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趋势大势已至(Tech学堂)
科技新趋势大势已至(Tech学堂)现在,就让我们由远及近,看看不同的景别分别有着怎么样的含义吧?同时,景别的不同往往也代表着主要的被摄主体,与摄影机之间的距离的不同,在摄影机使用同样的拍摄镜头的前提下,离摄影机越近,被摄主体就会变大,而画面中所能呈现的信息就会越集中,而离摄影机越远,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就会变小,呈现的信息也就越分散。那么景别到底包含哪一些呢?是不是仅仅只是所谓的“远全中近特”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图。对于景别的界定与分类从上面这幅画中其实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其实如果要真的去探讨“景别”的话,他所涵盖的内容要远远多于“远全中近特”。而不同的景别则意味着从不同的镜头中,观众们可以获取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位专业的导演在和摄影执导决定一个镜头的景别之前,他首先要做得是决定这个镜头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什么样的,是和盘托出,还是留下一点小秘密?
很多接触过摄影,或是对摄影抱有兴趣的朋友们可能早就已经听过一个很顺溜的短语——“远全中近特”,这个词,说的就是景别啦。在今天的 Woo·Tech 中,我们就来与大家聊一聊,景别是个什么概念?远景与全景在摄影师手中,又能被玩出什么花样。
景别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电影叙事的大门。在电影刚刚诞生之初,电影通常都只是一个单一的镜头,而镜头中的内容往往也更偏向于一些记录性质的画面。直到1900年乔治·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的短片《望远镜所见》(As Seen Through A Telescope,1900)中,一个男人举起望远镜,偷看到一位男士正在为一位女士系鞋带,而望远镜中的画面仅仅只呈现了女士的腿以及男士的手。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特写镜头,同时,早期的电影人们也忽然意识到,原来画面尺寸的不同,也可以成为讲故事的一种途径。
《望远镜所见》(1900)
可以说,“景别”这个概念的诞生,将电影与戏剧真正的区分了开来。在观看戏剧时,观众们往往将整个舞台都尽收眼底,他们可以选择看任何他们想要看的地方,而有了景别之后的电影,导演们则开始引导观众们看向某一个特定的地方。而这些不同景别的镜头在后期剪辑中连接起来,就成为了电影叙事。
那么景别到底包含哪一些呢?是不是仅仅只是所谓的“远全中近特”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对于景别的界定与分类
从上面这幅画中其实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其实如果要真的去探讨“景别”的话,他所涵盖的内容要远远多于“远全中近特”。而不同的景别则意味着从不同的镜头中,观众们可以获取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位专业的导演在和摄影执导决定一个镜头的景别之前,他首先要做得是决定这个镜头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什么样的,是和盘托出,还是留下一点小秘密?
同时,景别的不同往往也代表着主要的被摄主体,与摄影机之间的距离的不同,在摄影机使用同样的拍摄镜头的前提下,离摄影机越近,被摄主体就会变大,而画面中所能呈现的信息就会越集中,而离摄影机越远,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就会变小,呈现的信息也就越分散。
现在,就让我们由远及近,看看不同的景别分别有着怎么样的含义吧?
大远景
大远景,英文名称是The Extreme Wide Shot 或者是Extreme Long Shot,可以说是所有景别中拍摄范围最大的一种了。被摄主体(或者说,人物)往往在画面中占了极小的比重。这种镜头经常被用来展现主人公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用来展现“广袤的天地与微小的人类”之间距离的对比。在某些情况中,也展现了人物的一种“孤独”。
这种大远景,由于画面的拍摄范围非常广泛,经常会展现出一种极为恢弘的气质,让观众看的心潮澎湃。例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中,就常常会使用这样的景别。
《指环王3:王者无敌》(2003)
在这个镜头中,根据画面中人物甘道夫的运动轨迹,镜头缓缓上升,最后中土人类最后的自由之地米那斯提力斯缓缓从山坡后面出现,而甘道夫的身影则在画面中缓缓缩小,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远景的景别。在这个镜头中,我们既可以知道甘道夫终于抵达了米那斯提力斯,同时通过人物和远处米那斯提力斯比例上的对比,观众们也可以想象出米纳斯体力的恢弘气势,以及这座王城之巨大。
而在影片《疯狂麦克斯4: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2015)中,也多次使用了这样拍摄主体占比较小的大远景。
《疯狂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
在第一个镜头中,镜头缓缓拉开,观众们首先就可以看到主人公的车辆即将要驶入的是一个极为可怕的环境,而在主人公车辆的后面,不远的距离,还有追杀他们的车队,这让剧情的紧张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在他们驶入这样的沙尘暴后,影片再一次用了一个大全景交代了这个风暴的内部环境,电闪雷鸣,看起来十分惊险。
而当主人公一行终于抵达女主人公弗瑞奥萨心心念念的家园时,弗瑞奥萨却被告知自己的家园在多年前已经被毁灭,这时候影片用了三个镜头来描述弗瑞奥萨。
《疯狂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全景中,弗瑞奥萨摘下了自己的义肢,缓缓走向画面深处;在第二个镜头中,同样是全景,弗瑞奥萨缓缓跪下,悲痛欲;而第三个镜头,则是一个大全景,弗瑞奥萨的身形在广袤的沙漠中显得那样渺小和脆弱,得知真相后弗瑞奥萨的绝望、痛苦,及孤独在第三个镜头中被更进一步放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时候,如果一个导演想要非常重点地来描述一个环境,一个地点的重要性,或者是对人物内心造成的冲击的时候,往往就可以考虑使用这样的大全景。
远景
如果说大远景中,环境才是导演真正想要突出的部分的话,那么远景(Wide Shot / Long Shot)可以说是取得了人物和环境比重的相对平衡。全景的画面,往往会将被摄主体完整的拍摄到,但是同时,又会让观众获取到关于人物所在的环境的一些信息。
