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化妆方法(花木兰妆容的喜感)
花木兰的化妆方法(花木兰妆容的喜感)▲程十发《花木兰》局部此外她还会“折腰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猫步。如此善于化妆,孙寿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美容业的鼻祖了。▲孙寿秦汉时期社会稳定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愈加强烈,妇女更加注重自身容貌的修饰。东汉外戚梁冀权倾朝野,据说他相貌奇丑但是却讨了一个极其标致的老婆孙寿。史书记载,孙寿擅于“愁眉”和“啼妆”,就是把眉毛画得纤细、弯曲,然后在眼睛下面画出泪痕的效果,一副“泪痕红浥鲛绡透”楚楚动人的风姿。
近日,迪斯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预告片公布,刘亦菲扮演的花木兰,造型英姿飒爽令人惊艳。
不过其中一幕,花木兰大白粉底、红脸蛋的妆容引起了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这种妆法不禁使人困惑,这是老外从哪里学来的,难道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吗?
▲唐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 局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原始社会先民们就有了装饰自己的愿望。迄今为止出土的殷商时期青铜器为数众多,但是其中只有三十几面铜镜,说明化妆在那时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受物质条件所限,直到春秋时期才有了粉白、朱颜等真正意义上的化妆品。
▲孙寿
秦汉时期社会稳定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愈加强烈,妇女更加注重自身容貌的修饰。东汉外戚梁冀权倾朝野,据说他相貌奇丑但是却讨了一个极其标致的老婆孙寿。
史书记载,孙寿擅于“愁眉”和“啼妆”,就是把眉毛画得纤细、弯曲,然后在眼睛下面画出泪痕的效果,一副“泪痕红浥鲛绡透”楚楚动人的风姿。
此外她还会“折腰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猫步。如此善于化妆,孙寿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美容业的鼻祖了。
▲程十发《花木兰》局部
据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辞》所载,花木兰约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人。歌辞中说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贴花黄”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额黄妆”。
▲唐代绢画《引路菩萨像》局部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佛教开始被民众普遍接受。佛教以黄色为贵,女性信众就用黄色涂抹额头。此外还将硬黄纸或者金箔纸剪成星、月、花、鸟的形状贴在额头处。
南北朝时期女性的妆容到底什么样,由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我们只能是想象和猜测而已。《花木兰》应该是借鉴了唐朝时期的化妆方式,现代人可以从大量的绘画、壁画中找到灵感来源。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时代,社会经济的强盛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社会风气自由、开放。我们所了解的唐代,不论是建筑、绘画都是以红色为主调。
中国人自古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唐朝以前中国人用黑色搭配红色,压抑了红色的跳跃和激情,给人以稳重的效果,是内敛、含蓄的低调。
但是唐朝人放弃了黑色,改以五颜六色这种“大红大绿”的方式去装饰自己,这是一种奔放、外露,是发自内心的开放和自信。
▲晚唐第九窟东壁女供养人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们追求时尚,刻意的打扮自己,毫不掩饰对于美的追求,大胆的使用红色胭脂来装饰自己的面容。
胭脂原产于北方匈奴地区焉支山,是匈奴贵族妇女的化妆品,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大败匈奴将胭脂引进到内地。匈奴民歌唱道: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一语双关,失去了胭脂不仅会让人黯然失色,也会情绪低落。
▲宋徽宗摹本《捣练图》局部
唐朝妇女化妆最重要的两个步骤一个是敷铅粉,另一个就是抹胭脂。
▲唐朝化妆步骤图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古人也懂得基本的美学原理,所以化妆前要先涂个大白脸。最早的铅粉是含有重金属的,使用多了皮肤会变差,到了唐朝人们逐渐用粟米作为原料。
不过为了增强效果还是添加了水银、砒霜、滑石粉等添加剂,可见妇女们为了美颜也是拼了。成语洗尽铅华就是把这层大白脸洗掉,从世俗中脱离出来。
▲唐代壁画中的女性
唐代人抹胭脂的手法也是尽现大唐气度,当时的胭脂妆有多种形式,有的占了几乎整个面孔,有的如落日飞霞般略施粉黛,有的似酒晕一样楚楚动人。
唐朝是一个富丽华贵的时代,唐代美女的回眸一笑让中国的历史增添了千年的风采。
时至今日,我们在戏剧舞台上看到的妆法其实就是从唐朝一直演变而来的,它已经不是简单的美化容貌,更是突显人物的个性,它的隐喻和象征性所蕴含的是深刻的历史文化。
唐妆随着文化东传也引入到日本,红色作为正义、坚强、朝气的代表成为了歌舞伎的基调。在白色粉底的映衬下,一抹绯红让女性的纤柔、娇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胭脂妆在如今的时尚界依然不减风采,它褪去了一些历史的沉重,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气息。艺术家说,时尚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它在于现代人是否对美充满了激情。
美同时又是充满了争议的,《花木兰》中的胭脂妆是外国人没有理解东方的美,还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诠释?这种分歧恐怕是不会停止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评判是非对错,我们应该像唐朝人那样活出自我,让我们的生活散发出优雅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