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楼梦奥秘解读(红楼梦中人红楼梦解读3)

红楼梦奥秘解读(红楼梦中人红楼梦解读3)先写甄士隐在梦里看到了灵通宝玉(也就是那块不能补天的石头):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里僧道说要把蠢物(也就是通灵宝玉)带到警幻宫去,铺垫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幻境的伏笔。这里又提到了幻境,意思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梦,幻境,都是假的,镜花水月。你以为的真的假的有的没的,都是被幻像遮蔽了眼睛而已,其实都是空,一直在无常和变化中。接着甄士隐的梦醒了。他抱着他的女儿英莲上街,就跟所有痴心的父母一样啦,甄士隐特别的爱这个女儿。在路上遇到了一僧一道,僧道对甄士隐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大意就是,嗨,你这个女儿留不住的,你别这么痴心啦。然后呢,甄士隐就见到了贾雨村。然后这个贾雨村此时

《红楼梦》为什么第一章第二章不直接讲林黛玉进府?

之前讲过曹雪芹为了奠定文本基调,扯了一堆石头啊道士啊僧人啊,把这个故事非现实主义注意化了。

接下来呢,他还是不写宝黛,他写了另外两个人,贾雨村和甄士隐。

奇怪。

先写甄士隐在梦里看到了灵通宝玉(也就是那块不能补天的石头):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里僧道说要把蠢物(也就是通灵宝玉)带到警幻宫去,铺垫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幻境的伏笔。
这里又提到了幻境,意思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梦,幻境,都是假的,镜花水月。
你以为的真的假的有的没的,都是被幻像遮蔽了眼睛而已,其实都是空,一直在无常和变化中。
接着甄士隐的梦醒了。
他抱着他的女儿英莲上街,就跟所有痴心的父母一样啦,甄士隐特别的爱这个女儿。
在路上遇到了一僧一道,僧道对甄士隐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大意就是,嗨,你这个女儿留不住的,你别这么痴心啦。
然后呢,甄士隐就见到了贾雨村。
然后这个贾雨村此时还正落魄,混的不好,正读书寻找前景呢,甄士隐呢,是非常的欣赏他,非常慷慨的帮助他。
甄士隐家里有个丫鬟,叫做娇杏,娇气的娇,杏花的杏,也就是侥幸的谐音,她看到了贾雨村,想,这个人就是我们老爷很器重的那个人吧,于是不经意的多看了他两眼,完全的无心之举,结果贾雨村就陶醉了,觉得这个女的简直是我的风尘知己啊!
这里的曹雪芹非常刻薄,但刻薄得不动声色。
这个场景解构了“红拂夜奔”这种才子佳人小说。
红拂是杨素的婢女,看上了李靖,要随着李靖而去,而甄士隐的这个婢女并没有看中贾雨村,她只是无心看了他两眼,然后这个男的就觉得这女的慧眼识英才,我如今落魄时,这女的能看上我,真是风尘知己啊!
然后呢,贾雨村大大方方的受了甄士隐的帮助,理所当然的拿了银两走了,第二天一大早都没跟有甄士隐当面打声招呼就跑了,这可以看出他豪爽不拘小节又凉薄现实的性格。
曹雪芹写的贾雨村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他此时处于职业生涯的低谷,但坦然自若,跟甄士隐的相处,接受他的帮助,也并没有那种唯唯诺诺低声下气的感觉,而且还挺傲的,但他的傲又不是穷书生的迂腐,非常圆滑有风度,让甄士隐非常欣赏他。
而之后,大家也可以看到除了甄士隐,林如海(林黛玉的爹),贾政(贾宝玉的爹)这些人都欣赏贾雨村。
贾政是个自己考试不行天天逼着自己儿子贾宝玉读书的人,但林如海可是探花出身啊,是个真书香门第的人啊。
他们都欣赏贾雨村,这足以证明这个人有两把刷子,那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聪明人,只是看他的人生选择了,他有没有醒悟。
这个人物按照传统的出场,这是个正派人物设置,他的外形,谈吐,见识都是一个正派角色,甚至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红拂夜奔”的这么一个传统套路。
红拂女就是婢女看上了李靖。
所以在读者的想象中,贾雨村本来应该是李靖这样不落俗套的人物才对啊,结果竟然是那样的一个人。

