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王安石遵循师道,坚持不懈终于文思潮涌,行笔如云。大笔一挥写下了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他高兴万分,感慨自己终于找到了生花笔。但从这件事中也不难看出,王安石其实是有一些执拗的,喜欢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东西便会锲而不舍,忘乎所以直到达到心里所求。于是他便询问老师这世间是否真的有生花笔,杜子野先生拿出近一千只笔告诉他在这其中只有一支是生花笔,想要就自己寻找,王安石仔细找寻翻来翻去都没有找到,先生便告诉他需要用一只一只的笔去写才能得到,于是王安石每日勤学苦练,终不得果想要放弃,老师便送了他四个大字“锲而不舍”。王安石从小十分聪颖,喜好读书,有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的本领。王父以及周围邻居都称赞他天赋异禀。自少年之时,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见惯了百味生活。到了适龄年纪他去赴京赶考,途中遇到一富户人家的小姐对诗选婿,上联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许多文人都望而却步,王安石略微思索过后,对出“地满红

家庭背景

临川位于东汉置县,北宋期间,已经是江南经济比较高的地区,城东以溪为护城河,有水门,因此成为重要的盐运河,因而将此地命名为盐步门。往城东南去,地势多为高丘,是全城地势最高的地方,故名为盐步岭,至今为临川的旅游名胜地。

王氏家族自徙至临川后便久居于此。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十三日,王安石诞生于彼时其父王益担任临江府军判官的临江府,后来人们把王安石的出生地称为:“维崧堂”,又名“文工堂”。这名字源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崧生岳降”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天赋异禀的,可见王安石天资聪颖,禀赋特异。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1)

“安石”人如其名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是他父亲王益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妻子谢氏在其壮年便早早离世,留下两子,王父自觉命运多舛,十分不幸,在吴氏诞下一子后王益十分高兴,心里大受宽慰,想到了东晋的谢安。

说到谢安呢,是东晋的一代名相,字安石,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律,虽然常年隐居于山野,但他的才华名声闻于天下,王父十分欣赏此人,因而伴随着王安石的降生便为他起名“安石”。本是寄予喜乐厚望,未料在许多年之后,王安石竟和谢安有了命运的诸多相似之处。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2)

肆意少年不乏真性情

王安石从小十分聪颖,喜好读书,有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的本领。王父以及周围邻居都称赞他天赋异禀。自少年之时,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见惯了百味生活。

到了适龄年纪他去赴京赶考,途中遇到一富户人家的小姐对诗选婿,上联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许多文人都望而却步,王安石略微思索过后,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连声惊叹,拍手叫好。在科考过后王安石便如约和富户小姐成就佳缘,婚礼热闹非凡之时也传来连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可谓喜上加喜,好不快活。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3)

锲而不舍,苦求生花笔

王安石胸怀大志,拜师于杜子野先生,求学期间,勤奋苦读,每至深夜。有次在翻读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看到李白做梦,梦到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出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后来才思横溢,闻名古今。

于是他便询问老师这世间是否真的有生花笔,杜子野先生拿出近一千只笔告诉他在这其中只有一支是生花笔,想要就自己寻找,王安石仔细找寻翻来翻去都没有找到,先生便告诉他需要用一只一只的笔去写才能得到,于是王安石每日勤学苦练,终不得果想要放弃,老师便送了他四个大字“锲而不舍”。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4)

王安石遵循师道,坚持不懈终于文思潮涌,行笔如云。大笔一挥写下了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他高兴万分,感慨自己终于找到了生花笔。但从这件事中也不难看出,王安石其实是有一些执拗的,喜欢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东西便会锲而不舍,忘乎所以直到达到心里所求。

他的性情偏执拗在当时是非常的出名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人了解到他都会觉得他固执己见,难以沟通,十分的不通人情世故。

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晏殊和他是老乡,特别的欣赏他的文学才情,当他是知己,曾诚恳地劝诫过他,要有容人的雅量,大度一些,灵活一些。谁知王安石在面对这样的知己对他的推心置腹,表现出的完全是不屑,甚至讥讽晏殊:“为丞相而填小词,能把国家治理好吗?”使之听后无地自容。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5)

不修边幅,不重物欲的多重大家身份

王安石还有一个不好的缺点,那就是不讲究。他虽生于官宦人家,却一点也没有官宦子弟的纨绔,但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懒”。

