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乡村建设(笔谈让)
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乡村建设(笔谈让)听完我的想法,小姑差点笑出声来。据她说,不少没有搬走的现在都在庆幸没有一时冲动搬到乡镇社区,以平房换楼房看似划算,但有些搬去的人已经开始后悔了。原因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搬迁换成楼房居住并不是无偿的,将村里的房屋拆迁折算以后,每户大概还要再掏出七八万元才能置换楼房,如果再加上装修,这一费用大概就超出了十万元;二是尽管搬到了乡镇的社区居住,但毕竟还没有摆脱村民身份,农忙和村庄事务处理仍需回到村里,需要在乡镇和村庄之间来回奔波;三是搬到社区后农具和农机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变卖或者扔掉,农业劳作只能全程依靠雇佣来的机器,成本巨大;四是只能选取粮食作物进行种植,而且每当收割时不管贵贱必须当场卖掉,因为已经没有可以对农作物进行放置和存储的空间。种植照料相对简单的粮食作物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花生、棉花等农作物了;五是乡镇社区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首先因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给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当前,家乡的合村并居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或许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的一些问题,但是这种人为的对乡村社会发展进程的干预,却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原文 :《新乡村建设需要谨慎思考》
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 赵国栋
图片 |网络
我的家乡位于华北平原的中部,鲁西的西南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以灌溉农业为主。一个个村落如同繁星一般点缀在这片土地上。村庄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五六千人,村民们聚居在一起,房屋排列紧密,错落有致。在村庄中的一条条胡同、街道里,村民们每天都发生着大量的交集,构成一个人际关系相互交织的熟人社会。村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处理着村庄的大小事务。
小姑所在的村庄和我的老家相隔不到四公里,同处华北中部,只不过不同的县域划分恰好将我们隔开。今年年初去小姑家的时候,这个在我眼中仿佛亘古不变的小村庄竟一下子变得让我难以辨认。
惊人的巨变
循着熟悉的道路走进村庄时,一瞬间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原本熟悉的建筑现在已经倒塌,其中有不少是最近几年才建好的房屋。自然生成的整齐的村庄格局不存在了,错落有致的房屋现在变得稀稀疏疏。我不禁好奇,这些房子为什么要被破坏掉?原本居住在其中的村民现在又去了何处?
小姑告诉我,那些房子被拆掉的村民现在都被集中安置到了乡里的社区,住上了楼房。附近很多村子乃至整个县里都是这样。我乍听之后觉得这样似乎不错,以自家的平房换上楼房,有些破败的房子也不用重建了,并且搬到楼上居住也能享受一种舒适的生活,就问小姑家为什么还没有搬走。
听完我的想法,小姑差点笑出声来。据她说,不少没有搬走的现在都在庆幸没有一时冲动搬到乡镇社区,以平房换楼房看似划算,但有些搬去的人已经开始后悔了。原因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搬迁换成楼房居住并不是无偿的,将村里的房屋拆迁折算以后,每户大概还要再掏出七八万元才能置换楼房,如果再加上装修,这一费用大概就超出了十万元;二是尽管搬到了乡镇的社区居住,但毕竟还没有摆脱村民身份,农忙和村庄事务处理仍需回到村里,需要在乡镇和村庄之间来回奔波;三是搬到社区后农具和农机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变卖或者扔掉,农业劳作只能全程依靠雇佣来的机器,成本巨大;四是只能选取粮食作物进行种植,而且每当收割时不管贵贱必须当场卖掉,因为已经没有可以对农作物进行放置和存储的空间。种植照料相对简单的粮食作物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花生、棉花等农作物了;五是乡镇社区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首先因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给生活带来各种不便,其次搬到乡镇之后各项生活开支加大。与以往乡村生活相比,这种突如其来的搬迁使得他们的生活模式完全变了模样。
然而,仍旧留在乡村的村民的生活会相对如意吗?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我自己去附近几个村子观察了一下。
过年期间,本该热闹的村子变得萧条冷落,零散的院落间夹杂着一片片废墟残瓦。曾经的柏油马路因为年久失修早已变得坑坑洼洼,晴天时烟尘四起,雨雪天泥泞不堪,仿佛记忆中儿时的泥土路又重现了。很明显,村庄在整个合村并居的过程中被弃置一旁。其余仍旧留守的村民在如此的环境中生活,或许接下来,搬迁也只能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新格局形成之外与内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乡村的这一变化呢?我想,原因大约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合村并居这一政策的外在推动,二是村庄内部生活追求和舆论环境的压力。
合村并居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村组织运转成本、减少土地浪费、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因此,自2008年以来,山东省就开始在各地展开了合村并居。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规划在各乡镇大量建设楼房社区,并引导村民搬迁居住。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各地合村并居政策全面铺开,加上村两委的宣传工作,农民感到合村并居似乎成为了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然方向,纷纷搬离了世代生活的故乡,进入乡镇社区。但目前,既有的乡村被放任自生,道路、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破败,乡村卫生条件极差。
这一乡村巨变也有着深刻的内在因素。自消费文化侵入乡村社会以后,整个农村享乐和攀比之风盛行,消费话语影响下的乡村日益将日常的生活质量作为评判的标准。无论是否有用,只要城市拥有的,乡村似乎也要同步。比如对楼房和汽车的需求,尤其表现在相亲时女方对男方家庭的要求上,一般来说,女方要求男方必须要拥有楼房。除此以外,在乡村这一变化中起带动作用的主要是80、90后的这一批年轻人。一是当下的乡村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个临时生活的场所,其工作并不与乡村有着任何的关系;二是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他们更加向往着能够“逃离”乡村,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乡村的这种变化或许是乐意见到的。
农村生态的破坏与社会的稳定
当前,家乡的合村并居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或许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的一些问题,但是这种人为的对乡村社会发展进程的干预,却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
首先,传统的人地格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人地格局都是以村落作为中心,耕地以村庄为中心向外发散,这样的格局使得村民的耕作极为便利;其次,村民搬离乡村上楼居住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对传统农具的使用,不得不将耕作的各个环节委托给他人来进行机械化耕作,而这两个变化所共同造成的则是农田耕作成本的提升。在笔者的家乡,按照以往的耕作方式,每亩地一年的收益也不过500到800元,现在因人地格局发生变化而带来的耕作成本的提升,只会使得这一收益降到更低甚至没有收益。当前之所以还有一批农民坚守在土地上,就是因为通过流转部分土地进行耕种还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如果现在连这份收益也要被剥夺,可想而知,大部分的农田将陷入被弃荒的境地。这一变化所引起的可能是对传统农村耕者有其田的秩序的一种倒逼,一旦农民自己放弃了对土地的耕种,所带来的危险将是令人心惊的。当前,留守村庄耕种土地的主要是乡村的中老年人,而他们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格,试想一旦耕地在这种倒逼机制中被抛弃,他们将要去向何方?再者,村民搬离传统乡村社会,也意味着传统的乡土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村居的离散、社区的隔绝所带来的只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渐趋淡漠。人们将不再有故土相亲,不再有乡村记忆。
在我国,耕者有其田是作为社会发展稳定的蓄水池而存在的,当农民进城失败后依然可以依靠这一制度保证返回乡村获得一种相对体面的生活。合村并居这一新乡村建设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造成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整个中国乡土社会生态的破坏,可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根本改变。那样一来,我们在合村并居中所失去的并不只是一个个乡村,而是整个的乡土社会。对于这一变化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准备?或许,还需要做一个认真而又慎重的思考。
无论惯性有多大,我们必须进入生态文明和城乡互助的新阶段,这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是仅关注城市或乡村,而是重视生命和社会的整体性。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76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