礼事活动,活动完成以后,便在摩崖上刻石留念。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雷婆岭附近村民都会聚到摩崖石刻群举行祭祀、舞龙舞狮、放花炮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壮观。
是谁在这荒无人烟的山上镌刻下这些石碑?藏在深山中的摩崖石刻留下众多谜团,数百年来无人能解,也成为广西一处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在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领略到了那蒙坡厚重的文化。
那蒙,为壮语的音译,“那”是田,“蒙”是你,那蒙就是你的田。光从这地名上,就能感受到那蒙坡人的气度和胸襟。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承载和寄存很多人的乡愁。
(作者简介:覃瑞强,广西大化人,《广西文学》主编。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获广西出版行业首届“十佳中青年编辑”、“壮族文学奖·编辑奖”等奖项。有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