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之声赏析(一部历经55年依然被称为经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电影音乐之声赏析(一部历经55年依然被称为经典影片的魅力所在)经典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自然有着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哪怕它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值得借鉴,在本文中,我将从影片中的音乐、风景、蕴含的情怀及电影拍摄特点四个部分来分析为何这部电影会成为经典之作。《音乐之声》由罗伯特·怀斯执导,在当年成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5项大奖。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片中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广为传唱。影片的译名在各地大相径庭:在中国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台湾地区译名则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不同,音乐却同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可见一斑,在豆瓣上也保持着9.0分的高分。这部虽然时长近三小时的电影从内容上来说却很简单,从头到尾都充
《音乐之声》,我想我会看一辈子。@奈奈姐姐
这部上映于1965年3月29日的经典影片《音乐之声》,相信对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甚至重复刷过很多遍,仍对它乐此不彼,我也如此。哪怕你不知道这部电影,但对里面的音乐你也一定熟悉无比,《哆来咪》、《雪绒花》这些歌甚至旋律一响,都会不由自主地跟唱起来。
《音乐之声》由罗伯特·怀斯执导,在当年成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5项大奖。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片中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广为传唱。影片的译名在各地大相径庭:在中国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台湾地区译名则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不同,音乐却同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可见一斑,在豆瓣上也保持着9.0分的高分。
这部虽然时长近三小时的电影从内容上来说却很简单,从头到尾都充满着轻快活泼的感觉,讲述了修女玛利亚到特拉普上校家里,给他七个捣蛋孩子当家庭老师,最终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及上校的爱情,最后为了逃避德国纳粹党的威胁,全家逃离奥地利的故事。
经典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自然有着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哪怕它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值得借鉴,在本文中,我将从影片中的音乐、风景、蕴含的情怀及电影拍摄特点四个部分来分析为何这部电影会成为经典之作。
《音乐之声》是一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音乐剧,音乐剧自然离开不好听的音乐,否则何以成经典。音乐的选取和运用也是《音乐之声》的一大艺术特色,在片中大量的运用了音乐的手段来表现主题,在174分钟的电影里面,一共安排了26个乐曲,大约用时80分钟,占了整部电影时长的46%,足以可见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重要性,自然也突出了电影的主题——音乐之声。而由音乐乐导大师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制作的《音乐之声》原声带,更成为冠军专辑在排行榜上驻留达233周之久。
1、片中音乐每一首都是精心打磨,回味经典,就是享受音乐
《音乐之声》的曲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曾作1000多道歌曲和十几部歌剧,尤其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音乐之声》里面的歌曲,完全体现了他的音乐创作风格。
- 《哆来咪》乐谱简单,朗朗上口,成为世界儿童歌曲中最受小朋友欢迎的乐曲之一。
- 《雪绒花》饱含深情,并且蕴含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经久传唱,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歌曲之一。
- 《孤独的牧羊人》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一个个音符如同精灵般跳动,孩子与可爱的羊羔,音乐响起,画面就这样出现在了心中。
电影中一首首至今传唱的经典歌曲,让《音乐之乐》的音乐永驻大家心间,只要对身边的人一提起《音乐之声》,大家都能说出这些歌曲,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能记住《音乐之声》并且愿意一次又一次重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听到里面的音乐就是一种享受。
2、以乐传情,丰富突出了剧中的人物个性及情感交流
音乐在剧中并不仅仅起到好听的作用,而且每首歌的出现都会跟随剧中人物的心情、环境变化、剧情推进而不断改变。
开篇玛利亚跑出修道院,像一只小鸟般唱着《The 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前奏曲,展现了我们女主角的活泼与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为之后同丈夫一同逃离德国纳粹统治的奥地利埋下了伏笔,因为热爱,所以不愿屈服。
修道院修女们关于如何处置顽皮、叛逆的玛利亚时的对话演唱,表现出了长辈们对孩子们的又气又爱的无奈,更多却是包容。
特拉普上校唱的《雪绒花》,低沉而富有情感,第一次剧中为孩子们演唱这首歌时,表现出了他对孩子们温柔而浓烈的爱,而后面当着德国纳粹时演唱的《雪绒花》则更加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及被纳粹占领自己国家的恨。
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唱的每一首歌都蕴含了她和孩子们之间彼此的信任与深爱。
可以说在《音乐之声》中每个人物、每个情景都无时无刻伴有独家定制的专属音乐,让人随着音乐去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悟着电影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感受,每一个音符都牵动着观众的心。
全片基本上都是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整部电影从开篇就通过玛利亚的歌舞向大家展示了阿尔卑斯山脚下美丽的风景,白雪覆盖山顶,绿意岸然的大草地。