不过说到远景,卓别林有一句非常非常著名的话,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用特写来看生活的话,那一定是个悲剧,但是用远景来看的话却是一个喜剧。(“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
这句话虽然是卓别林使用了一种比喻的手法来阐述自己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不过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时一批电影人们的一种拍摄思维。在早期的电影中,许多导演更多的是会使用远景、全景、中景等相对比较大的景别,而特写等等相对小的景别还并不是那么常见。这是因为,当时的许多电影导演受到舞台戏剧等的影响更大一些,他们认为摄影机充其量只是一个客观的,代替了观众双眼的“观察者”。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远景等等这种景别比较起大远景,特写,大特写这种相对比较极端的景别来说,它所隐含的情绪也更为客观一些。
让我们在来看看最近几年的电影中的一些全景画面吧。
《火星救援》(2015)
这是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 2015)中的一个镜头,也是这一场的收尾。在电影中,因为意外被留在火星的男主人公马克清醒后,发现自己的宇航服被一根天线扎破,他本人也被扎伤,而在失去意识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氧气也濒临临界值,他缓缓走回居住区。这一场景就是发生在他刚刚回到居住区后。由于受伤,马克需要尽快的脱下宇航服并独自处理自己腹部的伤口。
这一场中,导演多用一些中景以上,甚至是特写的镜头来近距离呈现伤口之深,以及马克的痛苦,并以此加重了对观众的刺激,让观众们时时刻刻都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而到最后一个镜头,马克已经处理完了伤口,观众们也可以暂时松一口气时,镜头切到了一个全景——马克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被风暴袭击过后的居住区。在这里,全景镜头除了展现出人物在环境中的状态,提醒了观众们男主人马克现在的处境外,还起到了放缓影片的节奏,让所有人都缓一口气的作用。
再来看看《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17)中的这些镜头。
《银翼杀手2049》(2017)
在这些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主人公K一个人走在象征着人类过去“辉煌”的残骸中,围绕着他的是已经倾塌或者是残破的巨型雕像。在这两个画面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过去文明的倾覆,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K是以一种非常警戒的态势走在其中。
而随后,他发现了人为架构起来的蜂巢。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镜头中,更像是观众和K一起发现了蜂巢,镜头用一个全景就展现了K的动作以及环境上给出的新的信息。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呢?
其实远景在影视制作中,可以说是导演手边的一把“利器”。在这个景别中,既不会因为要重点强调人物而牺牲环境,也不会因为想要突出环境而损失了人物。同时,由于拍摄到的范围比较广,因此摄影机也不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来进行拍摄。因此通常在影视制作中,通常会采用这个景别来拍摄一场戏的主镜头(Master shot)。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折中的涵盖到一场戏的每一个部分。
《陌生人》(1946)中的主镜头
而主镜头,就是包含一场戏尽可能多的内容,演员将这一整场戏从头到尾都演绎一遍所拍下的镜头。这样导演以及剪辑师就会得到一条涵盖了绝大多数信息的镜头,如果万一发现后面有关于这场的遗漏的镜头,或者是来不及拍摄的镜头,他们也知道可以用这条镜头中的内容补上。关于主镜头的更多内容,将来我们也会更详细的讲到。
全景
再让我们来讲一讲全景吧。从这个景别开始,我们的摄影机的拍摄重心,就会从环境移动向人物等拍摄主体了。
全景(Full shot)是一个非常容易和远景(Wide shot)混在一起的景别,因为在全景的画面中,人物同样也是以完整的比例出现在画面中。那么该如何判断这个镜头是一个什么样的景别呢?答案在于画面的重心。
在全景中,画面的重心更多在被摄主体,在人物的身上,而不会刻意去交代画面中的环境等等信息。在这个景别中,画面往往注重于如何来展现这个人物,比如说展现这个人物的服饰,或者说展现这个人物整体的动作。不过在这个景别中,摄影机,或者说观众的眼睛,距离被摄主体还是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并不会在情感上与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巨大的联系。因此在一些非常情绪化得场景中,导演往往还是会选择更近一点的距离来展现人物。
让我们来看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1940)中的这一幕。
《大独裁者》(1940)
这个场景中,卓别林所饰演的独裁者亨克尔在自己手下的煽动下,觉得自己很快就可以称霸地球,统治全世界,于是沉浸在幻想中的他和办公室里的地球跳起了舞。可以说在这个场景中,全景景别的画面很好的呈现了卓别林的肢体动作,让观众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肢体上的细节。但是于此同时,观众并不会刻意去关注他的神态,他的面部。
《银翼杀手2049》(2017)
同样是来自《银翼杀手2049》中的一段打斗场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打斗过程中镜头普遍使用了全景或者是中景的搭配,因此人物的动作可以看得非常清晰。
不过,由于全景和远景之间的界定有的时候来说真的非常模糊,因此也有很多人干脆就不再区分这两种景别。在拍摄中经常就使用远景(Wide Shot)来统称这两种景别了。
下期预告
今天我们主要聊了聊远景和全景,那在下一期的内容中,我们就要开始一步步离人物更近,和大家聊聊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
下期再见!
*本文原创首发于cinewoo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direc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