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越剧团演员表(追寻西安越剧团的足迹)
西安越剧团演员表(追寻西安越剧团的足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安越剧团恢复建制,排演的第一出戏是《梁祝》。历尽艰辛的一群人重新聚在一起,是怎样的激动和鼓舞!剧本、曲谱、服装、道具,什么都没有了,要恢复演出谈何容易,但是重新演出的强烈愿望激励着她们,一切从零开始,不等不靠,自己动手。1978年静波在《为了梁祝……》一文中是这么写的:“自做服装是越剧团的光荣传统,高剑琳和许瑞春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不单是主演,还担负着一定的行政工作,又要绣花、做道具,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高剑琳绣了三对靴子头花,许瑞春编制了两个头套。梁祝的服装上,有大大小小一百余朵怒放争艳的花儿,全是骆喜凤一人夜以继日的绘出来的。王珠娟绣花更是积极,她在团里放着三顶帽子,不排戏的时候就绣帽花;在家里放了一套祝英台的服装,回到家就绣。往往居民楼上的灯都熄了,她还在灯下飞针走线。她们做服装55件,绣花150朵,制作帽子8顶,编制头套2个”。《梁祝》由高剑琳和姚月红担纲主演,先在边家村俱乐部后到在长乐剧场演出,有时候一天连演日场和夜场,巡回演出数月,观众蜂拥,好评如潮。
1979年,为庆祝西安和奈良结为友好城市,西安越剧团创作演出了《阿倍仲麻吕》,高剑琳扮演阿倍仲麻吕,演出多场,得到了观众和日本友人的好评。1980年,西安越剧团到上海娘家做汇报演出,老一辈的高剑琳、姚月红出演《状元打更》,青年演员胡佩娣、胡申棉、张明芬出演移植剧《红珠女》,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业界的认可。《上海戏剧》撰文给与高度评价。之后以青年演员为主的演出团队,排演了《情探》、《盘夫索夫》等剧目。胡佩娣拜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为师,引起很大轰动。再往后,老一辈演员逐渐退出舞台,青年一辈的胡申棉随夫调走,胡佩娣加盟上海越剧院,加上大环境下戏剧的整体性衰微,西安越剧团风光不再。1988年剧团遭撤销。演职人员风流云散,有的回了上海,有的转业。高剑琳留了下来,她的根扎在了这里,这里有她的家,她的亲人。2005年,80岁的高剑琳在西安与世长辞。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到了高剑琳的有关资料,意外听到了她和姚月红演唱的《状元打更》片段,听着曾经那么熟悉的唱段,那么熟悉的声音,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恍然有一种穿越的错觉。那个青涩的年齢,那些快乐的时光,一一浮现在眼前。斯人已去,斯团已散,但是她和她的一班人以及这个剧团,将永远留在西安一代人的记忆里。
还要说明的是,1999年,原西安越剧团的演员黄维纲和一些越剧爱好者,组建了非专业性的西安市越剧艺术团,邀请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作为名誉团长,不定期的做越剧表演,还能演全本大戏。这是越剧余脉余音的延续,已经和西安越剧团没有直接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