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文物篇(嘉峪关十营庄堡古城遗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文物篇(嘉峪关十营庄堡古城遗址)图片6: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此为西北角的门,远处的是嘉峪长城关烽火台,之间隔着花城儿河】 牧者在大包干中刚分得土地,立即用车将香灰状物质运到承包地中作肥料。其他村民闻讯,纷涌抢运,香灰状物质很快被掏挖罄尽,一条巨壕显现出来。据当时已退休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建明等有经验的老者辨认,大量细润纯净的香灰状物质是古代小麦的炭化物遗存。图片4: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村【此为东南门外围】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雨过天晴的秋日,一位家住附近的放牧者走进野麻湾小钵和寺土堡(当地人称寺营庄子)。雨后地面上已略显干燥,唯见西墙脚下有宽2米许、长30余米的地面明显潮湿。放牧者诧异,用牧棍在潮湿处戳探,发现尺余厚的松软沙砾层下掩埋着大量细润纯净的香灰状物质。图片5: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村
嘉峪关由于历史久远,虽地处边关,但周围以长城为主体的历史遗存很多,大大小小烽火台、断断续续的城墙、各种屯兵古堡等,而十营庄堡就是其中一个以长城为主体的屯兵古堡。它位于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村境内,也叫野麻湾小钵和寺,当地人也称寺营庄子。图片1: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村
【此图为正南门】从肃州走西域有两条古道,一条过嘉峪关,古称“由嘉峪关至沙州路”,另一条过小钵和寺隘口,古称“由野麻湾至巴里坤路”。明清时期野麻湾属嘉峪关管辖,以嘉峪关为限的防御体系也包括小钵和寺隘口。明代,嘉峪关隘口和小钵和寺隘口的性质发生变化,它们由古代税关和海关上升为军事“巨防”。
图片3: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村
【此为东南门】近代土堡被戍守者抛弃后由游牧者占据,他们为从堡东南前漕和堡北花城儿河中汲水方便,在堡墙西北角和东南角各凿了一个巨洞。
图片4: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村
【此为东南门外围】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雨过天晴的秋日,一位家住附近的放牧者走进野麻湾小钵和寺土堡(当地人称寺营庄子)。雨后地面上已略显干燥,唯见西墙脚下有宽2米许、长30余米的地面明显潮湿。放牧者诧异,用牧棍在潮湿处戳探,发现尺余厚的松软沙砾层下掩埋着大量细润纯净的香灰状物质。
图片5: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村
【此为西北角的门,远处的是嘉峪长城关烽火台,之间隔着花城儿河】 牧者在大包干中刚分得土地,立即用车将香灰状物质运到承包地中作肥料。其他村民闻讯,纷涌抢运,香灰状物质很快被掏挖罄尽,一条巨壕显现出来。据当时已退休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建明等有经验的老者辨认,大量细润纯净的香灰状物质是古代小麦的炭化物遗存。
图片6: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
【堡内无建筑遗迹,只有沙砾平铺】后经嘉峪关市志办公室勘察测量,此壕宽2米,深2.3米,长30米。埋藏小麦约400—500石,总计近10万公斤。当地古代生产落后,粮食极其缺乏,这无疑是巨额藏粮。小钵和寺北临花城儿河谷(俗称后墩河坝),古时泉水奔涌,河谷中榆树、冰草、芦苇茂密,因称榆树泉,甘泉茂草,可以饮牧,也能藏虏隐盗,河两岸皆戈壁平沙,无可耕土地。《边关月》 人湿异乡水, 月出同地晖。 一娓边关阕, 两处泪淋怀。
图片7:拍摄于2015年2月28日,甘肃嘉峪关野麻湾
【此为古城东南角,这列火车是直通马鬃山公路口岸,与蒙古国的戈壁阿尔泰省相连】 经过多少的风风雨雨,岁月更迭,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这变化,曾经的金戈铁马战沙场,已然湮灭在尘世的轮回中。然而,那一段老去的城墙依然挺立在风雨飘摇中,它见证了沙场点兵的激昂,也正视了岁月更替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