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事迹展示(以不畏生死之躯)
红日事迹展示(以不畏生死之躯)《红日》剧照1960年初,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红日》搬上银幕。1963年上映的电影《红日》同样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甚至其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家喻户晓。其中,从孟良崮战役开始到胜利结束战斗,吴强一直没离开解放军指挥所,甚至连张灵甫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和南京联络的电话都收听到了。正是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1947年5月17日上午),吴强看到,张灵甫这位不久前还在梦想“立马沂蒙第一峰”的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其尸体最终躺在一块门板上被解放军战士从山上抬下来的可悲结局。这些激发了吴强的创作灵感。1956年春天,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吴强开始了《红日》的创作,1957年4月《红日》完成。1957年7月20日,《红日》终于赶在八一建军节前出版。《红日》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据统计,从1957年到1965年,8年间《红日》再版印刷竟达44次,截至1990年吴强去世时,共出版发行18
对于这部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的“红色经典”而言,或许再也找不到像吴强(1910-1990)一样合适的作者了——他正是《红日》中所述的涟水、莱芜与孟良崮三个连贯战役的亲历者。
吴强本人就出生于江苏涟水(1910年2月)。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始写作生涯,1935年5月,他的短篇小说《苦脸》获上海《大众报》征文奖。除此之外,吴强还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发表过文章。1938年8月15日,他投笔从戎,在安徽省南部的泾县参加新四军,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强在写作
在1952年转业到地方之前,吴强有着将近15年的军旅生涯。解放战争爆发后,吴强历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6纵宣教部部长等职,亲身经历过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多次较量——第二次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
其中,从孟良崮战役开始到胜利结束战斗,吴强一直没离开解放军指挥所,甚至连张灵甫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和南京联络的电话都收听到了。正是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1947年5月17日上午),吴强看到,张灵甫这位不久前还在梦想“立马沂蒙第一峰”的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其尸体最终躺在一块门板上被解放军战士从山上抬下来的可悲结局。这些激发了吴强的创作灵感。
1956年春天,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吴强开始了《红日》的创作,1957年4月《红日》完成。1957年7月20日,《红日》终于赶在八一建军节前出版。《红日》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
据统计,从1957年到1965年,8年间《红日》再版印刷竟达44次,截至1990年吴强去世时,共出版发行187万册。该小说还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1960年初,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红日》搬上银幕。1963年上映的电影《红日》同样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甚至其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家喻户晓。
《红日》剧照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红日》里的不少人物都使用了真名实姓。历史场景的铺排与历史人物的再现自然给读者(观众)留下了“纪实性”的强烈印象。吴强也不讳言小说与现实的纠葛:“我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写战史。”
1947年2月,正是在鲁中南丘陵的中心地带莱芜,爆发了《红日》所描述的第二次战役。是役,国民党军被秘密北上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包围,3天之内遭到全歼,损失达7个师(旅),遭遇内战以来的空前失败。
1947年3月以后,国共双方主力云集山东,大规模战争再度展开。解放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无畏气概,集中全部兵力将位于国民党军密集队形中央的“王牌”整编第74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当时的战场,宛如一个巨大的“夹心饼”。内层是整编74师,中间是华东野战军的9个主力纵队,最外层则是多达10个整编师的国民党援军。
《红日》里虽然没有详细描绘同样惊心动魄的阻击战,却借74师的参谋长之口讲出了国民党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一贯作风:“这番,我们被围,他们桂系的七师、四十八师,会为了救援我们拼死卖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史实比小说更加不堪。不但杂牌旁系出工不出力,就连同属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中央军”,照样优先考虑保存自身实力,无意为整编74师火中取栗。在两天时间里,各部多则前进十余公里,少不过三五公里,及至整编74师被解放军彻底消灭,师长张灵甫毙命时(1947年5月16日),距离孟良崮最近的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仍在十里开外……
其实“当局者迷”的张灵甫自己恐怕也看出了一些名堂。他对于解放军的研究越深入,得出的结论就越令自己气馁。进入山东战场之后,他曾经感慨:“共军无论在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
数月来,共军向东则东,向西则西,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将死无葬身之地以人性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陈毅在战后接见整编74师被俘军官时则说,“在蒋介石独裁媚外的政策与战略的双重错误下,国民党军队之遭受失败是必然的,例如贵军(指整编74师)在抗战中的战功表现很好,战斗力亦堪为国民党军队之冠,可是一到内战战场,仍然逃不脱被歼灭的命运”。故而,“贵师长张灵甫……之牺牲,毫无意义”。
虽然如此,对这个头号敌人之死,人民解放军还是表现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6纵副司令员皮定均遵照上级指示,要政治部买一口好棺材,给张灵甫穿上新军装。找不到国民党的将军服,就穿解放军的服装。要把他的脸擦洗得干干净净。战死沙场的将军,应该得到一个军人的荣誉。政治部照办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红日》里,赢得孟良崮战役重大胜利的解放军军长沈振新,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读者自然要问,他的历史原型是谁呢?对此,吴强后来还卖了一个关子:“我写的军长沈振新,是以我所熟悉的一位老首长的形象作为模特儿,又从另外几个熟悉的老首长的形象,吸取一部分糅合上去,集中起来的。”
这位作者“熟悉的一位老首长”“模特儿”,就是现实里的王必成(1912-1989)将军。与小说里的沈振新一样,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人。
他于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了长征。解放战争开始后,王必成担任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两次涟水战斗里,王必成与整编74师过招。一战涟水,力挫风头正劲的第74师;二战涟水,第6纵队让第74师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撤出。
对此结果,王必成只说了一句:“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纵!”
体恤下情的粟裕回答:“王老虎,你放心,打74师,一定少不了你们!”果然,在后来孟良崮战役里,正是王必成指挥6纵长途快速奔袭垛庄,切断了张灵甫的后路,使整编74师成了瓮中之鳖(74师留守垛庄的部队只有一个辎重团)。整个孟良崮战役,解放军共歼敌3.2万人,其中6纵的战果就达5700余人。
王必成与六纵领导干部合影(左起皮定均、陈时夫、谢胜坤、王必成、郭化若)
读完《红日》,方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不畏生死,奋勇拼搏,为祖国的强盛,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的贡献,为如今百姓的安逸生活立下汗马功劳。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长陈思和曾这样评价:《红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在应和时代共鸣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在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有多少诞生在中华大地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顽强不息的斗志以及他们宝贵的青春热血,高举起革命的火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出生入死,为新中国洒下了血汗。
正如《红日》作者吴强所说:“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有过胜利,但也同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树立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珍惜现在,奔赴未来。
-END-
▍来源: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6月上。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