远眺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清澈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树木,古典味十足的别墅,每一幕都像一幅风景照,配上全篇美妙的音乐,让人感觉到阿尔卑斯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在歌唱、诉说、起舞。阿尔卑斯山麓优美的风光在没有音乐的情形下是平面的,但是加入了一些明快的乐曲以后,阿尔卑斯的自然风景则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在影片中,感觉了这个山脉的一呼一吸。
整部电影美丽的风景配上经典的音乐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阿尔卑斯山脚的这片美景成了我们多少人心中所向往之地,它让人感觉是脱离了城市的喧嚣,只有心灵的纯清。特拉普的别墅后面就有能荡起小船的湖泊,能让人肆意翻滚的草地,这些美景与如今大城市里的钢筋水泥相比,是多么让人神往,也许这也是我们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因为里面有我们所向往的美景和一种心灵宁静的祈愿。
如果只有美景和音乐,那这部影片的经典度自然会大打折扣,仅是一部没有灵魂的音乐剧,正因为编导为这部影片赋予了更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才让它成为经典。可以说在《音乐之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至亲情,大至家国大爱的不同情怀,才让这部音乐剧更加进一步的升华,触动人心,方可成就经典。
1、亲情,守护你们是最大的心愿
电影中的亲情体现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修道院院长、修女们对玛利亚的爱,这种爱是一种长辈对小辈的关爱、宠爱。哪怕她在大家眼中是个顽劣不堪的“坏”孩子,院长却在歌声里表达了对玛利亚的包容与溺爱,觉得她是个如白云、月亮般的孩子,不可能也不愿意用钉子固定住她的天性,而希望她能更好的飞翔。
另一部分则体现在特拉普家里的亲情上,上校虽然不擅于表达,在妻子死后,只会用他习惯带兵的方式,军士化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七个孩子,但在他的内心却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才会去不停给孩子找家庭老师以弥补他的不足,尤其在看到孩子们开心歌唱的时候,上校对孩子们的爱控制不住地从眼里溢出。
2、爱情,危难中互相扶持的力量
在优美旋律和迷人风景下,自然不可能少了人世间最美的爱情。电影中的爱情也表现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上校与玛利亚之间,从互相嫌弃、逃避到最终走在一起,一波三折,总归是圆满的结局。为躲避德国纳粹的威逼,两个协同一起带着孩子们逃跑,给予彼此力量。
其实整个电影在我看来,这段爱情并没有刻意去专门突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把这部电影变成爱情剧,也许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经典了。玛利亚与上校的爱情只是蕴含贯穿于电影的整个过程,与其它的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大家更多地感觉到爱情、亲情、爱国情怀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另一部分则是特拉普大女儿与邮差间的感情,如果说上校与玛利亚是甜美的爱情,而大女儿与邮差之间则就是一段背叛的爱情,这段出现的寓义在我来看就是想让孩子学会在失败中获得成长,也融合了玛利亚对孩子们的教导感情线在里面。
3、爱国情怀,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念
虽然电影中德国纳粹的介入基本属于电影的尾声了,篇幅并不长,但我却感觉是画龙点晴之笔,纳粹逼迫上校去当任德国水军的军官,对于热爱自己国家的上校自然是不愿意,因为在他来看这一行为无异于叛国。
有逼迫自然就有反抗,在上校哽咽优美的《雪绒花》歌声中,出逃计划已经势在必行,所以第一逃跑失败后,他们利用参加歌唱比赛的间隙,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上,成功攀上了阿尔卑斯山,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
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最后感情的升华,有个人的爱情,大家庭中的亲情,最后是对国家的感情,使得整部剧的内涵得到不断加深,感觉就像灵魂不断地注入,尤其最后逃离纳粹的威逼,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了我国人民曾经英勇抗战的场景,有多少人如同特拉普一家一样爱着自己的国家,爱国之情犹然而生,成就了最美的《音乐之声》,也让它经久不衰,而且我相信也会一直被人喜爱下去。
1、画面结构布局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银幕展现了美景
《音乐之声》用托德-AO宽银幕系统拍摄,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
影片整体的架构清晰,导演表现手法熟练。将看似复杂的故事婉婉道来,虽是一部60年代中期的电影,但拿到现在来放,依旧毫不逊色。
在那个年代,无法制作和现代电影相媲美的电脑特效,电影中灯光并不多,大多都是自然拍摄为主,更凸显了风景自然之美,画面拍摄让网友们不禁赞叹每一幅都可以截图下来做电脑背景,由此可知电影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如此的美丽。
2、质朴纯天然的美景和温暖的故事底层,依然体现了电影的价值观内核
电影虽然是娱乐文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质,但一部真正好的电影其内核也应该是要反映社会问题,而《音乐之声》在这一点上自然是做得非常的好,否则也无法成就经典。
玛利亚在剧中无疑是位好老师,能利用孩子们的天性进行教导,她对孩子们的教导和友好相处,也侧面反应了现实中孩子教育、单亲家庭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大家沉思,哪怕在现如今的社会,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像玛利亚这样的好老师吧。
而爱国的情怀自然更是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虽然是50多年前的电影,但电影所反应的这些问题在现如今的社会依然存在,这也是过了这么久,看了电影除了喜欢里面的音乐和画面,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的原因。
总结:
《音乐之声》影片改编自奥地人玛利亚·冯·特拉普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特拉普家庭演唱团》(The Story of Trapp Family Singers), 二战后,现实版的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也许这也是为这部经典电影做的最好的背书,戏内戏外,都充满着对自己祖国的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之声》的经典在不同人眼中或许有着不同的含义,我想这部电影,我会看一辈子,因为喜爱它的音乐、温暖及质朴中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