在第一回里,贾雨村做了一句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句诗意味深长。
前半句的这个”玉”是指林黛玉。
薛宝钗的判词和林黛玉的判词后期也出现在同一联。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总之这块玉在求知音。
不求玉堂金马登高第,只希望高山流水遇知音。
而后半句当然是说薛宝钗,这只钗在等待机会展翅高飞。
《红楼》两位主角的初次亮相,却是从贾雨村嘴里说出来的,是不是有点意思?
贾雨村是有水平的聪明人,他做了哪一种人生选择?这是曹雪芹留的疑问。
他是做一块玉求知音,还是等待机会展翅高飞?
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人拐了,两夫妻心急如焚,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家里又起火了,一把火把家里烧了个七七八八,甄士隐只能跟妻子商议去种田。
结果刚好又遇到年成不好,种田没法种,只能寄住在岳父家里去,这时候,岳父又看不起他们夫妻,把他仅存的一点钱骗了个七七八八,最后,甄士隐就绝望了,心灰意冷,连二接三的打击。
这时候呢,来了一个道人,唱着一首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这个,还是我们说的《红楼》全书主旨的再重复。
但接下来的,各位仔细看:
士隐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道人说得已经够明显了,甄士隐为啥还要重复一遍一模一样的意思。
那是因为道士说的是一个抽象准则“好就是了”,而甄士隐做了详细的注解,相当于道士说了一个哲理,甄士隐对它进行了具体举例,举例举的谁家的例子,很明显,贾家的例子。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这是大户人家才有的规格。
甄士隐这个乡宦是不可能有的。
“满床笏”是一个典故,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宝钗等人的命运。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林黛玉晴雯等人的命运。
大家是不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曹雪芹的牛逼,他在慢慢的逼近他要写的中心目标。
然后甄士隐呢,悟到了这一切都是幻像,一切都是空,于是跟着道人跑了,出家了。
第一章到了结尾,忽然新太爷到任,宣甄士隐的岳父去衙门报道,吓坏了。
到这里戛然而止,是说书人的风格,就是留下悬疑,吸引大家往下看。
其实这里也看得出很明显的《红楼梦》的时代痕迹,比如第一章开头的“列位看官”,最后结尾处“不知有何祸事,请听下回分解”,这都是中国古代小说地位低下,主要从野史和说书艺术发展起来的缘故。
今天的小说很显然就不会有这种开头和结尾了。
这就是《红楼梦》整个的第一章内容。
我们总结下,它的主要作用是干嘛?
点明全书的主旨,好就是了,人生如梦,人生不过是幻象。
《红楼梦》这个主旨在中国的古典小说很常见,不是悲剧,而是一种悲哀。
悲剧的组成核心是“悲壮”,有壮阔美,那种要跟命运作斗争的反抗,中国没有这种美学。
而我们的美学只是“悲哀”,美丽的大观园要毁灭,女儿们走的走,死的死,一切都是空空如也。谁也没有办法。
建立文本基调,《红楼梦》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
开始从外向中心聚焦目标,不写贾宝玉,先写贾雨村,不写贾府的事,先写甄士隐。
提出他思考的人生,一个人有限的一生,是保持自我的灵性,当然这个代价是不被理解,陷入永恒的孤独(玉在匮中求善价),还是把本来的灵性丢弃了,被制度化,融入到世俗中去,求功名利禄(钗于奁内待时飞)?

红楼梦奥秘解读(红楼梦中人红楼梦解读3)(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