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小调音阶(地噜声声响彝族民乐奏起来)
彝族小调音阶(地噜声声响彝族民乐奏起来)“地噜”的延续与传承当时土司府婚丧嫁娶,设宴祭典,迎送宾客,都要组织乐队演奏,乐队中少不了有一对笛子参与合奏。历史悠久的“地噜”翻开罗婺悠久的历史画卷,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彝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彝族先民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以及经久不衰的民族音乐。武定县城是宋朝大理段氏政权时期设三十七部之一的罗婺部族所在地,从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间是罗婺部族政治、经济和汉彝文化交流发展繁荣时期,也是凤氏土司头人与当时中央王朝往来频繁、关系密切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和谐的邦交促进了彝汉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礼仪音乐的交流。
云南武定、禄劝地区的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里的很多人都是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的行家里手。
这种被当地人称作“地噜”(竹笛)的乐器是彝族人家最喜欢的乐器之一。能歌善舞的彝家人用笛子创造了许多扣人心弦的乐章。
竹笛,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彝族工匠通过精美的手艺在竹笛上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指孔六个。制作好的竹笛不仅音色清脆,且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
笛子具有制作简单、携带方便、音色圆润、欢快明亮、表现力强等特点 ,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受到彝族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
历史悠久的“地噜”
翻开罗婺悠久的历史画卷,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彝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彝族先民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以及经久不衰的民族音乐。
武定县城是宋朝大理段氏政权时期设三十七部之一的罗婺部族所在地,从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间是罗婺部族政治、经济和汉彝文化交流发展繁荣时期,也是凤氏土司头人与当时中央王朝往来频繁、关系密切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和谐的邦交促进了彝汉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礼仪音乐的交流。
当时土司府婚丧嫁娶,设宴祭典,迎送宾客,都要组织乐队演奏,乐队中少不了有一对笛子参与合奏。
“地噜”的延续与传承
随着岁月流逝,时代进步,彝族土司府礼仪音乐逐渐延续为民间习俗,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彝族民间吹奏的笛子曲调,过去由民间乐师艺人口传心授及实际吹奏相结合的方式传承。今天,竹笛的演奏技艺代代相传,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也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文 图/杨雷 整理(来源:楚雄微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