他经常不换衣衫不洗澡,有一次他的家人看到满脸的泥垢已经发黑了,还以为他得了什么怪病找郎中给他医治,却发现只是因为长时间没有洗脸。在当时就算是面见皇上,他也毫不在意,浑身上下邋遢至极。

众人也只是无奈之至,习以为常。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6)

一心为国为民,个性倔强

王安石曾辗转多个地方担任官职,作为封建社会下的官员,他的为官之德,他的品质操守是为我们后世所肯定的,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

他有早年随父宦游的经历,考仕途也是为了民生,曾多次拒绝朝廷宣他去朝廷入职的邀请,他在地方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7)

生活固执却懂得官场上的变通

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间,虽说个性倔强固执,但治理手段高明,受天灾影响,老百姓闹饥荒吃不上饭,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官府在粮仓里的储备粮食以官府的名义低于市场利息贷给老百姓,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这个手段其实就是青苗法的雏形。

王安石在用人方面也是十分大胆的,当机立断,并且他敢于谏言,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到了较真的地步。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8)

拗相公的心病

王安石一直胸怀大志,致力于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局面。

对于王安石来说,这一生醉心的两件事,第一件是读书,为了读书经常废寝忘食,第二件就是他此生最悲痛的事,他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当时的社会局面,使国富民强。

仁宗时期他曾提出变法改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直至后来神宗即位,欣赏他的才情,他受到重用,变法才得以实现。对于改革,他当时是十分自信的,比如他在《元日》一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看出他对他自以为将要成功的喜悦,溢于诗表。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9)

但成也执拗,败也执拗,怎么说呢?如果他能对自己个人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事稍加改变,多听别人的劝诫,或许结果会不一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灵魂清澈见底。他的变法触动了根深蒂固的守旧派利益,必然会遭到构陷。

在《登飞来峰》一诗中,他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看上去意思很直白,其实运用了西汉典故,出自(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日,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是用浮云遮蔽日来比喻奸邪,暗示皇帝受奸人挑拨使之被陷害导致变法失败。

很难想象他当时是怎样说服自己放下,远离朝堂,醉心诗词,或许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只能寄情于诗词。他的才情为万世认可称颂,有喜有悲,几经沉浮。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10)

相爱相杀的灵魂知己

北宋时期,和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苏轼和他颇有渊源。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多,却都同朝为官,有共同的爱好读书,写诗词,为什么说相爱相杀呢?

他们的政治观念不同,两人的经历,家庭,个性也有很大区别,两人之间有不少的私人恩怨纷争,在王安石提出变法时,苏轼是极力反对的,可以说势不两立。

苏轼的父亲甚至在他写的《辨奸论》中痛骂王安石是乱臣贼子。这样深的仇恨,按说二人该老死不相往来。可在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苏轼遭人陷害,有杀身之祸,让人没想到的是救他的人是自己最大的仇敌王安石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11)

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晚年在江陵赋闲时期,二人相逢,一见如故,彼此欣赏,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在送别苏轼之际,王安石还感叹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这件事被后来人成为“金陵之会”,传为美谈。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是有所改变的吧,没了年轻时期的棱角分明。更醉心于追寻自己本心。

特立独行的怪人:“拗相公”

王安石的一生,胸怀大志,敢于做自己,不畏权贵,不贪图享乐。但自古以来就是弱肉强食,当他触及到别人的利益的时候,依然是坚持自己的风骨,不妥协,甚至有些自负,自视甚高的程度,这样的做派势必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12)

“拗相公”这一外号也是他的晚年知己苏轼在《苏东坡传》提出的,这位“拗相公”不求财,不求色,想尽一切办法推行新政,排除异己,最后却闹得士夫沸腾,民不聊生。不得已远离朝堂归野山田。

这样的执拗,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他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不听好友劝诫,世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说他成也执拗,败也执拗。但他进退不失据,对人格追求完美。为官没有私心,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坚守自己的理想,他是纯粹的。也是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

王安石的性格及品德(王安石的青年时代)(13)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或许经历了这一些事之后,他晚年终得以觉悟。

结语

回归现在,这样的“拗相公”人格魅力也是十足的。一个人的性格固然有缺陷,但即便是以当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他的品质也是脱俗的。

他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改革家。就像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是伟人也。”

经年之后,这位:“拗相公”的为民之心是值得我们万世称赞的。

#历史开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