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陷害的人(魏忠贤宿命中的对手)
魏忠贤陷害的人(魏忠贤宿命中的对手)等到出了丧期,头次参加科举的杨涟太过紧张失利了,生活困窘和考场失意双重打击,他病倒了很长时间。在这大好的七年时间里,杨涟因为父亲之死、发妻去世失去了考试机会,必须守丧,可谓不幸又多坎坷。 学习的光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少年时期的杨涟最崇拜东林党,向往他们那股家国己任、高风亮节的志向,千方百计要赶每次的东林聚会。 看着一干人等高谈阔论,探讨治国方策,杨涟很羡慕,自己尚且没有功名加身,就等于没有话语权,以后他也会成为这样的人的。 十五岁的杨涟成了亲,娶了张氏,算是成了家。十七岁的杨涟成为秀才,算是立了业。
很多文章都不喜欢写历史上正直无私的忠臣,这种人连个绯闻都没有,没有什么爆点,自然就往往被选择性省略了。
正是他们用铁骨铮铮、赤胆忠心稳固这万民的社稷,才给我们留得人间安宁。
一、少有大志定非凡明朝的杨涟是个普通家庭出身,家里对这个聪明的儿子抱有期望,供他读了家附近的外塾启蒙,教书先生对这个五岁的小豆丁大为惊奇。
原因无他,杨涟有一项聪明人必有的技能,就是过目不忘,那些文章看过一遍就会背诵了,教他知识也总是理解的很快。
学习的光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少年时期的杨涟最崇拜东林党,向往他们那股家国己任、高风亮节的志向,千方百计要赶每次的东林聚会。
看着一干人等高谈阔论,探讨治国方策,杨涟很羡慕,自己尚且没有功名加身,就等于没有话语权,以后他也会成为这样的人的。
十五岁的杨涟成了亲,娶了张氏,算是成了家。十七岁的杨涟成为秀才,算是立了业。
在这大好的七年时间里,杨涟因为父亲之死、发妻去世失去了考试机会,必须守丧,可谓不幸又多坎坷。
等到出了丧期,头次参加科举的杨涟太过紧张失利了,生活困窘和考场失意双重打击,他病倒了很长时间。
重振旗鼓的杨涟调整了心态,再次下场科举,这次总算中了进士,岁月蹉跎,他也到了三十多岁的年纪。
在官场的第一步是下放知县位置考验,杨涟有心做出成绩,经常深入民间考察民情,穿着一身布衫到田间,观察真实民生。
此地的百姓都很爱戴这位杨知县,杨知县对百姓和蔼,发布政令总会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他的实绩得到了廉吏评审中的第一位。
外放只是对他们的一种考察,考察他们有没有政策为官上的才能,做的好了,像杨涟这样的,自然就会被调回京城。
二、环环险境力脱身想要放开手脚在京城大有作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京城本就卧虎藏龙,当今的皇帝又是时期怠政的明神宗,早就不理朝政。
明神宗对政务失去了热情,只通过下令谕旨和大臣们联系,不面见大臣,也不想批奏折,只把自己放纵在酒色里沉溺。
皇帝不管事,前朝大臣乱的很,后宫也在起火了。得宠的郑贵妃早就想把太子换掉,借此想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便勾结外臣行事。
总之就是各忙各的,有的人谋划怎么获得权力高位,有的人谋划怎么换个皇帝站队,像杨涟这样的,他决定维护正统。
郑贵妃多次使计策降低明神宗对太子的好感度,诋毁谣言泼脏水,暗中使绊行坏事,这都是常规手段。
好在杨涟是个头铁的忠臣,他见招拆招,跟郑贵妃斗智斗勇。到了明神宗重病的关键时期,他更是替太子谋划,破除郑贵妃的阴谋。
太子朱常洛实在苦命,作为一个见不得光的宫女之子,前半生受到不待见的鄙视,等成为了明光宗,仅仅十天就突然病倒。
这是非常严重的谋害,郑贵妃控制了御医和太监,使朱常洛吃错了药,身子更加虚弱,病情恶化迅速,最后方从哲献上“保命红丸”也是推手。
大臣们再怎么厉害,也不是会看病的大夫。杨涟心急如焚,只能拉着另外几位大臣议事,他们听从了明光宗最后的托孤。
一个月就换了一位新皇帝,这速度实在快,丧事连着喜事,喜事又不能压下丧事,十六岁的明熹宗还愣愣的。
李康妃看自己这个养子的傻样,便起了控制他的心思,自己也有亲生儿子,要是能哄着明熹宗把皇位传给她儿子就更好了。
宫人走漏了风声,还没有刚喘过气的杨涟再次闯进乾清宫中,拥护明熹宗赶紧登基,把李康妃赶了出去。
杨涟真是为老朱家的天下操碎了心,劳心劳力护了一任又一任。要是没有杨涟这个人,历史肯定要拐几个大弯了。
三、浩然正气赞忠良要是说杨涟真护出来一个明主还好,尚且不谈死得早的明光宗,这明神宗和明熹宗都有点不上道,也不值得杨涟护着。
把明熹宗的人生完整的算一遍,那就是糊涂又眼瞎,忠奸分不清,专听信那些阉党的鬼话,才造就了一个魏忠贤。
那么多正直臣子拼着命换来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这代价也太亏了。看着明熹宗荒淫奢靡,他们肯定有种做了赔本买卖的感觉。
“九千岁”的魏忠贤大权在握,手段残忍,陷害忠臣,排除异己,百姓用他的名字吓唬小儿止啼。
只要他在明熹宗面前装装无害亲切、体贴入微的样子,明熹宗就会认为他是个老实人,那些大臣的折子都是骗人的。
国家的内政生了乱象就会民不聊生,为人光明的杨涟拼着命,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满贯恶行,要交到明熹宗的手里。
可笑的是明熹宗不怎么识字,纵然杨涟写得触目惊心、如雷贯耳,也比不过魏忠贤的几句装模作样的哭诉。
事后魏忠贤深深记恨上了杨涟,不仅罢免他的官职,还想要了他的性命。
杨涟被扣上一个贪污两万两的大帽子,这可真是无中生有的罪名,又加上饱受诏狱酷刑,凄凄惨惨,全无人样。
哪怕对方的手段再怎么狠厉,杨涟自始至终没有松口,他不会承认那些诬告,咬破手指写下累累血书,慨然赴死。
明朝街边的百姓哭过这位磊落忠烈,后世的人也该继续悼念他的功绩,那份力图在混乱政局中安稳家国的信念,至死不渝。
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和@旧人新说
看更多精彩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